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协商论坛》2011,(11):59-59
小悦悦事件再度引发人们对立法惩治见死不救的强烈关注、小悦悦事件刺痛的不仅是每一个人的心,更是整个社会的良心,于是,在拯救社会道德、实现自我救赎的诉愿中,很多人期待通过法律的权威和强制力,为滑坡的道德和良知筑牢底线。  相似文献   

2.
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正让那些漠视生命、见死不救者受到人们道德上的谴责,也让中国开始反思国人的道德教育。"见义勇为"与"见死不救"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行为,国外是否也存在路人冷漠,或救人反被讹赖的现象?其他国家又如何从法律法规方面对民众进行引导与约束?《环  相似文献   

3.
《电子政务》2012,(5):61
2012年4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在北京发布了《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2)》(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微博作为媒体平台在2011年崛起,微力量推动社会改革,微公益提振社会和谐度。《报告》列举了一串例子来证明2011年微力量促进了一系列社会事件向改良的方向发展:"郭美美"事件促进了公共慈善透明,"徐武事件"促进了精神卫生法出台,"小悦悦事件"促进了社会道德建设,校车事件促进了校车安全管理,"7·23"动车事故促进了  相似文献   

4.
<正>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是孔氏南宗家庙所在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民风淳朴,百姓崇德向善。近年来,"郭美美"、"小悦悦"等负面事件侵蚀道德底线,衬托出日益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考验着人们的良心,也促使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有所作为。近年来,衢州市委、市政府顺应时势,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把道德建设作为关系全局的重要任务来抓,大张旗鼓地宣  相似文献   

5.
9问如何应对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精神压力和道德失范?精彩语录: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热点回应: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发生后,立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反思。小悦悦被两车两次  相似文献   

6.
姜胜洪 《人民论坛》2012,(18):52-53
政治谣言何以大行其道从中东的茉莉花政治革命到美国华尔街的社会运动,从"小悦悦事件"引发全民性的道德良知检讨到"乌坎事件"抗争性自治诉求,从愈演愈烈的网络政治传谣到大张旗鼓的辟谣运动,一股全新的"微政治"力量正借助于信息传播的强劲力量,以前所未见的速度潜在地塑造着我们当下的政治生活。借助微政治势力而大行其道的"政治谣言"具有何种特征?该如  相似文献   

7.
关于"见死不救"的讨论,在2011年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发生之后再次成为社会热点。反观历史,在我国古代法典中已有关于"见死不救"的立法。通过对历史上的"见死不救"立法及其法律实践的梳理与分析,深入挖掘我国传统的法制资源,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有益于当今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我们需要怎样的雷锋在我们的这个时代,一方面,不乏雷锋式的榜样:"最美妈妈"吴菊萍、助学老人白芳礼、人民公仆杨善洲、"当代雷锋"郭明义……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去演绎着美好、真诚、善良;另一方面,"范跑跑"、"小悦悦"等一系列道德问题事件也拷问着国人的心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榜样的精神力量、树立共同的社会理想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雷  相似文献   

9.
广东佛山两岁女童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最后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国家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此时此刻,频频曝出的社会冷漠事件,却给文化大发展的蓝图敲了一记警钟:如果没有文明,还谈何文化?没有文明基础的夯实,冷冰冰的经济数据,绝对撑不起文化的大繁荣。因此,对于小悦悦这样的典型事件,政府部门不能将之视为特殊个案而无动于衷。  相似文献   

10.
赵丰 《人民论坛》2013,(3):34-35
关注理由:看到国企亟待改进,就干脆主张全面私有化;指出国企问题不少,就是对公有制的"攻击";小悦悦事件发生了,就断言世风日下已至道德末日;"最美"出现了,又认定道德滑坡根本不存在。这样的极端思维,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核心观点:围绕一个具体事件,常常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极端化意见。这种非此即彼、非友即敌、非红即黑的思维方式,则是"极端主义"。新动向:崇尚非理性的、疾风暴雨式的社会运动,经常把话说到极致,不留余地。网络上出现的极端社会思潮,主要体现在"左右之争"上。  相似文献   

11.
张旭 《小康》2011,(11):52-57
2011年度中国幸福小康指数:79.9超过60%的人在2011年认为自己幸福。"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最影响公众幸福感提升,最具幸福感的职业是"公司/企业领导/管理人员"。小悦悦之死刺痛了国人心灵,"社会风气"对"公众城市幸福感"的影响力仅次于"经济发展水平"排名第二  相似文献   

12.
赵丰 《人民论坛》2012,(1):60-61
温州动车追尾、北京同仁医院患者砍伤医生、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温州老板外逃、甘肃庆阳校车事故……2011年在中国发生的这些突发事件令人震惊。慨叹之余,除了道德层面的思考,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体制机制的反思。梳理这些涉及体制机制的社会热点,可以找寻某些共性特点。  相似文献   

13.
"彭宇案"和"小悦悦事件"将法律的立法强制这样一个古老而危险的命题带到了法律人面前。立法规制见危不救和见义勇为不应当诉诸于道德哲学,而应求助于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当然也包括法律科学本身(法律推理、证据科学等)。对此,我国深圳和云南正在进行的实践或许遵循了这样的精神,具有一定的榜样作用。  相似文献   

14.
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正让那些漠视生命、见死不救者受到人们道德上的谴责,也让中国开始反思国人的道德教育。“见义勇为”与“见死不救”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行为,国外是否也存在路人冷漠,或救人反被讹赖的现象?其他国家又如何从法律法规方面对民众进行引导与约束?  相似文献   

15.
《人民论坛》2012,(1):63
扶起跌倒老人成了一个法律难题、一个叫悦悦的小女孩离我们而去、"郭美美"事件引起的连锁反应还在继续……2011年在诸多社会热点的交织中,已经远去。回眸2011年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人们能清楚地感触到质疑、批评、困惑和思考等诸多元素,以及一个虽纠结却很给力走向进步的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6.
"酒驾拖行交警2公里!3名的哥见义勇为围住肇事车辆!武汉人民呼唤你们,你们在哪里?"近日,在武汉,一条奇特的寻人微博不断被热心网友转发;一段犹如大片般的车辆追逐、逼停的视频不断在微博中流传……武汉市民为什么要寻找"逼停哥"?佛山小悦悦等事件,曾深深刺痛公众向善之心。现实生活中"逼停哥"的善举、义举和壮举,让武汉人感到了一种正气之美。大家之所以寻找"逼停哥",就是想通过寻找放大3位的哥维护法律尊严、维护城市安  相似文献   

17.
《广东民政》2011,(11):48-49
加大对学生群体宣传,倡导见义勇为 星扬社工黎雪珊认为,社工服务有社区、学校、妇联、司法等领域,不同领域的社工均可从“小悦悦”事件出发,充当适当的角色,开展适当的服务。例如,社区社工可进行危机干预,疏导小悦悦家人的情绪,另外,针对社区情况,开展社区邻里关系的相关服务;司法社工可了解跟进现在热议的是否该有“惩治不救人者,奖励见义勇为者”的立法,完善法律机制。而从一名学校社工的角度上来看,她认为社工主要是充当引导者和教育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政府公信力不断受到挑战。一些政府部门的所作所为.诸如在三公经费、舆情应对、惩治腐败、监管缺失、行政不作为等方面的表现:在处理重大事件,如“三鹿幼儿奶粉事件”、“动车事件”、“小悦悦事件”及不时发生的房屋强拆事件等上面的表现,屡屡遭到公众的质疑。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还通过对政府监管的行业不信任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2011对媒体人而言,是五味杂陈的一年。这一年,新闻事件犹如井喷般大爆发:从瘦肉精、地沟油引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到甬温线动车事故领衔的交通安全问题乃至郭美美炫富牵出的慈善危机问题;从老板集体出逃引爆的民间借贷崩盘到夜盗蟊贼带出的故宫十重门;从小悦悦事件到18名路人的麻木和冷漠引发的道德鞭挞;从拼爹门、开房门、艳照门到擦鞋门等诸如此类频频爆发的丑闻和事件,这一年如此让人应接不暇、触目惊心、忧心忡忡。为此我们不得不追问:这个社会怎么了?是制度出了问题,抑惑道德出了问题,还是人心出了问题?如果食品安全我们可以归咎于黑心作坊和不良商贩;动车事故可以归咎于高速发展的仓促和责任人的疏忽;民间借贷可以归咎于制度缺失和法律缺位;慈善危机可以归咎于部门腐败和监管不力,那么小悦悦事件呢,谁能置身事外?在指责那18名路人的冷漠时,你有没有扪心自问,彼时彼景,换作你会如何选择?毕竟社会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当整个社会都出了问题时,谁能只作壁上观?金钱一元化的逐利时代,我们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是非观都发生了严重的偏离。作为新闻人,面对这一起起民生事件、诚信事件、安全事故,面对那逝去的鲜活生命,空泛的道德探究和矫情的口诛笔伐已显得苍白无力,媒...  相似文献   

20.
1903年日本大阪博览会上发生的"人类馆"事件,在立体检视下呈现出全景意涵:文明史视域下的文明等级论已被清末知识界接受,成为其世界观的直接资源;文明的性别标准将"缠足女""鸦片男"具象为事关国族文明进程与国家未来图景的焦点,并转化为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与求生竞胜的社会意志;而在东亚社会日本发生的对中国以往历史与现实的逆转,刺激了清末中国饱满的民族主义情绪,成为民族主义情绪来源的现实基础;延续并复制了殖民主义特色的大阪博览会人类馆,成为对中国进行融人群体貌、性别地位、文明进程与国家形象等于一体的集结展示与放大的围观平台,最终催生出清末国人的集体抗议。"小事变事件"的背后,体现了性别议题与国家民族议题密切相联,折射出20世纪初殖民话语对中国性别关系和文明观念的塑造及其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