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安全化角度对"中国威胁论"加以解读,可以说明美国的"中国威胁论"是一种对他者的安全化。美国对中国的安全化存在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安全化理论的解读说明威胁可以只是语言上的存在,因而"中国威胁"其实是一种被刻意构建但却有着现实意义的政治神话。  相似文献   

2.
朝鲜不顾国际社会普遍反对,于2013年2月进行第三次核试验,这次核试验是朝鲜外部安全环境变化及内部需要的产物。从内因上讲是为了巩固政权、增强国家凝聚力。就外因而言,是为了利用核武器制衡敌对国家、解除其外部的安全威胁。朝鲜第三次核试验导致恶劣的影响,会加剧东北亚地区的紧张局势和安全困境,同时对我国的安全也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  相似文献   

3.
中国官方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关注和重视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先是以"新安全观"的名义,在国际场合提出一种非传统的国际安全观,后又以"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提法,在中国国家安全实践中表达了一种非传统的安全威胁观,最终在2002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非传统安全观。此后,中国的非传统安全观不断发展和丰富,在理论内在逻辑上既有对安全构成要素的非传统认知,又有对安全影响因素和安全威胁因素的非传统认知,还有对安全保障问题的非传统认知,而且在这些方面又都包括了国际安全与国家安全两个领域以及国家安全中的对外安全与对内安全两个方面,因而成为一种比较全面系统的非传统安全观。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展开的国家安全论述,再次从安全构成要素、安全影响因素和威胁因素、特别是安全保障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彰显了中国这种既包容非传统安全问题又包容传统安全问题的综合性非传统安全观,其中最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开创了一条国家安全保障顶层设计的新思路,在法治尚不健全的中国具有强烈的非传统安全保障色彩。  相似文献   

4.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曹峻在《理论月刊》2005年第12期发表的《试论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国家安全思想》中认为,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的内涵和外延随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中共三代领导集体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分别提出了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安全思想、以综合安全为特征的安全思想和以普遍安全为核心的安全思想。建国后,针对内忧外患的复杂安全形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分析安全威胁的基础上作出了一系列的深刻思考和重大决策,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思想。  相似文献   

5.
作为当今世界的历史潮流,全球化已成为研究当代问题不可或缺的时代背景。国家安全领域中非传统威胁的凸显,同样需要以此为背景进行分析和解决。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国家安全的内涵,接着以全球化为背景,分析了非传统威胁的形成及国家安全的演变趋势,最后联系国际现实,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国际安全"的概念是从"安全"扩展而来。安全、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的价值内涵都是由国家赋予的。国际安全在价值内涵上可以说是安全、国家安全的进一步深化,包括实践价值和认知价值。国际安全的实践价值体现在,国家追求的国际安全是国家之间在客观上没有安全威胁,且必须借助物质条件和手段。国际安全的认知价值体现在,国家的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等主流人士尤其是决策层对于国家、国际关系的认识和情感规定着国际安全的价值、政策与实践。要实现国际安全目标,需要宏观长远的战略思考和保障性的安全政策。其关键是,认清安全的本质,超越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和国家权利观,以发展求安全、促安全,并将自利与利他结合起来;处理好内部发展问题,协调好外部关系,在应对安全问题时综合治理,并以对话求协调、促合作,增进人类和谐。  相似文献   

7.
阿米塔夫.阿查亚著、李佳翻译的《人的安全:概念及应用》一书,2010年5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是余潇枫主编的"非传统安全与当代世界译丛"的译著之一。该书内容包括人的安全与传统安全,人的安全与跨国挑战,人的安全、认同政治与全球治理等内容。该书的主要观点包括: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非传统安全观的角度分析文化安全问题,是理解全球化时代文化问题的重要理论方法。在文化安全主体方面,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主体是多元的,非传统安全观特别关注的是个体的文化安全与人类的文化安全;在文化安全的威胁来源方面,非传统安全观不仅注重文化安全威胁的外生因素,更注重文化安全威胁的内生因素;在文化安全的价值目标方面,非传统安全观不仅将文化视为国家竞争的"软实力",而且更强调合作共存,强调文化的真善美,强调文化在沟通不同文化群体及个体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安全边界方面,非传统安全观强调以动态思维而非静态思维来看待文化的安全边界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20年来,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法律性质无疑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与1945年联合国初创时提出的理念渐行渐远。在国际关系中,西方国家倡导的"人道主义干涉"和"为维护民主实施的干涉"盛行,严重冲击着国际法上关于使用武力的原则规则;联合国屡次背离长期坚持的"不偏不倚第三方"立场,强行介入国内武装冲突,招致重大损失;有关国家集团在联合国体制内或者体制外使用武力产生了极为消极的法律后果;某些国家或者国际组织未经当事国同意实施"强制和平"行动,个别经济类区域组织越权对会员国采取军事行动;为配合联合国的政治行动国际刑事法院多次对在任国家元首发出逮捕令。这些做法在使国际法的制裁和强制功能得到加强的同时,也从理论和实践上试图根本颠覆传统国际法上的一系列原则规则制度。因此,我们必须用一种批判和反思的态度对待当前的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与国际社会一道对其进行改革和重构,使其在强化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功能的同时与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目标相契合,以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国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0.
当前维护国家政治安全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核心。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新变化,社会改革新目标的确立,使政治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成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的首要任务与核心内容。新形势下我国国家政治安全面临的威胁和挑战,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戴路 《理论前沿》2009,(24):50-50
安全分为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两个层次。传统安全主要是指国家面临的军事威胁及威胁国际安全的军事因素。按照威胁程度的大小,可以划分为军备竞赛、军事威慑和战争三类。传统安全威胁由来已久,自从有了国家,也就有了国家间的军事威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人们便把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安全观称为传统安全观.把军事威胁称为传统安全威胁。传统安全的解决需要各个国家在利益上有一定的共同认识,也就是要维护好各自的利益,才能维护好彼此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在时事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的《2009年中国国家安全概览》第6章中,该章作者赵晓春认为,尽管中国国际安全形势总体有利,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这些挑战既包括传统安全威胁,也包括非传统安全威胁;既有现实的挑战,也有潜在的威胁,如果处理不好,会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当下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源和挑战点复杂多样,并嵌入于整个社会的风险格局当中,与之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意识形态的运行逻辑、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风险和安全学视域下的安全这三个维度为如何开展意识形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了分析框架。威胁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可以归类为观念风险、手段风险和关联风险,在分析三类风险的影响因素和主要观测点的基础上,采取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具体的指标构建和权重分配,提出了意识形态安全风险评估的模型假设。  相似文献   

14.
据柳建平在《安全、人的安全和国家安全》(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2期)一文中介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4年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最先提出并界定了“人的安全”。该报告指出:“人的安全有两大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免受诸如饥饿、疾病和压迫等长期性威胁的安全;其二是在家庭、工作或社区等日常生活中对突如其来的、伤害性的骚扰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随着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愈加综合与复杂,非传统安全研究需要进一步精细化。"多元性"非传统安全威胁针对那类与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混的威胁而提出,在缘由、意图、主体、手段、地缘等多方面显示了非传统与传统安全相互交织的"多元性"特征。网络安全威胁是"多元性"非传统安全威胁中的重要议题,其呈现了主权难以界定、合法性难以判定、身份难以限定、过程难以追踪、应对难以依靠单一主体的非常规特征,网络安全维护需要新思维。一些国家奉行进攻型网络安全战略,导致了网络空间的威胁升级与安全困境,不利于全球网络安全维护。"优态共存"基于中国"和合"价值观而提出,主张认同建构与互惠共建,更好地适应了网络安全治理的跨界合作、"大安全"观与超越安全困境的能力要求,是较优的网络安全治理方略,可成为"多元性"非传统安全维护的一般路径。  相似文献   

16.
学术信息     
卷平冈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6):8+16+63+70+78+111
《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出版广东商学院思想理论教学部教授吴琦的专著《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2011年7月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首先深入考察了意识形态的概念、历史演变及其特点、结构与功能,重点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助理教授王伟光的《恐怖主义.国家安全与反恐战略》2011年7月由时社出版。该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之一,该书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分析了恐怖主义与反恐中对恐怖主义的界定、恐怖主义的安全化、恐怖主义现状与特征及其演变趋势、世界反恐实践与式、中国的反恐战略等进行了详细阐述与分析。书中既有对恐怖主义的定性和理论层次的分析,于大量统计数据的定量化实证分析,在此严谨的方法论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的反恐政策,提出了鉴的反恐战略方面的思路。该书所指的国家安全主要指国家免遭暴力的威胁,这种威胁既可能指生存的损害,即一些学者所说的存在性威胁,也可能指暴力对国家的强制,即暴力的行为体试图力迫使国家改变行为或意图。(卷平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少将杨毅在《拓展战略思维制定合理的安全战略方针和原视野》2011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全球金融危机已经把我国提前推到了国际舞台的中求我们把有效地塑造积极有利的外部环境作为我国安全战略方针的基本出发点。根据当前特点和新任务,中国国家安全的战略方针应是"积极预防、主动营造、有效控制、全力化解全战略目标及相应的安全战略方针,需要确定国家安全战略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内为主、独立自主、顺势而为、以迂为直、统筹兼顾、合作共赢。(卷平军外国语学院讲师孙伟春在《普京国家安全思想的国家实用主义特质》(《理论界》2011年第10期)为:普京将实用主义作为其国家安全运行的基本逻辑,强调国家安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实用和京这种实用主义思想表现为:以国家这个个体实践的眼光来看俄罗斯国家安全这幅多元化的图家安全实际为坐标、以解决国家安全问题为目的。作为一个清醒的实用主义者,普京强调以国实践的主体,突出国家探求国家安全真理应有的作用、权利和责任,其所有的国家安全行为都心,就是俄罗斯的国家安全的实际利益,并成为其国家安全思想的出发点和立论基础。由此看来,安全最根本和最核心的方法就是注重独立自主的安全思考和探索。有效用的国家安全政策才是的,不是去看国家安全中最先的原则、范畴和假定是必需的东西,而是要看国家安全最后的收获、实。志娟、贾友军发表于《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的文章《近5年来国内学术界关安全问题研究综述》认为,目前,学术界对文化安全概念的界定主要有四个。1.文化安全是哲学:文化安全是指对文化主体生存权利、生存方式、文化成果的认同、尊重和保护,是对人类文化生展水平和进步程度的一种反映,是指作为文化核心的价值观念的合法生存和合理发展。2.文化安史范畴:文化安全的实质性内容,是在民族生存的全球性框架内对其相互关系的一种表达。3.文是政治范畴:文化安全体现的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免遭来自内部或外部文化因素的侵坏和颠覆,其话语前提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文化安全,而一个主权国家的文化安全势必关系到这个政治文化、政治意识安全和政治制度安全。4.文化安全是国际关系范畴:文化安全的主体是民族国家文化安全的深层原因是国家间的文化利益矛盾,国家文化安全的威胁来源首先是存在文化扩化渗透的国家,因此,国家文化安全属于国际关系的范畴。实际上,文化安全是个综合性的复杂: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既是政治的又是文化的,既是社会的又是民族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不是一维的,而是复合的;不仅是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战略,更是一种价值,还是一种理念。(卷平冈)"第二届国际政治经济学论坛——货币政治与国际关系"学术研讨会召开2011年11月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系、北京大学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国际关系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国际政治经济学论坛——货币政治与国际关系"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学术期刊、报纸的编辑、记者共90余人参加了会议。在欧元区国家深陷主权债务危机、国际货币体系酝酿改革、货币问题给予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格局的影响日益凸显的大背景下,本次会议围绕"货币政治与国际关系"这一主题设置了四个议题的大会发言与自由讨论:世界形势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货币体系与货币政治、货币国际化与新兴经济体崛起、债务危机与世界格局。会上,众位专家学者围绕上述四个议题做了精彩的大会发言,主要有: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黄仁伟的"国际货币体系重建与国际霸权转移"、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教授杨力的"从以邻为壑的博弈困境看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湘穗的"币缘政治:世界格局的变化与未来"、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李晓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集体行动与G20的作用"、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林宏宇的"货币权力与地缘政治冲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保建云的"新国际货币体系构建中的大国间货币博弈及人民币国际化方向——理论解释及动态模型"、中国银行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谭雅玲的"独特的危机形式与远见的国际格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丁一凡的"欧洲债务危机的美国根源"、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士铨的"欧债危机性质的分析"等。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陶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宇燕,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系主任、教授王正毅分别致辞并作了点评与总结。  相似文献   

17.
关于构建我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影响国家安全的问题和因素很多,就国际形势而言,我国与西方大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所面临的安全环境日趋复杂;从国内情况看,社会变革在给我国发展带来强大发展动力和巨大活力的同时,也相应地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传统安全威胁依然重要,但非传统安全威胁更加突出。中国必须适应国家安全形势的变化,确立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安全观,构建相应的国家安全战略,立足维护国家安全工作实际,在强化自主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国际安全合作,积极防范传统安全威胁,有效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挑战,同时注意避免安全"泛化"倾向,切实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8.
非法移民是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9·11"事件后,美国社会对于非法移民与国家安全的关注达到了新的高度。非法移民与美国国家安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可从社会安全、国土安全与文化安全三个维度来分析非法移民对美国国家安全所产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非法移民问题使得美国的国家安全环境变得复杂化,成为美国国家安全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但是,过分夸大非法移民问题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也与客观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19.
外交学院东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博士后郭延军所著《安全治理:非传统安全的国家能力建设》于2011年2月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从非传统安全的现实出发,全面讨论了关于非传统安全的国家能力建设问题。该书指出:非传统安全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策界关注的议题,并成为一个重要的安全话语。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总体上是和平的,但局部冲突和地区战争时起时伏,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严重影响着世界的和平与和谐.国际社会动荡不宁的根源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争端、资源争夺.构建和谐世界必须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法治化,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新安全观,进行标本兼治的全球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