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交流中,口头语言的真实含义可以由许多非语言行为的暗示加以扩充或修正。诚实和撒谎的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的表现有所不同,通过对其非语言行为进行认真地观察、分析和判断,可以有效地区分谎言。  相似文献   

2.
在讯问过程中,讯问人员应答犯罪嫌疑人的提问和要求时,一定要讲究技巧。一语不慎,可能前功尽弃。常用的应答技巧有顺意应答、逆意应答、含蓄应答和模糊应答。这些灵活机智的应答利于有效地控制讯问局面,从而保障讯问活动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4.
国外讯问犯罪嫌疑人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侦查讯问是侦查人员在侦查阶段获取犯罪嫌疑人口供 ,核实其他犯罪证据的重要途径之一。不同的侦查制度和侦查模式下 ,警方讯问的理论基础不同 ,其讯问方法和规则以及对通过讯问所获得的口供的证据价值的评判标准也各不相同。在英美法的对抗式侦查模式下 ,犯罪嫌疑人面对警方的讯问有权保持沉默 ,被讯问人不得被强迫自证其罪 ,非法获取的口供和其他证据不被法庭采信 ;而在大陆法国家的职权式侦查讯问模式下 ,警方讯问犯罪嫌疑人时 ,其保持沉默的权利受到限制 ,对非法证据也没有完全排除  相似文献   

5.
审查批捕阶段讯问犯罪嫌疑人有利于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强化侦查监督工作,提高审查批捕质量。文章以A市各区检察院在该阶段讯问犯罪嫌疑人的实际情况为例,分析了各检察院的主要作法、成效及工作中主、客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非语言技巧是影响领导与媒体沟通效果的重要因素,领导干部应该要重视这一技巧的作用与具体要求。本文从注意得体着装,塑造良好的媒体形象;注意眼神交流,调动媒体注意力;注意面部表情,显示亲和力;注意姿态细节,展现良好的领导素养;注意恰当语势,增强沟通效果;注意掌控媒体采访的时间与节奏这六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在与媒体的沟通中恰当地使用非语言技巧。本文试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为领导干部提升与媒体的沟通能力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讯问犯罪嫌疑人作为审查起诉阶段的必经程序和调查核实证据的核心环节,较之侦查、庭审阶段讯问犯罪嫌疑人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办案人员应当认识到审查起诉阶段讯问犯罪嫌疑人的价值,并慎重对待,以期全面掌握案情。文章通过分析审查起诉阶段讯问犯罪嫌疑人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不同的案情、不同的嫌疑人采取不同的讯问策略,规范讯问语言,有效把握讯问节奏等提升审查起诉阶段讯问技巧的路径,为法庭指控做好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8.
论非语言策略在侦查讯问中的具体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越 《公安理论与实践》2010,20(3):29-31,37
侦查讯问过程中,狡猾的犯罪嫌疑人总是用尽手段与审讯人员周旋,拒绝交代犯罪事实。为实现讯问目的,审讯人员必须灵活运用各种讯问策略,动摇犯罪嫌疑人的拒供心理,使其老实交代犯罪事实。除传统语言上的讯问策略外,非语言策略的灵活运用也非常重要。非语言讯问策略即通过面部表情、体态、眼神、语调等非语言手段的运用来达到摧毁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线的目的,主要有非语言符号的运用、"设计布景"、证据以非语言的方式使用、测谎仪的应用等方式,另外尤其要注意在运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务侦查讯问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讯问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用语,有严肃性、强制性、适应性、冲突性、技巧性等自身的特征。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是侦查人员在讯问时经常使用的两种语言类型。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涉及到数据讯问时,以及在讯问过程中直接使用证据时应当使用精确语言。讯问中涉及到侦查秘密和某些情报,在某些情况下对于案件的时间、地点等的讯问,以及在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政策法律教育时需要使用模糊语言,在使用模糊语言时必须保证讯问的合法性,必须掌握一定的证据,必须选择准确的时机。  相似文献   

10.
从博弈的角度看,侦查讯问是一场信息不对称的博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侦查讯问又是一场激烈而又复杂的心理较量。在这场博弈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侦查人员的讯问策略的选择。因此,研究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对侦查人员能否在博弈中获得最大收益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刑事诉讼中,刑讯逼供是被讯问者面临的风险。而刑讯逼供并不体现为身体上的折磨,而应是讯问者形成假设和对被讯问者行使权力的结合体,为实现遏制刑讯逼供的目标,在我国,必然合理构建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程序体系,其内容包括:1.实现刑事诉讼法律观的转变;2.将我国现行的“由口供到物证”侦查模式转换成由“物证到口供”的模式;3.在讯问程序中注入人文精神,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法治信念;4.立足本国的国民性,合理获取犯罪嫌疑人的“自白”。  相似文献   

12.
刑事庭审中对被告人的讯问程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刑事诉讼程序。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中有关刑事庭审中讯问被告人程序的规定虽较之过去有了较大的改进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有改进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律师在侦查讯问中的在场权与律师在侦查阶段所享有的其他权利有着本质的不同.世界各国对侦查讯问中的律师在场制度大都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力图在刑事诉讼的双重目的与价值间寻求平衡.该制度所固有的弊端和其在我国所面临的特殊困难,决定了我们必须对其作出细致、合理的限制性规定,才能使其适应我国的国情和保持刑事诉讼价值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在侦查过程中应当加强对犯罪嫌疑人权益的保护 ,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但在实践中 ,犯罪嫌疑人的保障机制暴露出种种问题。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常用的专门调查手段,刑事传唤在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中缺乏详细规定,理论界也少有关注,导致实践中或者被办案人员冷落,或者沦为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的工具。只有从立法上对刑事传唤进行正确界定并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规范,才能扬长避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犯罪行为是刑事案件构成要素的核心,对其可能出现的相关形态进行全面地认识、分析,有助于拓宽侦查思路。不同刑事案件有不同犯罪形态。从犯罪行为相关形态的特点出发,可以更好地发现有关犯罪的线索和收集有关犯罪证据,甚至抓获犯罪嫌疑人。  相似文献   

17.
讯问犯罪嫌疑人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侦查活动。在实践中,刑讯逼供往往成为犯罪嫌疑人接受讯问时所面临的最大风险。我国刑事诉讼应重视本国国情,立足本国的国民性,在犯罪嫌疑人讯问程序中注入一种人文精神,以人文关怀的方式获取犯罪嫌疑人的"自白"。  相似文献   

18.
犯罪嫌疑人享有公民应该享有的一切权利,包括名誉权。因此新闻对其的报道应该是有限度的报道,即既要谴责其犯罪行为,又不能侵犯其享有的正当权利。作为新闻报道的对象,其报道价值表现在可以形成一种揭露、威慑和防范犯罪的舆论氛围,以打击和防范犯罪,形成对社会犯罪予以舆论控制的态势;对于公众而言,认清犯罪的本质,从心理上产生一种排斥感,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基于报道原则和报道价值的考虑,新闻对犯罪嫌疑人的报道方式为现场报道、非现场报道和批注式报道。  相似文献   

19.
少年司法制度由于其特殊地位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司法制度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合适成年人参与刑事诉讼制度的建立不仅符合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要求,而且是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场的有效补救措施,同时也是我国少年司法制度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罪犯职业技能教育的优劣对罪犯回归社会有重大影响。目前,我国对罪犯职业技能教育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育内容偏离劳动力就业市场实际需求、教育方法不够科学以及教育时间难以保障等问题。因此,为了减少和预防罪犯重新犯罪,有必要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内容应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教育方法得当以及教育时间充分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