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2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这一条款是关于新刑法溯及力的规定,采用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即对新刑法生效前的行为,原则上按当时的刑事法律定罪处罚,只有当新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的,或者处刑比原刑法轻的,才适用新刑法。这一规定,看起来简单明了,容易理解…  相似文献   

2.
1986年,18岁的邹楚蕾考人了当时的长寿县检察院,进入公诉科工作。 当时的邹楚蕾没有任何法律知识背景,工作让她感到好奇又不知所措。好在邹楚蕾是先从内勤做起,这让她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学习。邹楚蕾买来或借来各种法律书籍,收集相关法律资料,如司法解释、法条、法律法规等潜心钻研。  相似文献   

3.
溯及力问题中刑罚轻重比较之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溯及力问题中刑罚轻重比较之标准□石金平世平范君修订后的刑法第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  相似文献   

4.
对刑法溯及力有关问题的思考杨玉庆闫军周修订后的刑法第1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现代法律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中国现代法律文化的构建田承春一定时期的文化植根于当时的经济形态,与经济直接相联的法律文化更脱不了经济形态这一母体的胎记。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铸造公法文化,商品经济孕育私法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铸造出什么样的法律文化?怎样才能实现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在刑法溯及力问题上,国际上通用之原则为从轻兼从旧。我国1979年刑法也采此原则,1997年修订后之新刑法仍坚持这一原则。这对于稳定法律秩序和法律功效,无疑是大为有益的。新刑法第12条第2款同时还规定:“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  相似文献   

7.
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其生效前实施的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并且仍在追诉期内的行为是否适用,适用则具有溯及力,否则不具有溯及力。我国97刑法第12条是关于溯及力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条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根据上述条文的规定,对97刑法生…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我院正在审理一起承揽合同纠纷案件。该合同成立于合同法实施以前,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条的规定,对该案的处理应适用当时的法律规定,但在如何理解“适用当时的法律规定”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是引用当时的法律条文;第二种意见是只适用当时的法律原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引用当时的法律条文。如果当时的法律规定与合同法规定的原则是一致的,则可以引用合同法。理由是:合同法于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技术合同法同时废…  相似文献   

9.
刑法溯及力原则的适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法溯及力原则的适用陈超李国庆溯及力原则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修订后的刑法第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实施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  相似文献   

10.
季建业从在职硕士到在职博士,读的都是法律相关专业,2011年,当时身为南京市市长的季建业在人大法学院完成了博士后研究。硕士、博士、博士后,这样一个常年研究法律的学科背景,加上季建业担任领导干部多年,熟悉法律规定和自我保护技巧,其受贿犯罪又呈现手段多样、隐蔽性强的特点,这让侦查、审讯季建业犯罪事实难上加难。  相似文献   

11.
二、50年代法律思潮的法文化透视50年代的法律思潮固然与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关,因为任何一种社会思潮都无法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孤立存在。但是,社会意识也有相对的独立性,有其自身发展的“惯性”。从这种意义上来看,50年代的法律思潮只是中国法律文化发...  相似文献   

12.
法律社会学的科学背景和科学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建立,必有其独特的背景。由当时科学研究发展因素构成的背景,我们称之为科学背景。所谓科学研究发展因素,主要是指当时某门或某几门学科的深化或分化以及学科间的交叉渗透、综合杂交。法律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有其特定的科学背景,这就是社会学和法学两大人文基础学科的发展深化和交叉渗透。①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学科名称的确定性,所以在此需要先讨论名称问题。人们常常把社会法学又称为法律社会学严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单就SociologyofLaw的译法来说,自然以“法律社会学”或“法社会学”…  相似文献   

13.
唐律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阶段的产物,唐代的立法者继承了历代封建社会法典编纂上的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这一传统,以儒家正统法律思想为指导,承袭了自汉代以来礼律融合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唐律。唐律是我国封建法典的楷模,它集中了中国法律传统的许多精华。唐律的影响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立法者及有关学者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民国初年政府制定了一批管理新闻事业的法律,这些法律存在着一种类似于生物进化论的演进过程。民国初年新闻法律制度的演进既自发遵循了这一规律,也受到了这一理论的影响,这种进化的新闻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当时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于天娇 《行政与法》2008,(4):127-128,F0003
前苏联时期,私法自治原则基于特定的理论基础,于民事立法中出现了制度性缺失,进而影响了当时民事立法基本制度的面貌。这一特定时期发生的这一法律现象,对于丰富私法自治原则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极具理论意义的解读标本,并对我国的民法现代化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觏是宋代功利主义思潮的首倡者,又是宋代功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功利主义思想对当时及后世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他的思想体系中的法律思想有着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出对功利主义思想的较大的依附性。李觏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其功利主义法律思想的,这也为当时社会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7.
边沁说:“温和的法律能使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具有人性;政府的精神会在公民中间得到尊重。”这多少让人感受到法律原来也可以温情脉脉。然而,联想起社会上沉渣泛起的泛刑化思潮,似乎又让人觉得严刑峻法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早一段时间,曾有媒体报道,某地数百群众眼看女孩落水却无人施救,当时就有人鼓噪要设立所谓的“见死不救罪”。  相似文献   

18.
法律移植实践中比比皆是,在理论上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20世纪70年代,英美学者曾就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当时中国正处于文革后期,法学研究尚未大规模展开,自然对此未做任何回应。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民主与法制”的呼声越来越高,建设社会主义法制成为一项迫切任务,法律移植也因此被提上了日程。学者们围绕这一问题,各抒己见,至今仍然余波未息。也有学者不满足于仅仅围绕具体问题进行的研究成果和知识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张桂梅 《政法论丛》2009,(1):110-112,F0003
诉讼法律思想是清末修律时期新法律思潮中的一股,当时的中国法学家开始对诉讼程序正义、独立编纂诉讼法典、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分列编纂有了初步认识。他们的思想在当时虽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开拓性,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时代局限性。对清末诉讼法律思想的研究,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在司法改革的道路上既要大胆吸收外国先进的东西,又要对我们的传统进行合理的改造。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保证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的职责,建国初期的法律、法规赋予检察机关对法院裁判予以抗诉的权能,并且规定了抗诉的期间、方法和程序,从而建立了民事抗诉制度。但从1956年“反右”斗争开始,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由于法律虚无主义的影响,检察监督制度的运作与发展陷入了低谷。1982年通过的《民事诉讼法(试行)》虽然重新规定了检察机关有权对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但是没有在分则中规定具体的监督方式和监督程序,而且检察机关当时也不主张承担这样的责任,所以实质上这一规定是落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