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晚秋 《法制与社会》2012,(32):273-274
民意的含义是比较浅显的,甚至于每个人都能阐述出自己对民意的理解,但是本文所要阐释的民意与此有所区别。本文主要从刑事政策角度出发,对民意的内涵进行剖析,分析民意与刑事政策的关系,进而提出在刑事政策领域应当怎样妥善应对民意。  相似文献   

2.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贺曙敏 《法学论坛》2007,22(3):71-77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刑事政策的新发展,同时也是对实行20多年的"严打"政策的反思和纠正.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和谐社都"以人为本",因而内在地联系在一起.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实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因为它能满足和谐社会化解社会矛盾的需要、节约社会资源和刑事司法资源的需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能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因为它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协调社会利益.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3.
浅析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政策是国家针对犯罪而采取的防治方略,是人类理性在刑事领域的产物,是社会法制文明程度的体现。一个国家的刑事政策是否适时适度,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惩罚和预防犯罪的整体效果,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从和谐社会的理念和要求出发,认真研究并准确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于有效预防控制犯罪、高效服务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仍然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应当围绕不起诉范围、非刑事化处理、刑事和解制度、答疑说理制度以及社区矫正制度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4.
刑事政策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刑事政策距离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尚存一定差距,主要是制定中缺少科学性,执行中具片面、盲目、消极性,本身不稳定,实施中低效率,内容体系不完整等。因此,刑事政策的改革,要转变阶级斗争思维定势的理念,树立现代刑事政策观;要以当前急待解决的对社会和谐影响较大的刑事政策作为突破口;要积极、主动、有序地推进刑事政策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刑事政策与刑事法律,应当沿着轻缓化和人道化的方向发展。轻罪刑事政策在检察工作中的适用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扩大相对不起诉范围;引进轻罪暂缓起诉;通过量刑建议,以体现对被告人适用刑罚的轻缓;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辩诉交易控制;对未成年人轻罪实行非刑罚化处理。  相似文献   

6.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刑事政策,它是根据当前我国的犯罪态势和犯罪规律而制定的与犯罪作斗争的基本方针和策略,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和严打方针的一种传承与超越,是现代法治对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政治目标的有力回应。司法实践中,应当按照衡平原则、统一原则和全面原则正确处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刑法(罚)正面功效,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不断增加社会和谐程度。  相似文献   

7.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对犯罪的治理对策更加成熟全面,对推进我国法治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检察机关要贯彻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应当综合考虑具体案件的相关因素,当前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存在一些问题,应探究其原因,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应的措施,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心尽责。  相似文献   

8.
程巍  李鹏宇 《法制与社会》2011,(32):257-258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提出的基本刑事政策,罪刑法定原则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二者有共同的理念基础和价值目标,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当受到罪刑法定原则的制约,同时对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具有补充和引导作用,实现二者有机统一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刑事政策下的非犯罪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犯罪化作为一种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刑罚改革思潮,对我国的刑事法治改革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我国理性的刑事政策的改革方向。本文从非犯罪化的基本理念入手,论证了非犯罪化思潮与刑罚轻缓化及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之间的关系,并最终指出非犯罪化应当是当下我国司法界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将刑事政策纳入法治化轨道是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稳定有序的基础.本文在对刑事政策法治化的必要性以及合理性探究的基础上,从立法、司法和执法三个方面探索了我国和谐社会视野中刑事政策法治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姜敏 《行政与法》2008,(3):114-117
刑事政策在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与和谐社会的要求具有天然的契合性,而现行的刑事政策功利主义过度膨胀,刑事政策的理念必须重新定位,把应然意义上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转化为实然意义上的真正的宽严相济。  相似文献   

12.
刑事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语境探究、历史沿革等角度切入,主张将刑事政策的概念分化为元刑事政策、基本刑事政策与具体刑事政策三个层面,进而展开其逻辑体系.以此为基础,作者对刑事政策与刑事法律关系理论进行了反思与重构,并对我国现行刑事政策体系的利弊得失作了宏观分析.  相似文献   

13.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该是我国现阶段惩治与控制犯罪的基本政策,而刑事和解制度作为一种新型恢复性司法理念指导下的刑事制度能够很好地贯彻这一基本政策。在当前国内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背景下,刑事和解制度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也有着实施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党中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形势下提出的一项重要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当前,世界刑罚逐步走向轻缓化、社会化,我国的刑罚制度改革也正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指引下向世界靠拢,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将社区矫正和禁止令纳入到刑法典中,对管制、缓刑进行了修订完善,然而。禁止令在立法、适用上存在诸多问题,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存在背离现象。因此,本文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为视野,试图在指出禁止令存在的弊端的前提下,探寻禁止令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王文生 《当代法学》2011,(3):150-156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充分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控制犯罪、保障人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侦查监督部门中运用时存在着逮捕数量过大、"以捕代侦"普遍、目的手段错位、贯彻难以到位、处理有失公允、缺乏协调统一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16.
论宽严相济政策指导下的刑事和解制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刑事和解制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价值功能,与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具有相融性。司法实践中,应将其统一于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纳入现行法律的框架轨道、融于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之中进行探索和试行。刑事和解制度最终应转化为国内立法,以法律明文规定的形式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7.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基本刑事政策在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发展与完善.本文指出检察机关在量刑建议中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于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维护公平正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经济犯罪的刑事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经济犯罪刑事政策是有效应对当前经济犯罪高发态势的关键,我国经济犯罪刑事政策在总体上呈现"厉而不严"的特点,过于依赖刑罚的作用。对经济犯罪刑事政策的调整应坚持广义的刑事政策观,以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社会经济政策作为经济犯罪刑事政策的基础,在立法上犯罪化和非犯罪化并重并注重刑罚的轻缓化,在司法上抓大放小。  相似文献   

19.
准确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对于有效推进此项公诉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内容应当界定为:以行为人的客观行为和主观恶性为依据,结合刑事法律的规定,充分考虑社会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立足公平和正义的法治原则,采取区别对待、宽严结合的运作手段,达到刑法最终惩治与预防犯罪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当宽则宽,当严则严"八个字.  相似文献   

20.
"非犯罪人化"刑事政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 《法学杂志》2007,28(4):2-5
为了遏制当代世界性的持续高位的犯罪态势,应当实行非犯罪人化的刑事政策,即将那些只具有法定犯罪构成类型的行为而没有犯罪人格的行为人,排除于犯罪人之外.这样才能摆脱刑法制度危机,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刑法资源,集中应对真正的犯罪人,从而有效地抑制犯罪的发生.非犯罪人化政策,应当贯穿于刑事立法、司法以及犯罪预防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