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41年前发生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中老年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痛苦的回忆。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突然刊发了姚文元炮制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诬陷吴晗同志撰写的《海瑞罢官》是一株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姚文是江青一手策划的。毛泽东同志同意发表这篇文章,而且给予极大的重视。他把发表这篇文章看作是“甩石头”,用以打破他所不满的那种沉寂局面。这便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2.
李立 《两岸关系》2002,(6):40-43
我第一次采访杨斯德部长,写下了《我亲历“华航事件”谈判》一文,当我将写好的文章送请杨部长审阅时,杨部长又回忆了他亲身经历的中央对台方针政策的发展。这篇文章就是杨部长的回忆。 毛主席、周总理、小平同志、江总书记都非常重视对台工作,亲自抓对台工作,抓大方向,抓战  相似文献   

3.
吴阶平传奇     
他被国外媒体称为“中国医学界第一位的人物”,他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出访过许多国家,成为中国“医疗外交”中特殊的“大使”。他做过中央领导的保健医生。周恩来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对他说的。他是毛主席遗体保护小组的负责人。他是北京十几所高校在“文化大革命”中惟一没有被学生揪斗的校长。他更是中国性教育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4.
《劳动保障世界》2006,(11):53-54
陈毅在“文化大革命”中曾发表过一篇态度十分鲜明、观点十分尖锐的演讲,集中反映了他当时的政治观点和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展现了他高尚的品格和原则性。  相似文献   

5.
在我所保存的相片中,有一些年代久远、纸质已泛黄的照片,它们伴我度过了半个世纪。不论在蕉风椰雨的印尼,还是在北国历经的种种变迁,甚至在严查海外关系的“文化大革命”年代,我始终珍藏着这些照片,因为它们保存着我少年的记忆,保存着我对母校——振强学校的美好回忆。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动因和美好愿望,就是在我国和平时期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化大革命”之前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了“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并进行了初步探索;他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反对修正主义;坚决捍卫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但是,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上陷入了误区,出现了失误,导致他错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7.
文化大革命爆发时,老舍在北京市文联工作。老舍出事的前两天,北京市文联开会,老舍问茅盾先生:“明天的斗批改大会你参加不参加?”茅盾先生没有作正面回答,只轻轻地向他摇了摇手。第二天,老舍问我:“今天是红卫兵学生们‘帮助’我们文联搞斗批改,你看我参加不参加?”我说:“没有通知你就不参加。”老舍接着说:“‘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8.
深受人民爱戴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胡耀邦同志在“文化大革命”后期,1975年下半年,被调到中国科学院工作,进行整顿。一次他在遗传研究所党委会上说:“什么行政工作、政治工作……所谓整顿,都要为一个目的服务,为科研上去扫除障碍,创造条件。”不久,他又在电子研究所讲话中再次强调:“我们的根本目标是把科研搞上去,离开把科研搞上去整顿是要走偏向的。  相似文献   

9.
在毛泽东的全部著作中,内容深奥离奇,表述曲折艰涩,评价众说纷云的,恐怕没有超过“文化大革命”之初他给江青的那封信了。几年来,学术界人士对这封信及其主要内容有种种不同的看法。由于这封信对于了解毛泽东晚年的思想状态和他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因而不揣冒昧提出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张云生到林彪身边工作时,正值中央作出《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他离开林办之时,恰好在震惊中外的“9·13事件”之前,也就是说他是处在近距离目睹了整个“文革”时期的林彪及林办鲜为人知内幕的知情人之一。  相似文献   

11.
老舍之死     
《春秋》1997,(6)
“文化大革命”爆发时,老舍在北京市文联工作。老舍出事的前两天,北京市文联开会,老舍问茅盾先生:“明天的斗批改大会你参加不参加?”茅盾先生没有作正面回答,只轻轻地向他摇了摇手。第二天,老舍问我:“今天是红卫兵学生们‘帮助’我们文联搞斗批改,你看我参加不参加?”我说:“没有通知你就不参加。”老舍接着说:“文化大革命是触及每个人灵魂的一场大革命,我怎么能不参加呢?”我无言以对。于是他就去了。谁知他一到那里,早已做好准备的“造反派”们就贴出了标语,宣布了老舍的所谓三条罪状:美国特务、反革命分子、修正主义分子(说  相似文献   

12.
1949年6月,各民主党派均派出联络员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新政协筹备会正式成立后,我有幸作为农工党的联络秘书来到筹备会工作,从此便工作在周总理身边,直至“文化大革命”爆发。周总理的功绩彪炳春秋,令高山仰止。我这里仅就亲身经历的他关心、爱护、团结广大党外人士之事作一回忆。梁蔼然为我担错我到筹备会后,被分配做秘书处文书科科长,负责文秘、收发、文印、通讯等工作。筹备会机关充满了朝气蓬勃、忘我工作的景象。由于时间短,任务重,所有工作人员都住在中南海内,不分白天黑夜,忙起来几天几夜不睡觉。每天我们要先把当晚送请周…  相似文献   

13.
米卢先生率中国足球队出征韩国前给每位球员发一顶帽子,上书: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决定一切,这话对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太熟悉不过了,米卢先生如何也说出这种话来?我常常感慨,“文化大革命”真是害人太深,不少东西真是潜入人的心灵深处,不时从不同角度出来扰乱我们对事物的正常判断。以上就是一例。“文化大革命”中精神、态度、文化等因素的作用被推到政治化的极端,因为人们一提到“文化大革命”就十分反感,从而导致我们这一代人对精神、态度、文化等因素的作用普遍低估。米卢是没有经过“文革”的人,他对精神态度的作用比…  相似文献   

14.
牛街镇是石屏县7个“直推直选”乡镇中的一个。通过直选产生的镇长张强是一个36岁的年轻人。这位镇长回忆了他所经历的“直推直选”历程。  相似文献   

15.
伍一  任政  贺玉泉 《今日浙江》2003,(24):36-38
毛泽东同志生前非常喜爱浙江。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先后40余次来到浙江生活、工作了800多个日日夜夜,同浙江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曾动情地说,浙江是他的“第二故乡”。毛泽东同志是一代伟人,又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凡是与毛泽东接触过的人,无不为他的平易近人和关爱他人所感动,无不为他的艰苦朴素和勤奋好学所叹服。这里,摘要刊登几位曾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浙江警卫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回忆文章,以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  相似文献   

16.
《今日民族》2001,(4):30-33
王连芳(1920年11月1日——2000年2月24日),回族,河北省盐山县人,云南民族工作的老领导之一,在云南各民族干部和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他逝世后,云南省委称他为“民族工作的楷模”。1999年初,王连芳同志撰写的《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一书,在全国民族工作战线上反映强烈,被誉为民族工作的“入门教材”。《云南日报》、《民族团结》杂志和本刊曾在作者撰稿时作过部分选登。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的“史海游弋”栏目,将连续摘录其1950年至“直接过渡”这一段的回忆文章,以使更多关心民族工作的同志,了解那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  相似文献   

17.
佚名 《现代领导》2014,(6):44-45
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粟裕虽然上了“黑名单”,但这位开国大将却没有受到冲击。在庐山会议上他“一声不吭”,在江青面前他“装聋作哑”,这是他的机智沉着。人们更想知道的是:是谁保护了他?他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是怎样的?他与林彪、“四人帮”集团又是如何相处的?毛主席说“粟裕有战功”1958年军队发生了一次反对教条主义的运动。粟裕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撤掉了总参谋长的职务。此后他被调到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这实际上是个闲职,也就是没有了在军事第一线工作的权利。到了“文革”中,在有些人看来他不过是一只“死老虎”,斗争的锋芒主要不是针对他了。更重要的是,毛主席说“粟裕有战功”。  相似文献   

18.
魏菲德教授撰写的《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哲学透视》一书,是其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的一部影响甚广的著作。该书讨论的主题既不是毛泽东的理论观念本身,也不是毛泽东的思想发展史,而是作者所谓的毛泽东的“知识环境”。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研究视角。作者之所以要研究毛泽东的“知识环境”,是因为他在研究“文化大革命”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时,碰到了困难。他用“意想不到”四个字,来表达自己对“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直观。他说:“任何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怎么能够如此轻易地抛弃他自己的政党,即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相似文献   

19.
彭真同志与首都公安工作刘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曾长期担任北京市党政主要领导工作的彭真同志离开我们一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和彭真同志相识在延安,从1948年底进驻北平到“文化大革命”前我一直在彭真同志领导下工作,深受他的...  相似文献   

20.
报载 :中央党校一位副校长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上撰文指出 ,“年轻的政治家不坚持‘三个代表’ ,以为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 ,那是不行的 ,就得下台。”关于“三个代表” ,读者们是熟悉的了。而“年轻的政治家”何指呢 ?论者说 :“从现在开始到(中共 )十六大 ,两年时间里 ,中央部级领导干部50 %多要退下来 ,在地方 ,省委一级干部20 %要退下来 ;”“‘文化大革命’以前党培养的干部也要逐步被‘文化大革命’后党培养的干部所代替。”“历史要把整个权力交给新一代政治家”云云。然则 ,他所说的“新一代政治家” ,“年轻的政治家” ,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