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学术界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定义、特征、构成以及历史作用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研究现状也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研究内容缺乏微观研究、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成果呈现方式偏向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2.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徐松林 《求实》2006,8(8):10-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为人民群众、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思想家和领袖。他们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动力,骨干力量,领导核心,加工制作者和灵魂。  相似文献   

3.
王幸平 《唯实》2011,(2):42-4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的逻辑发展,也是现实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一生具有浓厚的普罗米修斯情结,从而产生了为大多数人的幸福而终生奋斗的意识,即大众意识。为了大众的幸福的立场决定了马克思在面对社会问题时的责任意识,在现实的资本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不在于我们所具有的理论与知识"生产与再生产"水平,而是能否在新时代条件下奠定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仅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大量的思想养料,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不断地发展壮大;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才实现了文化主体的转换:确立了新的文化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否定了传统文化的主体——统治阶级。中国文化主体的转换,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现代人格的形成;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正确认识、摆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主客体范畴之间的关系,对引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是一定的人或者人的组织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进行的理论创新或实践创新。在全球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力量主体构成主要有:知识精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主导力量;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力量;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居于特殊而关键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刘铁明 《探索》2005,1(2):10-13
在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进行研究和表达,特别是作为一门课程和教材来建设时,如何避免这门课程和这本教材成为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简单串联,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弄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还是侧重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科学总结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坚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坚持领袖、理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合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代发展同进步等,是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9.
文章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问题,认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唯一主体.围绕这个问题而展开的争论聚焦在:马克思主义是不是科学真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功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几个主要阶段的特点.文章拟就以上问题阐述看法,就教于同仁,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主体地位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的成果。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是党建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拓展研究视野是新时期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方向.在全球化视野下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时代化以及一体化学科研究方法的角度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维度,既回应了全球化的社会变革,又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前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主导性文化的危机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提供了文化前提,救亡图存的文化需求使得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众多西方文化中脱颖而出,文化性格的契合使得马克思主义获得了广泛的文化认同,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促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最终提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方法的当代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时代和实践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思想方法上正发生着以下4个侧重点的转变:从侧重意识形态取向的研究转向重视学术性取向的研究;从侧重思辩的封闭式研究转向重视实证的开放式研究;从侧重分阶段研究转向重视整体研究;从侧重单一学科研究转向重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这将促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更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跨越理论阐述了跨越理论的实质、跨越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关系及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关系。包含着马克思跨越理论的唯物史观为后来者提供了具体观察自己国家、民族所处发展阶段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蔡和森作为建党初期理论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家,在建党之前从学术层面探索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中国化的问题,以及将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而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并独立地提出系统的建党思想.在中共成立之后,他提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并形成中国共产党"自己的理论"的历史任务,而且初步总结了党在这一探索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因此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独到的理论贡献.此外,蔡和森在推动毛泽东世界观的转变和在湖南的建党活动等方面也做出了实际贡献.  相似文献   

16.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能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7.
文化视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一个重要的新视域.从文化视域切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有其自身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意义.文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主要维度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文化背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学研究方法等.  相似文献   

18.
传统经学的一般方法有传、注、疏、笺、考、辨等,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研究的细致化;经今古文之争中求真、求价值两种倾向对当代产生影响,综合借鉴有益于研究;传统儒学的发展以疑辨为动力、借鉴他者为资源,推动创新,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回到马克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叶险明 《新视野》2003,2(3):54-56
从文化根源上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危害最大的就是小农经济文化心态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以及它们之间关系被扭曲的两个基本表现形态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从文化层面上看,这两种似乎对立的表现形态实际上都是小农经济文化心态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关系所作的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的诠释。从方法论上看,要从理论上破除小农经济文化心态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就必须“回到马克思”,正确、全面地认识“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走向当代”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文章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需要"与"何以可能"两个问题展开分析与考察.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能够在中国传播和光大,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最早把中国的命运与马克思主义相联系、相依托.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依然面临中国化的需要,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本性和要求,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革命的理论,是实践的理论,它来自实践还需要再回到实践中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寻求发挥作用的环境、条件和适宜土壤的过程,同时也是检验、发展和进一步完善理论的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而非机械相加、生搬硬套,已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经验,但这个过程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需要运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不断克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种种矛盾、差异和不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