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大跃进的产物。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一大二公、一平二调、“穷过渡”等特点,都是“左”倾思想泛滥的结果。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体制,超越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要求,并由此导致了农村发展的徘徊和停滞。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失误。反思人民公社的发生过程及“左”倾思想形成的条件,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推进,仍有一定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家庭承包经营与农村的历史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许多重大变革,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20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经营体制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普遍规律,符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和我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众所周知,改革前我国农村普遍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60年代初,农村一度出现过“包产到户”,但很快被当作资本主义来批判,在全国停止实行,又回…  相似文献   

3.
《党课》2008,(11):17-17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舞台上,农村改革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这30年的历程中,农村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农村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改变经营体制。自1978年开始,首先在农村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也就很快发展起来了。  相似文献   

4.
余生也晚,农村土改没有赶上,合作化还依稀有记。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四清”运动、“农业学大寨”运动,及打倒“四人帮”后改革开放,农民再度翻身,发财致富,起楼盖房,这些都身历其境。加之我从小生长在农村,后来当记者又泡在农村,农村之事,农民...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是农村人民公社的理念倡导者、体制维护者和问题纠正者。针对公社运转中出现的问题,毛泽东在肯定公社基本体制的前提下,不断对公社具体制度进行调整,形成以《农业六十条》(修正草案)为基本内容的体制框架。这些调整对取消平均主义、稳定农村秩序、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恢复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效果明显,但也存在种种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性。总结毛泽东对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调整及其经验,对当前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前线》1961,(12)
麦秋已到,北京市郊区的农民正处在农忙的高潮当中。在这个时候,如何把全体社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做好麦收工作,管好大田作物,同时抓紧时间种好麦茬作物,这是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我们无论进行任何工作,都要注意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为了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我们要进行许多工作,其中之一就是要注意充分发扬人民公社内部的民主,使人民公社内部生活进一步民主化。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说过,“所谓发挥积极性,必须具体地表现在领导机关、干部和党员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7.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很多地方发展迅速,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有不少地方对农村合作组织的本质概念认识不清,认为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就是走回头路,是过去“人民公社”的翻版,有的甚至“谈合色变”;有些地方没有正确把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本原则,造成政府介入过深,行政干预色彩过浓,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办成了官办的自收自支的单位,挫伤了农民的首创精神;还有些地方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与公司混同起来等等,这些错误认识严重阻碍了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为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什么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它与…  相似文献   

8.
滁州是农业大包干的发源地。大包干突破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20年来,滁州人民始终坚持在稳定和完善大包干责任制的基础上,深化农村改革,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一、面向市场,调整结构,大力构筑以实施“三大致富工程”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的大格局。一是实施粮食集约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9.
吴镕 《世纪风采》2006,(6):35-36
人们有个普遍的误解,认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倡农村改革,实行包产到户。其实不然。1978年12月22日通过的全会公报明确指出:“人民公社要坚决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稳定不变。”重申了“不准包产到户”的政策。当然,在农村工作方面政策有一些松动,尤其是果断决定缩小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建议国务院粮食统购价标“从一九七九年夏粮上市的时候起提高百分之二十,超购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价百分之五十”等等,这个步子跨得很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刘明辉 《党史文苑》2012,(12):18-20
1958年8月召开的北戴河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正式决定在全国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随后,人民公社运动风起云涌般地席卷全国。这种当时并不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组织形式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村生产力受到了灾难性的破坏。为此,中共中央曾经做过初步的纠正,但由于"反右倾"斗争而夭折。1960年11月,中央发布《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继续因"反右倾"而中断的纠"左"进程,它成为扭转农村严重形势的起点。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其中意义最大、影响最深、实效最好的就是突破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一项顺民意、得民心的重大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生...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 20多年来,党的农村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村的变化与广大农村干部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正是有了一大批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政策的农村基层干部,我国农村才有今天的变化。群众对基层干部是拥护的,干部与群众关系总体上是融洽的。但是,在农村一些地方,干部与群众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干群关系冲突的事在农村一些地方时有发生。农民对干部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有看法,气愤地说干部“不像话”;而干部则因农民不服从管理,委屈地说农民“不听话”。“不像话”与“不听话”形…  相似文献   

13.
“大跃进”期间的河南农村人民公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跃进”期间的河南农村人民公社孙保定人民公社作为我国农村政社合一的社会基层组织,从它在1958年“大跃进”高潮中诞生,到1980年以后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而逐步解体,存在了20多年。其间,党中央和毛泽东曾在政策和体制上对人民公社作过多次调整,但都没有...  相似文献   

14.
谁是中国农业产业化的主体、什么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点?这是人们在理论和实践中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带着这个问题,重温了邓小平同志有关中国农民、农业、农村“三农”问题的论述,特别是其中关于农民自主权的思想,认识到农户才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农户本位才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点。一、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给农民更多的自主权邓小平同志说过:“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而“调动积极性,权力下放是最主要的内容。我们农村改革之所以见效,就是因为给农民更多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积…  相似文献   

15.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推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过去那种单一的集体统一经营体制已转变为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种体制把集体的优越性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增强了农村经济的活力。可是中西部地区目前的问题是,多数农村集体经济是“空白”,统一经营这个层次很脆弱甚至“断层”,不仅阻碍了农民脱贫,也影响了家庭经营稳定发展。因此,培育集体经济,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空壳”问题,、是当前中西部农村深化改革和稳定发展中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战略性课题。 应…  相似文献   

16.
论农村"两委会"关系紧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两委会——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是中国农村在人民公社解体之后主要的两个村级组织。其中村党支部的历史更为长一些,村民委员会虽然在历史上出现过“),但现在所讲的村民委员会则是一些地区的农民为了解决人民公社这一管理体制瓦解后农村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而建立的。由于这一组织形式适应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新形势,在实际运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并把它作为一项有益的经验在各地普遍推广。  相似文献   

17.
对我们许多领导同志来说,发展合作经济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我们党在解放区就开始办合作社,全国解放后曾经提出 “书记动手,全党办社”,各级领导同志都亲自办过合作社。应该说,解放后的一段时期,我国的合作经济经历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阶段,并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展,合作经济遭遇重大挫折。人民公社实行的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体制,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侵犯了农户的经营自主权,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改革的浪潮中,人民公社体制被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  相似文献   

18.
农村财务还农民一个明白梁胜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历史进程中,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管好用活集体资金,对于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农民致富达小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当前农村...  相似文献   

19.
在国民经济即将全面步入市场经济运行轨道的今天,农村经济亦必然依照市场取向推进改革。 一、战略注定:农村经济市场取向改革的理由 农村经济改革的市场取向,不是谁的主观臆断,而是由多种客观因素决定的。 1、农村改革既得成就的充分证明 1978年至1984年,为我国农村的第一步改革。它是在相对封闭体系内进行的,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其主要内容。其时,宏观经济环境尚未改变,计划经济透过统购统销制照旧运行,但微观主体发生了变化,农民由人民公社体制下的被动劳动力变成有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商品生产者,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雨后春  相似文献   

20.
税费改革后农村地区公共产品筹资困境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笔锋 《求实》2005,(12):103-105
在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村地区公共产品筹资困境便“隐性”存在,只不过那时乡镇政府可以利用自筹制度把农村公共产品的资金负担转嫁给广大农民,转换成对农民的超经济索取。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自筹制度甚至农业税,这种“釜底抽薪之举,使农村公共产品筹资更是“雪上加霜”。从此,农村公共产品筹资困境便彻底地“显性”化。目前农村公共产品筹资困境的存在虽然与农村税费改革有直接的关系,但主要还是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乡镇财政体制等深层次原因的制约。为此,税费改革后农村地区公共产品要彻底走出筹资困境,就必须对农村公共产品筹资模式、公共财政体制、乡镇行政管理模式以及其他等多方面进行制度变迁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