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华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蕴涵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基因。探讨中华文化与“一国两制”构想的关系,对于增强在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基础上产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东西方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中华文化既面对着外部文化的强势挑战,又面对着内部各种思潮的不断质疑。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不仅是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基石,更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底气所在。提高国民对中国价值的认同,引领国人的文化自觉,增强中华文化的自信,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担当。本文将从中华文化自信的时代需要、历史渊源等方面论述文化自信这一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的“文化纽带”思想立足于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一主题,揭示了中华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海峡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把握“文化纽带”思想的深刻内涵,对于增强在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基础上产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宋明新儒学的开山祖周敦颐兼采释道的出世精神,提出精神超越层面的儒学新范式:"孔颜乐处",并论证了它的实质是"见大心泰"、"道充身安"的身心和谐状态,人性论基础为"几善恶",实现途径为"无欲故静",社会意义在于"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这是"立言"。更为可贵的是,周敦颐还身体力行,终生践履"孔颜乐处"的思想境界,将其外化为"出淤泥而不染"的实践境界。这是"立行"。周敦颐理论上提出"孔颜乐处"的境界,实践上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境界,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是为"立人"。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我国政府以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世界传播、增进世界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建立和谐友好的世界为主旨而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来华留学生作为世界汉语学习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感知者和传播者;在向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时应该秉承尊重、共存、对话的理念。"善行河北"为留学生感知中华文化和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社会实践的课堂;应该鼓励留学生为"善行河北"注入国际元素。  相似文献   

6.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学习语言必须理解文化。外语教育必须兼顾对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认同。“中国文化失语”源自传统观念中“中华文化认同”意识的欠缺。要想在今后的外语教育中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首先要重视“中华文化认同”的意义,然后在政策、教材与教师等具体方面着力改善。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 ,她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维系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对于巩固和扩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都有重大意义。继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挂牌“中华文化学院”之后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成立了“广州中华文化学院”,实践证明 ,它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学院的功能 ,促进祖国统一 ,弘扬中华文化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化中包含有丰富的社会主义文化基因,它们包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天下为公"的价值观念、"群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均平思想"的经济观点、"民为邦本"的政治思想等,如果用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来解读这些文化基因,虽然它们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它们表达的是人类一种永恒的信念追求,体现的是一种古代社会的正义价值。在今天,这些社会主义文化基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注释。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化在台湾地区根深叶茂,大多数台湾民众在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历史叙事中理解和确认自己的身份认同,两岸同胞共享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记忆。但是,在复杂历史因素的影响下,台湾民众的社会记忆与大陆民众的社会记忆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台独"势力的操弄下,台湾民众中华文化的社会记忆有逐步淡漠的趋势。因此,在两岸交流互动的基础上,唤醒两岸同胞共有的中华文化记忆,构建两岸同胞共有的新的社会记忆,消解两岸同胞差异性的社会记忆,对增强台湾民众的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国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井冈梦”与“中国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井冈梦"到"中国梦"是伟大的历史跨越,"井冈梦"对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启迪价值,我们要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努力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的"此在"的观念不同于传统的古希腊和基督教关于"人"的概念。虽然古希腊强调人是理性的动物,基督教强调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但这两者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构成了西方传统的关于人的普遍观念的基础。而海德格尔则要解构这种基础,为显现"此在"的意义扫清障碍。一旦做了这项工作后,对此在在其当下性中的"实际性"的分析便成了首当其冲的任务,而这种分析必然会涉及到时间上的"今日"。  相似文献   

12.
免与官当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两种适用于官吏犯罪的规定,它们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然而,两者在性质、适用范围、具体操作、法律后果上均有共同点和差异之处,笔者在此予以浅析。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学术话语中,理性和理性主义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笛卡尔主义的代名词,哈耶克不满"理性"和"理性主义"长期以来被其独享和滥用的局面,尝试和寻求对理性和理性主义的正名。通过对理性的重新表述和在理性主义之前加修饰语的办法,从逻辑层面上将这两个术语加以提升,区分出滥用理性的"建构理性(主义)"和有效利用理性的"进化理性(主义)",为自发生成的进化理性的社会制度进行辩护,提防个体自由遭受源于建构理性的计划和极权主义的侵蚀。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政治文明建设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最大贡献和特点就在于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内在的三层关系:一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二是这三者的有机统一与政治文明的关系;三是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从而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规律,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把世界理解为“存在”而不是“不存在”,并通过“存在”概念探求并界定世界的本质,是西方哲学传统的基本问题和思路。同时,“无”与“不存在”的问题几乎与“存在”问题同时产生,而且在对本质和终极问题的探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存在”与“无”的辩证法应该是哲学和宗教哲学最深奥、最重要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徽州女人》借助系列物象,积极使用象征艺术,"井"和"蛙"是系列物象中的两个代表。"井"之象征物象,不仅给主人公"女人"提供了活动平台,而且象征着她处境的封闭,生活的单调,思想的守旧;"蛙"之象征物象,类比"女人"形象,预示着其前途的暗淡和命运的忧伤。象征艺术的积极使用,提高了剧本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剧本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7.
拐卖犯罪严重摧残妇女儿童身心健康,毒化社会风气,危害社会治安,歪曲人们的精神价值观。世界各国尤其中国一直将其作为重点惩治对象。但由于存在观念上的误差、立法上的欠缺和各种反拐力量之间的衔接不畅诸多问题.致使反拐行动无法取得应有的成果。鉴于此,澄清观念上的误区、完善立法、建立警民联动反拐长效机制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程中存在着"电子"与"政务"定位不合理的问题,这必将导致电子政务的职能和作用不能充分体现出来。正确理解电子政务的本质,摆正"电子"与"政务"的关系,改革政府机构的管理模式,将是现阶段发展电子政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贫困与富裕是一对古老的矛盾,贫困与富裕的矛盾处理得好,国泰民安,欣欣向荣;处理得不好,危机四伏,民怨四起。我国目前的区域贫困和部分贫困,已构成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瓶颈,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充分认识"贫"与"富"的辩证关系,全方位建立由"贫"到"富"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从文明共享的角度来看待法律移植问题,是一条有益的途径。但是如果不理清文明共享的“认同”、“认异”问题,则不可能对法律精神有深入的理解,亦不可能对法律是否可以移植以及如何移植的问题做出合理阐释。在法治中国的今天,探讨这一问题深具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