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军事传播学是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军事传播学理论源于军事实践 ,伴随着军事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建立军事传播学 ,即是传播学的内在要求 ,也是繁荣军事科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目前新闻传播教育中主要存在着三大误区:一是在加强实践教育时过分强调培养会讲故事的“工匠”;二是在加强学养教育时过分强调纯文学式教育;三是在进行专业报道教育时过分强调专家型教育。在新闻传播学教育改革中应当积极倡导非工匠式的实践教学、非纯文学式的学养熏陶以及非专家型的专业培养。  相似文献   

3.
对学科发展的回顾与总结,为学术传承与开新所必需。本文根据CNKI的相关数据,对《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2011年间的发文和被引用概况、主要作者、高被引文章和作者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中国新闻传播研究领域带有普遍性质的问题做一些分析,为读者了解新闻传播研究的整体状况提供一定的参考。从相关统计数据分析看,新闻传播研究领域近十年来在论文发表总量、作者队伍建设和学术规范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重要学者的地域分布趋于分散,学者的代际转换速度加快,一支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较强专业知识的研究队伍已经基本形成。而论文总引用量偏低,即使是"高被引"论文,被引用的绝对量也很低,这表明学者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相互吸纳或者讨论、碰撞的不足,新世纪仍应继续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4.
动新闻是当代数字传媒以写实的手法通过动漫的方式所呈现的一种新闻样式。动新闻的内容大多为负面社会新闻,不利于阅听人的身心健康,在传播上可以通过手机或网络下载阅读。台湾壹传媒旗下的《苹果日报》推出动新闻后,因其报道内容膻色腥而震惊全岛,激起动新闻事件。这一事件深刻反映了媒体产品形态与内容、媒体市场赢利与社会责任、媒体自律与他律等关系的相互纠结。因此,详细剖析动新闻事件引发的争议,从批判媒体教育学视角解析动新闻的传播模式,分析动新闻事件背后的媒体素养教育观,阐明台湾媒体素养教育的实践困境并提出相关对策,对动新闻的传播和阅听人媒体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煽情新闻是媒介以吸引最大数量的受众为目标而选择报道内容与形式的新闻类型,而其吸引受众的方式主要诉诸受众接受新闻时情感、情绪上的强烈变化.煽情新闻的易接受性虽有助于社会新成员加快社会化过程,但诉诸受众情绪性反应的内容选择往往使其成为一种腐化社会的公害.镜子式客观反映理论与公众知情权理论,是新闻煽情主义之道德辩护的主要依据,但这两种理论均不能逻辑地支持煽情新闻作为一种合乎道德的新闻类型.  相似文献   

6.
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军事新闻全方位改革,需要对军事新闻人才的专业素质进行新的思考和定位。当代军事新闻人才专业素质培养应突出胸怀全局的战略眼光,跨文化传播的意识和能力,隐性达意传播致效的策略与技巧。  相似文献   

7.
张宏树 《求索》2011,(6):210-211,172
传播革命,媒介融合,人类已经进入受众分享传播权时代,如何实施传播权成为考量的核心。新闻传播教育需充分认识媒介融合所导致的媒介变革的过程与规律,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平台等诸多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内容都处于重组与更新阶段。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传播教育需强调人文社科基础,提升媒介素养,充分认知媒介融合、融合文化、融合新闻、融合受众,强化技术、社会责任、传播伦理在其知识谱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伊拉克战争预示着战争正在告别传统进入"后现代",它以新的作战理念与游戏规则为军事新闻传播活动带来不同往昔的影响军事新闻传播是以"事实第一性"还是"利益第一性"为原则?军事新闻的正义诉求与大众媒介的娱乐化消解构成何种关系?当国家利益在力量游戏中被合法化后,新闻自由以何种形式实现?这些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9.
作为公共话语的新闻,其结构既直接地与社会实践和新闻制作的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又间接地与新闻媒介的机构环境、宏观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荷兰新闻传播学者托伊恩.A梵.迪克所著的《作为话语的新闻》一书以报纸新闻为蓝本,从话语分析的角度重新阐释了新闻理论的话语意义。即一方面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文本的制作和构建,另一方面是受众对新闻文本的理解和认知。通过话语分析的方法,从两方面相契合的“新闻文本”出发,作者集中论述了“新闻的话语如何区别于其他的话语形式”和“新闻的话语为什么区别于其他的话语形式”两个问题,并且通过话语和认知结合的跨学科研究,突显了其对效果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1908年,沃尔特·威廉姆斯(Walter Williams)在密苏里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以来,美国新闻教育、也是世界新闻教育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20世纪初传播学在美国滥觞之后,迅速风靡全球,新闻学与传播学相互影响、交融,在不少西方国家的高校教育中,传播学科有取代新闻学科之势,新闻院系普遍更名为传播院系。鉴于新闻及新闻教育对社会发展的特殊意义,这种情况对我国新闻人才的培养定位颇为不利。  相似文献   

11.
12.
桑农 《思想战线》2007,33(2):19-23
当代学术界有关中国美学的研究既有一定的成绩,又存在一定的误区。中国美学资源的发掘、中国美学话语的重建、中国美学经验的阐释,三种思路各有得失。只有以当代中国的艺术与审美经验为理据,解决当代中国的美学问题,中国美学才能完成其现代建构,真正做到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3.
二战以后,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用什么样的态度认识这些变化,关系重大。笔者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应把握几个界限,即不承认、不正视资本主义新变化是不行的;把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说成是其本质的根本改变是有害的;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社会化举措和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并不意味着在与社会主义“趋同”;资本主义的自行扬弃,并不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会自行长入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群防群治制度在当代中国国家治安治理体系中彰显了支持、辅助、桥梁的制度优势。新时代,在推进国家治安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方式的法治化、技术的信息化、运行的合作化等路径目标对群防群治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增强群防群治参与主体的能力,加强群防群治的法治化建设,打造“互联网+群防群治”的新模式,建立多维合作机制,进一步将群防群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推进国家治安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5.
王宁 《探索与争鸣》2007,38(10):54-59
经典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的批评话语、权力机构及其他一些人为的因素。在"欧洲中心主义"及其后的"西方中心主义"的阴影下,中国文学的不少优秀作品长期以来被排斥在经典之外。文化研究虽然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但长期以来一直未能突破"英语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在当前的全球化时代,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的语境下仍处于"边缘"地位。针对当前文学批评的"泛文化"现象和研究疆界的无限制扩大,应提出一种文学的文化批评之策略,这是使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得以沟通和交流进而共存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大众传媒具有环境监视、舆论扩散、价值规范、示范引导等功能,在社会问题的产生、形成及解决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众传媒必须在客观、系统、透视等传播理念指导下,通过描述性传播、解释性传播、预测性传播和对策性传播,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传播和电影作为一门"传播"的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大众传播时代,电影最重要的特质,与其说是"艺术性"的,还不如说是"传媒性"的。换句话讲,如果说电影是一门"艺术"的话,那么它就是一门"传媒"的艺术。电影固然是一种"艺术"的形式,但它同时也是一种"媒介"的形式。当代电影,尤其是对企图强化"类型"的中国电影而言,既需要在类型上进一步地学习西方的有益经验,更需要在大众传播的视域下进行有效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以二战为分水岭,日本战前的中国学研究在战后被日本学界视为战争的幕后推手而彻底抛弃,战后的研究是在批判东洋史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开始的一门新学问。从源流来看,日本的当代中国学研究有东洋史和区域研究两个系列四个学派;从思考框架来看,存在回归传统、"中国就是中国"、普通的近代化、东亚型四种模式。与欧美国家相比,日本的中国学研究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和经济研究领域最为活跃,引领世界前沿。面对当前日本中国学研究停滞不前的状况,鉴于中国发展的实际,三元结构论、制度化、相对化可作为推进研究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9.
无论中外学术界,都存在着将"性别传播研究"、"女权主义媒介研究"、"性别与传播研究"混为一体的现象。而事实上,这三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文章通过论证"性别传播研究"的本体及研究范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可以明确这三个研究领域在认识论层面的根本差别。  相似文献   

2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确立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安徽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要抓住新世纪头二十年这个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推进战略调整,繁荣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