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漆云 《当代贵州》2023,(24):46-47
<正>贵州爱茶、护茶、懂茶的这份用心激发起邹裕波对推广黔茶的热情,“我要在768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里打造出以茶舒心、以茶会友、以茶识黔的一亩三分地。”“一亩茶舍”由此孕育而生。“从茶里能感受到最天然的贵州,这份高山好茶的韵味能褪去繁忙生活中的疲惫。”仲夏,走进北京768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里的“一亩茶舍”,现代化的装修风格搭载着来自贵州深山的好茶,绿柳成荫中飘荡着幽幽茶香,宛若踏入繁华都市中的一片清净之地。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曲茶”。自古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缺不了“茶”。今天,我们就更缺不了“茶”。在云南这样的边疆民族地区,茶是推动西部大开发、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绿色经济强省的天然契合点。茶业是永恒的产业茶叶的发现与开发,茶文化的创造,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如果说神农氏是农业的发明者,那么他同时也是茶业的发明者。茶和中华民族的生存是息息相关的,茶业在神州大地上的发展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唐代陆羽写《茶经》,开宗之…  相似文献   

3.
《纪检与政法》2004,(1):61-61
药茶,它是指以茶叶和天然药物配合使用,或以天然药物代茶饮的方法。药茶是我国传统医学食疗方法之一,也是中药的一种剂型。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载,能解诸般药毒之茶,当是药中之上品。由于茶有药用价值,而且取用方便,古人在茶末中掺入一些药物,饮茶时一起咀服,  相似文献   

4.
正走遍全国,走向世界,2017贵州茶一节一会在此之上做出努力,多方位助推黔茶出山。绿色是多彩贵州的主色,茶叶是绿色贵州的珍宝。4月28日,2017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贵州茶一节一会)在中国湄潭正式拉开序幕,来自世界各地的"茶友"在此以茶为媒、以茶会友、共话茶事、共谋茶业。根据贵州茶一节一会发布的《贵州茶产业发展报告(2016)》,2016  相似文献   

5.
茶之所查     
闲暇窗读,偶被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咏茶》诗所感,兹录如次:“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北铸文渊;男儿斩却楼兰骨,闲品茶经拜羽仙。”用扬子江心第一泉之水烹茶,饮后就会激发文思。就是卫国杀敌的男儿汉子,闲时品品咱中国的茶,拜读一下《茶经》,也是大有裨益的。文公赞茶,对今人亦有启发。 查一下茶,乃我国特产。相传远古时代,神农(炎帝)尝百草,一次被毒草毒倒于茶树之下,幸得茶树上的露珠坠入嘴里,才得解除草毒。故至今仍有“茶解药性”之说。陆羽的《茶经》也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饮自鲁周公。”至今,我国用茶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将野茶变为人工培植,也达二千多载。古人十分重视茶,以茶为聘礼,称为“下茶”,还以茶为祭祀之贡品。《诗经》中就有咏茶之诗句,西晋诗人张载有诗云:“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商路的打通,我国的种茶、制茶技术和茶种,传至了印度,后又传至了英国等西欧国家,这是我们祖先对人类的一项贡献,我们应引以自豪。可是,今天的国人,却有崇英茶而卑国茶者,真是自轻自贱。  相似文献   

6.
《党课》2011,(13):123-123
“柴米油盐酱醋荼”,茶不过是百姓生活的一种日常消费品,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客却赋予了它更多的品格与趣味。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最初的清谈家多为酒徒,如著名的“竹林七贤”。后期的清谈家则出现许多茶人,他们以茶助清谈之兴,把饮茶与精神恰到好处地结合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7.
赐茶(二)     
《学习导报》2013,(2):25
殿试赐茶。科举考试是宋朝的一件大事,皇帝或皇后都会向考官和进士赐茶。如哲宗向考官张舜民赐茶饼,张舜民《画墁录》":予元中详定殿试,是年分为制举考第,各蒙赐三饼,然亲知分遗,殆将不胜。""殆将不胜"是说分给亲友都不够,可见赐茶的珍贵和量少。再如仁宗的光献皇后向进士赐茶。王巩《甲申杂记》":仁宗朝,春试进士集英殿,后妃御太清楼观之。慈圣光献出饼角子以赐进士,出七宝茶以赐考试官。"梅尧臣有《七宝茶》诗":七物甘香杂蕊茶,浮花泛绿乱于霞。"即说此事。  相似文献   

8.
唐《茶经》载,“茶之出……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宋《太平寰宇记》载,“夷州、恩州以茶以土贡”;清《梅移随笔》载,“龙泉产云雾茶,色味双绝”。今有《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明:唐时夷州治所,位今凤冈绥阳镇一个叫城址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说的是对弈之妙。金庸曾将围棋比作“头脑体操”,他说下围棋有五得:得好友、得人和、得教训、得心悟、得天寿。弈道,长寿之道也。  相似文献   

10.
世界之茶源于中国,中国之茶源于四川,四川之茶源于雅安蒙顶,中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就有蜀向秦贡茶的记载。蒲江毗邻蒙顶,产茶历史悠久,大小五面山露多、雾重,湿度大,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据记载,南宋理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魏了翁对蒲江茶叶进行过专门研究,写过一篇有名的文章《邛州先茶记》。唐朝进士,前蜀翰林学士、礼部尚书毛文锡所著《茶谱》,记载蒲江临溪等地出产“早春”、“火前”、“火后”、“黄芽”、“嫩绿”等名茶,还制成火番饼,远销西番(藏族地区)、党项(羌族地区)。蒲江河谷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据考证,蒲…  相似文献   

11.
喻丹  白荧 《当代贵州》2009,(10):13-13
一群人因茶夙兴夜寐,一个产业在自赎中躬身前行,“一筐”品牌淘沙见金,一杯“贵州绿茶”香醇流溢,“替身”隐退,黔茶正以真实面目突出重围。茶,停留在初级生产是不能开枝散叶的,茶,没有科技的路标是无法长途跋涉的,茶,缺乏文化的附丽是苍白乏力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我们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2.
朱仁印 《当代贵州》2024,(Z1):118-119
<正>喝茶,是毛泽东同志的一大爱好。不管是在硝烟弥漫的战争环境中,还是在为新中国建设披肝沥胆的岁月里,他总是茶不离手。在红军长征过贵州时,毛泽东同志就曾在瓮安喝过瓮安茶,与贵州茶结缘。1956年,毛泽东同志亲自为都匀毛尖茶题名,从此“都匀毛尖”名声大噪。“这个瓮安茶好喝”  相似文献   

13.
刘彦青  李悦 《当代贵州》2023,(25):12-13
<正>5月21日是国际茶日,茶的话题再一次受到关注。在茶叶传播的世界版图上,中国西南是最初始的原点,随着这种生命力极强的山茶科植物在不同的地域落地生根,也逐步在影响着各地的经济、习俗、饮食及文化,世界近30亿茶饮爱好者用不同的品饮方式诠释着茶叶之芳香。茶是“生活之词根”,茶叶既有农产品属性,更有文化属性。茶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一生吸了60多年烟,喝了一辈子茶,常常把烟、茶当作“神经缓冲剂”。他往往是一边吸烟喝茶,一边思考问题,许多重要思想和战略决策是在烟雾缭绕喝杯酽茶时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正作为"黔系列"的一份子,黔茶将树立贵州茶产业统一形象,"将茶产业发展进行到底,使茶文化成为贵州新优势",实现"以茶兴业、以茶惠民、以茶养文"目标。"高山云雾出好茶。"贵州是全国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条件的原生态茶区。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茶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古代的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就是指今天的遵义、铜仁等地。  相似文献   

16.
“茶之出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即今岑巩、遵义、德江、石阡)……十一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唐·陆羽《茶经》 自从1000多年前唐代茶圣陆羽对黔茶作出文字记载后,北宋《太平寰宇记》、明代《事物钳珠》、清朝《贵州通志》等文献对黔茶的称道之词又屡屡见诸笔端。在视贵州为蛮夷之地的封建时代,对黔茶的推崇在乾隆55年达到了顶峰:茶中佳品“贵定雪芽”被铁定为贡茶。1915年,都匀毛尖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捧走金奖,与国酒茅台比肩飘香,贵州“北酒南茶”一时间名噪中华,风靡欧美。建国后,茶叶是贵州仅次于烤烟、油菜的第三大经济作物,对贵州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良多。  相似文献   

17.
石阡是苔茶的故乡。石阡苔茶品质优良,历史悠久。据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记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十一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夷州即今天的石阡县。据《贵州通史》载:“石阡茶,湄尖茶皆为贡品”。  相似文献   

18.
正初夏,印江自治县缠溪镇湄坨村茶海满眼是绿。茶园中,一群老人或打太极、或舞剑、或泼墨练字……吸引了游客争相拍照留影,山地车道上自行车穿梭不停,自成一道风景线。缠溪镇政府干部严海涛告诉记者,每逢周末、节假日,来湄坨村休闲旅游的人特别多。湄坨村,印江自治县东南苗王坡之巅的一个深山村落,海拔1300米,常年云雾缭绕,是出好茶的地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10,(7):81-81
“铜臭”一词,出自《后汉书·崔烈传》。汉代崔烈,位列九卿,名重一时,但仍不满足于既有的地位。在荒淫奢侈的汉灵帝以卖官之资填补国库之虚时,他以五百万钱买得司徒一职,从而得享三公之尊,然而他的声誉也从此一落千丈。一日,崔烈问其子崔钧:“我做了三公,外人对我有何议论?”崔钧如实答道:“人们都嫌你有铜臭味。”后来,人们便以“铜臭”一词来讽刺用钱买官或俗陋无知的富人。  相似文献   

20.
李大钊,被毛泽东称作是“一个大好人”,“是我真正的好老师”。 毛泽东最初知道李大钊的名字,是1916年9月在湖南一师读书时。他从杨昌济先生那里第一次见到《新青年》杂志,并阅读了李大钊撰写的《青春》一文。文章号召青年“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造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毛泽东大受鼓舞,对这些宏论极为赞赏,很为之振奋。他说:“是的,要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行,皆期合此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