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小驰 《理论月刊》2002,(10):21-21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以其强大的辐射力和智慧之光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而到了近代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李约瑟难题”被人们一解再解,从创新视角来寻求这一难题的答案时,那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保守意识、封建专制制度、教育体制、科举制度和闭关自守政策等,扼制了科学创新精神并阻断了科学创新契机,使得近代中国缺乏一个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近代科学已经走过了300多年的历程,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深刻地改变了并继续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相似文献   

3.
<正>什么是科学精神,首先必须对科学有一个清楚认识。一般理解的科学是指近代科学,从拉丁文到英文science,为什么从日文翻译再传到中国,就成了"科学"两个字?这是因为当时西方近代科学已经发展到相当程度,数理化、天地生等已经分科,日本人接受西方科学的时候,给它取名为"分科的学问"——科学,后来中国把它直接拿了过来。所以我们今天讲的"科学",自然就是指近代科学。简单讲,近代科学是在西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与中国科技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渝生 《传承》2012,(9):82-85
中华科技文明从六七千年前的世界四分天下有其一,到两三千年前占世界半壁江山,到一千多年前在世界上一枝独秀,在近三五百年前仍是独领风骚,可以说是一直居于世界前列。在儒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一条充满艰辛与屈辱,而又有奋斗与辉煌的曲折历程。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中国传统科技基因完全可以古为今用,促进当代科技发展和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科学曾提供了一幅又一幅的世界图景,后者往往同时被理解为世界的本来状态。然而,在科学的凯歌行进中.科学本身似乎越来越远离生活世界;科学的世界图景与生活世界中的存在状态,渐渐呈现为相互对峙的格局。如何扬弃这种对峙,是走向现代过程中难以回避的问题。科学的图景及其限度在近代的科学图景中,世界首先被还原为数学、物理、化学等等规定;相对于本然的存在.这是一个经过科学构造的世界:以数学化等模式呈现出来的存在形态,主要表现为认识的投射。作为人化的世界,科学图景的构成,总是融入了人变革对象的要求。在科学的…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逐渐增多的中外交往要求中国必须了解世界,了解世界历史.学校教育成为世界历史知识推广和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清末民初,中学世界历史课程开始设立,译自日本、欧美和国人的自编世界史著作成为世界史的教科书.此时期的中学世界史课程和教科书明显受到了当时"华夏中心史观"、"欧洲中心论"、"进化史观"等社会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近代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国人的世界历史观念和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近代变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数学曾经一度辉煌,有很多成果是西方望尘莫及的,但是到了近代,中国数学全面衰落。本文试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从科学内史和科学外史两方面来分析中国近代数学全面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古代科学 ,产生于世界的许多地区和国家 ,并且基本上是各自独立地发展起来的。但近代科学 ,却只出现在西方 ,是由西方完成的。这里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分析如下 :一、工业生产的促进工业生产 ,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生产 ,促进了近代科学的产生。关于这个问题 ,恩格斯曾指出 :“如果说 ,在中世纪黑夜之后 ,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 ,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 ,那么 ,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第一 ,从十字军远征以来 ,工业有了巨大的发展 ,并产生了很多力学上的(纺织、钟表制造、磨坊)、化学上的(染色、冶金…  相似文献   

9.
科学从属于社会众所周知,现代科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此前人类文化积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近代科学产生之前,人类也有非常灿烂的文明,甚至有些成就是今天高度发达的近代科学技术也难以达到的。迄今为止,主要起源于西欧文化的近代科学的极大成功,也只能说是它在不同文化与自然打交道的竞争中在某些方面占得了先机,但这决不意味着在认识和改造自然方面,不同理论和实践的其他文化传统就一无是处,就永远不可能再次复兴,就彻底丧失了和近代科学传统竞争与合作的资格。科学哲学长期以来试图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划出清晰明确的界线,迄今尚未成…  相似文献   

10.
刘继兴 《传承》2010,(22):42-43
如今一提近代的军校,许多人言必称黄埔。其实,曾有过一个近代军校比黄埔还厉害,这所军校的大门陆续走出了8313名毕业生,他们中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元帅朱德(第3期步兵科学生)和叶剑英(第12期炮兵科学生)、国民党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