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爱国 《湖湘论坛》2010,23(4):98-103
农民流动,是中国现代化之必然与必需。农民的流动化、非农化与市民化是解决中国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乡镇企业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农民的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持续非农化流动,进而推动了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与农民的市民化,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乡镇企业体制下的农民流动历经以下五个阶段:流动高潮(1984-1988)、流动趋缓(1989-1992)、流动异地化与饱和化(1993-1996)、流动减速(1997-2003)、流动多元化(2004-2008)。从流动态势与特点看,经历从大规模流动到稳定流动,从就地流动到异地流动,从农村流动到城镇流动,大体上具有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最近,我们先后到黄冈、孝感、襄樊、咸宁等4个地市就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题调查。一、流动党员的现状及主要特点4地市共有流动党员53606人,占当地党员总数的62%,其中,农民党员占多数,共41790人,分别占流动党员总数的779%和农民党员总数的9.9%。在流动党员中,已转移正式组织关系的有5643人,转移临时组织关系的12552人;已建立正式或临时党组织356个,建立党小组966个。从调查的情况分析,流动党员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基本素质较高。从整体上看,流动党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都是本地本单位的骨干,…  相似文献   

3.
198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 放的进程,大量的农民在获得了经营自主权后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劳动者。他们中的一部分进人乡镇企业,一部分进入附近的小城镇;还有一部分涌向大中城市务工经商,成为既不是务农人口,又不是城市人口的“流动农民”。生活的边缘 在城市中,虽然流动农民已经居住下来,但是由于传统的户籍制度、传统的城乡二元化格局以及历史悠久的城乡壁垒,与当地的社会生活仍是隔绝的;另外,由于流动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很低,所从事的活动带有拾遗补缺的特点,对当地社区的管理和社会生活影响并不突出。因…  相似文献   

4.
陈岱云 《求索》2014,(12):4-11
当前,人们关注的人口流动主要是人口结构型流动,或者说主要是农民进城务工的流动,正是这种人口流动改变了中国的人口结构,促进了人口产业结构转型,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因而,在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理念下党和政府更加关注解决农民工问题和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使我国人口流动实现了从制度限制、排斥到政府引导、社会推动的转变,人口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充分体现了嬗变的制度对人口结构型流动的影响,促进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彰显了中国社会的重大进步。然而,在流动人口城市融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受制于制度的突出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政策和制度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农民流动不等于异地转移,本地转化也是农民流动的重要途径。与农民流动的异地转移方式相比,本地转化有着几个方面的优势。在本地转化过程中,呈现出两种模式,即整体转化模式和部分转化模式。  相似文献   

6.
《公安研究》2014,(5):95-95
李凯林、郝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6期撰文认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农民市民化。农民市民化过程在各国有所不同,反映了各国现代化发展的不同特点。比较而言,农民市民化过程的相同点是都伴随着对农民的某种超经济强制,不同点是实现形式、有序性、代价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黄奏球 《政策》2004,(7):32-33
近些年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大范围流动,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的“打工经济”。分析研究新形势下的“打工经济”,加强外出务工农民的组织、引导和管理,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是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今年两个“一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8.
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的有力举措。近年来,随着劳务经济迅速发展,流动党员日趋增多,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流动的频繁性和流向的复杂性。河南有15.4万名农民党员在外务工经商,占全省农民党员总数近十分之一。这些党员很多农闲外出、农忙回乡。在建筑、装修等行业务工的,随着施工地点的变换,流动更为频繁。有的跨省流动,在省外流动的党员占流动党员总数的一半以上。从业方式的差异性和工作的相对独立性。从农村走进城市,流动党员各自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劳动岗位,从业方式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9.
我国已经进入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时期.这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自由、有序地流动,影响、制约农村劳动力能否流动以及如何流动的关键是国家对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建国以来,基于时代要求和发展理念的变化,国家对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经历了允许农民自由流动、严格控制农民流动、引导农民就地转移、支持农民工异地流动、引导农民工市民化等诸多反复与变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转移表现很不均衡,带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0.
李翠霞  王仕军 《前沿》2010,(18):84-8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由人为干预的二元分割逐步过渡到统筹发展。城乡二元分割时期,城乡之间人口不能自由流动,城乡居民拥有完全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权利。随着工业体系的完备,打破这种结构成为必然,城乡之间开始了互动。国家开始放松对人口流动的限制,农民开始大量进城,但城市有限的就业空间和社会保障不能支撑起如此庞大的群体。进入新世纪,为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国家开始转换思路,以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农民市民化。农民市民化过程在各国有所不同,反映了各国现代化发展的不同特点。比较而言,农民市民化过程的相同点是都伴随着对农民的某种超经济强制,不同点是实现形式、有序性、代价等方面的差异。西方农民市民化曾经历过剥夺农民和剧烈的社会动荡阶段;中国的农民市民化结合自己的国情,发挥后发优势,具有强制积累和有序推进的特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农民市民化的历史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据笔者深入山东省安丘市乡村调查,当前农村的劳务输出呈有序流动趋势。自去年特别是今年以来,在农村市场经济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昔日一度汹涌的民工潮由涨而落,由盲目流动转向有序流动,并趋于稳定,开始走向规范化发展轨道。突出特点是:第一,外出打工人员明显减少。据对5处劳务输出重点乡镇的不完全统计,去年劳务输出人数较之前年减少15%左右。第二,打工地点由远及近。过去农村普遍反映外出越远赚钱越多,很多还远赴南方各地。今年突出表现是近距离打工的农民增各.纳入总数的85%。第三,打工行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  相似文献   

13.
建立社会主义十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以后,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加大了向非农产业转移和门城市与发达地区流动的步伐、地处全国中部的湖北省孝感市,目前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全方位转移与大范围流动的新趋势。一、改革和农民创造性实践引发的必然趋热真正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流动,在我国是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而发生的。从发展历程上看.有以下3个大的阶段:1979年至1988年,为第阶段。其本要特征是农民获得了较多的经营自主权,劳动力生产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农业连续几年高速增长,带来(呼金积累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
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流动、城市化的进程,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是区域人地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把握人口的变化特点与经济社会相互之间的关系,对制订城市发展战略意义重大,也有利于城市之间的比较和借鉴。以巴黎、东京、纽约城市发展过程为重点案例,分析自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城市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5.
裘国宏 《今日浙江》2008,(14):38-38
适应流动党员需要,使流动党员学习阵地动态化、经常化,不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达到“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民工潮到民工荒:当代中国农民的理性跃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是理性的,在具体的择业行为过程中一般遵循着从生存理性向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选择的逻辑发展顺序。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农民工的行为就带有强烈的理性选择特征,它反映了当代中国农民从生存理性到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的跃迁,体现了当代中国农民主体意识的增强和选择能力的提高,以及实现向上流动的一种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7.
加快城市化增强城市的资源聚集与辐射能力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加快城市化的过程中保障和实现农民的农地权利,让农民以主体资格用自己的财产平等参与城市化进程,创造新的生存发展环境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遵循城乡资源流动配置规律,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保障农民权利的制度体系,整体提高城市和农村的资源聚集能力与配置效率,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何晓红 《人大建设》2009,(11):44-46
现阶段农民政治参与的路径主要体现为村民自治,由于村民自治是以村民的户籍所在地为依托,而农民进城务工过程中所伴随的农业人口流动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对村民自治产生一定影响,譬如农民流动是否会造成农村精英外流,甚至会导致村民自治的“空壳化”?  相似文献   

19.
农民外出流动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的必然趋势。青年农民外出流动对其自身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他们的生育观念也有巨大的影响。本文从是否生育、生育时间的选择、生育数量以及对子女的性别偏好四个角度来分析这些外出流动的青年农民的生育观念,发现他们的生育观念与传统的生育观念有很大的不同。笔者从外出流动的角度来分析其现代生育观念形成的原因,得出要改变青年农民的生育观念必须先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领域向非农领域转移和流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从世界近代发展史上看,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都会出现农业劳动力过剩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也都无一例外地要发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从而使农业劳动力在社会劳动力总量中所占比重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我国,农业劳动力作为一般商品进入市场,其流动和转移,同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然,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已有一部分农民带着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质量、开阔视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