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清华师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48年4月清华大学校庆纪念特刊“社论”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清华是爱国的,所以我们痛恨中国的罪人,惟其我们清华是爱民族的。所以我们反抗民族的仇敌。”“目前可能是最黑暗的时间.但前面一定是圹远与清明。暴风雨即将过去。新清华的航船.即将驶入充满阳光和微风的大海。”在这种必胜的信念激励下.在中共地下党的引导和影响下.清华师生积极进行第二条战线的斗争,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终于在1948年底,迎来了清华园的解放。  相似文献   

2.
在新世纪第一个春天里,清华大学迎来了建校90周年。清华大学的90年,是与祖国荣辱与共、兴衰与同的90年,也是清华人为祖国的现代化不懈奋斗的90年。风雨世纪清华 谱写育人宏篇 建于1911年的清华学堂,是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辛亥革命后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正式定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清华举校南迁,与北大、南开联合成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因战事所迫又迁往昆明,定名为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北平原址复校。1948年12月清华园解放,清华…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上半叶,清华大学的学生运动特别活跃,学生们经常干的一个活就是驱赶校长,清华大学的校长因此当得很狼狈。然而,梅贻琦在清华做了17年校长,任何时期,清华学生喊出的口号都是“拥护梅校长”。1962年,梅贻琦在台湾去世,大家把他安葬在他亲自创办的清华原子能研究所(后改称新竹清华大学),他的墓地被称为梅园。一年一度,新竹清华人都会举行盛大的祭“梅”活动,以纪念这位杰出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4.
1966年6月,一支由528人组成的全国最庞大的工作组进驻清华大学,接管了清华“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运动领导权。工作组进校后,清华大学各级干部被挂职审查。即使在工作组撤走之后,清华校内出现的几个红卫兵组织也未能解决干部问题。在短短的4个月里,广大干部及教师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迫害。同年12月19日,清华最大的红卫兵组织、在当时一统清华“文革”的“井冈山兵团”成立。不久,兵团内部出现了不同意见,对包括干部问题在内的一系列问题分歧日益加剧。1967年3月《红旗》杂志第5期发表了关于清华工作组在干部问题上执…  相似文献   

5.
梦圆清华     
清华是我的一个梦。第一次到清华是10年前,去圆明园游玩路过。站在校门前驻足流连,难舍难离,却一张相片也没敢留下,恍然想起《荷塘月色》中的一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清华对于我是个梦。10年后,2009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学习。两个半月的时间,让我亲近清华,感悟清华,梦圆清华。  相似文献   

6.
袁晓明 《党建文汇》2005,(11):45-45
9月25日,记者在清华大学BBS上看到清华博士王垠的《清华梦的粉碎——写给清华大学的退学申请》一文,信中明确要求退学。从清华研究生院赵副院长处得到证实,王垠退学确有其事。  相似文献   

7.
冯仲云,江苏武进人,1908年生,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将领。1926年考入清华学校大学部数学系,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选为清华大学支部书记。1930年5月被捕入狱,10月逃出后,到哈尔滨开展革命活动。先后担任过中共满州省委秘书长、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政委等职;1945年9月任苏军沈阳警备区副司令。1946年当选为松江省政府主席。  相似文献   

8.
2010年3月,清华大学热能系47岁的博士生导师、归国学者顾春伟教授入党了。在发展会上,校党委书记胡和平深情地说:“清华大学一直重视在优秀的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我们要继承清华的好传统,吸收更多的学术骨干加入到党组织中来。”书记的话,让顾春伟又一次感受到清华大学党组织对他这个新党员的关怀和鼓励。  相似文献   

9.
水木湛清华     
孙哲 《前线》1999,(11)
全球的大学和学院有近万所。提到中国的大学,就不能不提到清华大学。清华园是大师之园、教育之园、科技之园,清华大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共和国的骄傲。清华大学前身为清华学堂,创建于1911年,系清王朝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创办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辛亥革命以后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改建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举校南迁湖南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翌年又西迁云南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1946年迁回北平清华园原址复校,发展成为一所拥…  相似文献   

10.
孟醒 《党史博览》2009,(5):23-27,52
许立群和熊向晖是南京中学和清华大学的同学。熊向晖在《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中说:“1937年2月,我在清华介绍他(指许立群)入党。”  相似文献   

11.
杨宾  萧奇 《前线》1996,(10)
“求是”花开清华园本刊记者杨宾清华大学萧奇如果你在周末步入清华校园,常会见到草坪上围坐看二十几位同学,手里拿着马列书籍,诵读着、讨论着,年轻的脸上,一片真诚与专注。这,就是清华大学学生求是学会理事会的例会。求是学会是一个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学生社团,诞生...  相似文献   

12.
朱镕基总理曾为庆祝清华大学机电系建系60周年撰文。文中有一段话告诫清华学子:“你们来清华既要学会怎样“为学’,更要学会怎样‘为人’。青年人首先要学‘为人’,然后才学‘为学’。”朱镕基总理在这里把“为人”置于“为学”之先,足见“为人”在一个人成长  相似文献   

13.
余杰 《唯实》2003,(11):90-91
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害黑熊这一事件本身以及此后清华师生引起的诸多反应 (无论是莫名惊诧还是拼命辩解 ) ,都充分地暴露出了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致命弊端。当然 ,今天所有的中国高校都在向清华学习 (包括北大在内 ,让我感到痛心的是 ,最近十多年以来 ,北大正在变得越来越像清华 )。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清华的问题也就是中国众多大学的问题。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新亚书院院长金耀基先生在谈到大学精神的时候 ,特别强调一流的大学应当给学生提供一种“创造性的文化生活”。他指出 :“文化生活常决定大学的风格 ,常影…  相似文献   

14.
对一个人来说,死于邪恶势力的暗杀是最不幸的。然而,直面邪恶势力的暗杀都毫无惧色的人,才可谓是真的勇士。学者、诗人闻一多就是这样的真的勇土!“何妨一下楼”主人挂牌治印闻一多早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与北大等校相比,当时清华在开展政治活动方面是比较沉寂的,但是,在“五四”运动历史潮流的裹挟下,充满激情的闻一多最早投入了这场运动。从书写张贴《满江红》到组织同学上街游行;从闻发改良清华的思想到组织“立社”的实践,闻一多一直在努力探索拯国救民的真理。清华大学毕业后,他留学美利坚,归国后继续执教于清华。多年来目睹…  相似文献   

15.
清华百年,培养出了众多杰出人才。从清华大学走出的不仅有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还有许多国家领导人。在清华校友中,担任省部级及以上职务的干部就有300多位。他们在中国的政坛上大放异彩,也为清华续写了更多佳话。  相似文献   

16.
外国政要到访中国常常在国事访问之余前往一些著名高校进行演讲。这样的现象在国际外交史上屡见不鲜,并被冠名为“演讲外交”。 政要高校行 北大、清华在政要访问名单中常常排名靠前。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以及比利时前首相伏思达都曾到访过北京大学并做讲座。法国前总统萨科齐2007年在清华大学发表过演讲,2013年清华大学重要的一次外国政要到访,莫过于韩国首位女总统朴瑾惠。  相似文献   

17.
面孔     
《廉政瞭望》2011,(10):8-8
蒋南翔:开创新清华 清华百年,蒋南翔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从1952年起,他领导清华近14年,重视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首创政治辅导员制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红色工程师”,影响极其深远。有文妾评论说:“今天的清华,仍然是蒋校长的清华。”  相似文献   

18.
申春 《党史纵览》2010,(1):35-37
顾衡.字屏叔。1909年生于江苏无锡,1927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1929年放弃学业,离开南京到古城北平,在清华大学办的农业学校任教,并参加“大地社”,主编过进步刊物《现代中学生》。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春到安徽太和,先后任中共太和特支会干事、中共太和县委书记。  相似文献   

19.
所谓“清华百日大武斗”是指在蒯大富、任传仲、鲍长庚等人的组织和指挥下,以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分裂的两派为武斗双方,从1968年4月14日至1968年7月28日发生在清华大学校园内的一系列武斗事件。它持续时间长、死伤人数多、经济损失惨重,受到了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的严密关注和严厉批评。此后,零星武斗在各地虽仍然存在,但大规模、有组织的武斗却很少发生。因此,清华大学百日武斗可以说是“文革”期间“全面内战”停止与否的分水岭。笔者希望通过对这段历史的简单回顾,帮助广大读者了解这场武斗的前前后后。  相似文献   

20.
当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陈剑作为大会主席主持2001年“第一届亚洲电子商务研讨会”时,与会学者充分感受到这位刚刚进入不惑之年的清华学子的渊博学识,感受到这位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的青年学子的开阔思维和谦虚的学术风范。而这一切无不得之于清华这片学术沃土的精神滋养。陈剑,1962年出生,1983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1986年考取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系统工程专业研究生。硕士毕业后,师从著名学者郑维敏教授攻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博士生。在读书期间和留校工作中,郑先生严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