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二宪法”的修宪前提在于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与对继续革命论的拒斥.“八二宪法”是改革转型期的政治宪法,而不是常态政治下的法律性宪法,其生成与演进需要政治维度的认知与建构,单纯的司法机制无法奏效.“八二宪法”存在着复调性,是革命与去革命的综合,是在革命造成的政治体制内发生的去革命的宪制安排.“八二宪法”具有独特的代表制三元性,即由党、人大、政协构成的复合代表制,而在时间上表现为一种“生命—结构”主义的演进逻辑.政治宪法学对“八二宪法”的理论审视是主流宪法学之外不可或缺的一种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2.
论宪法的调整对象和宪法学的学理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中国法学界关于宪法学研究对象的界定一直是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它不仅影响了我们对宪法学究竟是研究什么问题的这一基本问题的明确,而且还导致了学理性宪法学体系的无法建构,从而在根本上影响了人们对宪法的精神实质与核心价值的把握.无论如何,宪法学研究对象的内涵应立足于宪法的调整对象来把握,不能偏离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这一主题,据此,宪法学的学理体系应当由原理论、国家权力论、公民权利论、协调论这样几个部分来组成.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界对八二宪法的研究多将侧重点放到其文本结构、规范条款和制度意涵等方面,以“规范主义”(规范宪法学)为基本方法论。然而,最近两年政治宪法学“异军突起”,制宪权、人民主权、政治决断等概念接踵进入宪法学研究视域,如果说规范宪法学是对教条化、意识形态化的传统政治宪法学的一次“反动”,新近兴起的政治宪法学则是对这一“反动”的“再反动”。政治宪法学虽比规范宪法学表现出更多的哲学维度和文化自觉(主体性)意识,但其分析力度还远远不够,为达固强补弱之目的,笔者提出一种“中道”、“实践”和“通变”的政治哲学观,作为重新审视八二宪法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4.
<正> 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宪政实践,需要有精确而且超前的理论来指导,因此对宪法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宪法学应在肯定自己成就,寻找自己不足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响亮地提出发展自己的任务。 成绩与问题 1982年制定的现行宪法(以下简称“八二宪法”)颁布以来,我国宪法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首先是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宪法学。1982年以前我国的宪法研究不仅量少,而且不  相似文献   

5.
统编教材《宪法学》中关于宪法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的论述,给人的印象是庞杂的:对象、范围这两个概念往往混同,分不清对象与范围这两个迥然有异的概念各自的内涵与外延。《宪法学》写道:“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宪法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而不仅仅限于对宪法内容的介绍和对宪法条文的注释。”  相似文献   

6.
高全喜 《中外法学》2012,(5):907-926
本文基于政治宪法学立场,在百年中国宪政历史的脉络中,阐释了"八二宪法"的复调结构、改革属性以及演进逻辑。"八二宪法"的颁行既在于拨乱反正,又在于为改革开放提供宪政结构,因此内含着多重逻辑,特别展现为革命与去革命的二重奏以及主权的三重肉身,正因为如此,"八二宪法"实际上是去革命的改革宪法,四个修正案充分展现了改革宪法的属性以及内在演进逻辑,并旧瓶装新酒地内化出一种新的宪政设计。  相似文献   

7.
前言宪法学研究的对象;中国宪法课的体系。第一章宪法的基本原理宪法的概念,本质和作用;宪法的产生;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旧中国宪政运动;戊戌变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革命根据地的立宪活动和宪法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共同纲领、五四年宪法和八二年宪法(八二年宪法的基本精神);八二年宪法是对五四年宪法的继承和发展;宪法解释的概念;世界上解释、监督宪法实施的三种制度;我国宪法的解释、监督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政治宪法学”与“规范宪法学”在方法论上的特征,指出了这两种方法在学术上都有一定的解释力和影响力.作者结合宪法修改问题,具体地论述了“政治宪法学”与“规范宪法学”在可能发生的现行宪法第五次修改动议上的不同思考进路,指出必须要将这两种思考进路产生的影响结合起来,发挥其对宪法修改影响的合力作用,才能产生启动现行宪法第五次修改的动议效果.本文还就“政治宪法学”与“规范宪法学”在修改宪法中可能提出的问题和修改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推论,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这两种方法对宪法学理论研究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宪法学者当下的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弘弘 《法商研究》2007,24(3):59-64
社会转型作为社会实践的整体性变迁,不仅使宪法学者的研究对象发生了变化,而且使身处这个时代的宪法学者肩负着特定的历史使命。当下,宪法学者在正确认知社会转型和自身主体性地位的同时,应当恪守基本学术规范,打造逻辑自足的宪法学基本理论体系与成熟的宪法学基本范畴,在研究态度上要更具中国问题意识,在研究方法上坚持创新与批判同在,在研究成果上注重对宪法实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人大学在法学知识体系中的产出量、重要学科地位有待提高。不宜继续沿用“人大制度学”、“人大制度研究”等称谓,一般应采用“人大学”、“人大法学”等称谓。人大法真包含于宪法,但是,宪法学真包含于人大法学,不过,宪法学与人大法学真包含于人大学。研究的主体是人大法及人大法学,反对片面地从研究内容上将人大学与宪法学完全割裂开来。以往人大学研究的理论苍白,很大程度上与研究方法的边缘性知识熏陶、训练之缺乏有关。人大学的法学之维阐释是永无止境的,惟其如此,不断提高人大学的理论性与实用性并希冀给法学人能在这个领域不断追求知识增量的愿望和持久的信仰。  相似文献   

11.
以创造者为标准,宪法监督及其相关概念可分为宪法概念与宪法学概念。宪法概念是指制宪者在宪法文本中使用的概念,本质上反映了制宪者对现实生活的判断;宪法学概念是宪法学家基于研究的需要而创造的概念,反映了宪法学家对现实生活的判断。两类概念的一致性程度标志着制宪者与宪法学家对基本问题判断的一致性程度。  相似文献   

12.
论宪法概念的重新界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宪法概念的界定,关系到人们对宪法实质和功能的认定,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宪法学范畴体系的结构和研究方法的选择,因而不能不给予特别的重视。笔者感到,我国现有的宪法学论著中的宪法定义到今天已显得很不合理,应当重新表述。  相似文献   

13.
就在全中国的法学专家、律师、法官都纷纷走出国门与外国同行就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进行讨论的时候,却有一群人面临着相对尴尬的处境,这就是中国的宪法学者们。英国学者戴雪的《英宪精义》一书,直到现在仍然是宪法学专业研究生们的必读书目,固然,《英宪精义》是传世经典,但这本1885年出版的宪法学著作在中国一再新版,却不能不让人联想些什么。曾经有宪法学教授在上课时这样对自己的学生说:“中国的宪法学者出去跟别人能交流什么?  相似文献   

14.
<正> 最近几年,国内出版了几本比较宪法学的著作,吉林大学张光博教授所著《比较宪法纲要》(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以下简称《纲要》,颇具学术特色。) 一、研究对象设计方面的特色宪法为资产阶级所发明,比较宪法由资产阶级学者所首创。早期的比较宪法学只能在资产阶级国家的宪法之间进行比较。自从世界上出现了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后,开始有了包括社会主义宪法在内的比较宪法学。一些资产阶级学者的比较宪法学著作就包括了两种类型的宪法比较。但是,由于受其阶级偏见的制约,他们往往从巩固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前人关于宪法概念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通过借鉴公共部门经济学、公共管理学中关于社会公共组织的相关理论,从社会本质上对宪法的概念作了更加深刻、准确的界定。本文认为,从社会本质上来界定宪法概念,对完善宪法学理论体系、科学合理的解释一切宪法现象以及促进宪法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都有着有极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21世纪的宪法学构建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宪法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 ,在哲学上涵盖宪法道德学、宪法文化学、宪法逻辑学三个层面 ,而这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 ,要靠宪法实践作为原动力。作者认为“普遍主义”是宪法哲学的理论前提。作者还对 2 1世纪中国宪法学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宪法学研究具有五个方面相互关联的转变。宪法学过去被认为是一种意识形态 ,现在正转变为一种相对中立的实证研究 ;宪法学过去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 ,肯定自己、否定别人 ,现在则对于外国的宪政理论和经验采取了更加谦虚平和的治学态度 ;宪法学过去只关注宪法文本的规定 ,现在则吸取了宪政发达国家的经验 ,强烈关注宪法文本的实际法律效力 ;宪法学过去仅注重阐释宪法文本所体现的某些抽象原则 ,现在则更关心宪法如何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最后 ,宪法学过去将眼光放在“人民”、“国家”、“主权”等宏观概念 ,现在的焦点则转移到个人的宪法权利和体现于个案的宪法原则。中国宪法从“人民主权”到“人权”走过的历程 ,实际上标志着宪法学在方法论上从整体主义到个体主义的转变。这些相关转变表明 ,中国宪法学正在构建自己的以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为主导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本书是专门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法律硕士而撰写的一本极富启发性的宪法学教材,是作者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该书以保障公民基本人权、控制政府权力为主线,以权力、人权及权力制约的一般理论开头,以宪政结尾,将宪法学的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介绍“宪法学的一般原理”;中篇介绍“基本人权”;下篇介绍“政府权力的控制”。为使宪法成为“活”的宪法,  相似文献   

19.
宪法学的反思与反思的宪法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判断一个国家的宪法学是否成熟,关键在于该国的宪法学是否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在于在指导本国的宪法实践上游刃有余,更在于给世界宪法学也带来启迪;成熟的宪法学不可能是脱离本国宪法实践的宪法学,也不可能是翻译宪法学、移植宪法学或国外宪法学在国内的翻版。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宪法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误区。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宪法学研究所存在的范式危机以及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的阐述,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理论创新。 一、宪法学研究范式的当下危机 范式(Paradigm)是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中国的法治建设将逐渐步入宪法时代,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之共识。宪法时代呼唤我们思考宪法学的定位。从宪法学的属性看,宪法学是法学;从宪法学的取向看,宪法学是人学。法学是宪法学之"形",人学是宪法学之"神",两者相辅相成,宪法学是法学与人学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