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舆论监督是社会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它不仅要运用新闻批判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还要反应人民群众的利益与愿望、意志与情绪、意见和建议,为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提供有效的平台。为此,我们必须要完善我国的舆论监督,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为舆论监督提供根本保证,二是加强舆论监督的法制化建设,三是扩大群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四是促进监督主体职业化。  相似文献   

2.
舆论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 ,是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利的重要形式 ;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介的一项重要功能 ;舆论监督是反腐败的有力武器 ,是端正社会风气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舆论监督 ,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3.
论加强舆论监督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 ,我国的舆论监督作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舆论监督所涉及的各方面权利和义务的法制保障薄弱 ,缺乏良好的法制环境 ;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的协同作战不力 ;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形式的配合尚需提高层次以发挥整体监督合力。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及其对策 ,论述加强舆论监督的有效途径。  一 完善舆论监督的法律和制度 ,为舆论监督创造良好法制环境  舆论监督 ,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介实现的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权 ,要求有严格的法制保障。目前需要抓紧的是制定…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所规定的。其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监督体系,对决策、权力者和社会生活实行法律监督、行政监督、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消费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现程度.必须高度重视解决当前影响和谐消费关系构建的因素及法律缺陷,一是完善<消法>,为实现和谐消费提供法律保证;二是建立积极的消费纠纷解决社会救助机制;三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等的舆论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6.
廖善康 《传承》2009,(24):112-113
构建和谐消费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现程度。必须高度重视解决当前影响和谐消费关系构建的因素及法律缺陷,一是完善《消法》,为实现和谐消费提供法律保证;二是建立积极的消费纠纷解决社会救助机制;三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等的舆论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7.
胡家胜 《传承》2010,(33):40-41
新闻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在我国己成为人民群众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力的一种有效形式。但是,由于我国的立法比较滞后,至今还没有有关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专门法律,这就给舆论监督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如何有效地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论舆论监督与人民民主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破解舆论监督难的问题,关键在于扩大人民民主。人民民主得以扩大,则舆论监督可望兴;人民民主无以扩大,则舆论监督必定衰。扩大人民民主,加强舆论监督,与主政者密切相关的部分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1)真实地发布关于重大情况和重大问题的信息,让人民群众充分知情。(2)鼓励人们发表意见,讲真话不讲假话。(3)有勇气冷静地直面公众和媒体针对主政者及其下属的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9.
在基层民族地区,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变为人民群众的普遍实践,不仅需要民族地区的各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和全面掌握新思想,更需要在宪法法律机制、决策政策机制、组织干部机制、人民参与机制、舆论监督机制等方面,大胆创新和勇于改革。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指出:“党委和政府的监督机构以及新闻媒体要密切与人民政协的联系,加强工作协调和配合,提高民主监督质量和成效。”切实推进政协民主监督与媒体舆论监督的密切结合,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也是应该尽快着手的重要工作。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都属于人民监督的范畴,政协章程第二章第二条对民主监督的界定是:“民主监督是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新闻媒体是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喉舌,舆论监督要体现党和政府的意图…  相似文献   

11.
蒋宏宁  牛娥 《西部社会》2003,(10):29-30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部门对舆论监督越来越重视,人民群众对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评价越来越高,期望也越来越大,广大新闻工作者更是抱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与意志,使舆论监督不断完善。政府、群众和新闻工作者都认识到现  相似文献   

12.
依法执政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依据反映人民群众根本意志的宪法和法律管理公共事务的行为和过程。执政的目的是为了人民,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执政的方式是依法,执政的客体表现为“他物权”性质的权力,执政的责任包括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改革,完善监督法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部门要实行公开办事制度。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这充分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新闻媒体的信任和支持,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党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正确的新闻舆论监督是激浊扬清、扬善惩恶、扶正祛邪的有力武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但是,要积极而正确地、充分而健康地发挥舆论监督功能,需要在解决好“五个统一”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监督由于主体的多样性,监督的方法和方式是不同的。在我国的监督体系中,人大监督是代表人民进行的监督,是最高层次、最具权威性的监督。新闻监督,即舆论监督,则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党和政府所领导的各项工作的监督,以及对社会弊端的披露、鞭策。这种监督虽没有人大监督那样高的层次和权威,但公开性和人民群众的参与面大。人大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其效果更大。  相似文献   

15.
袁浩 《公民导刊》2010,(3):24-25
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表达意见呼声、提出批评建议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渐渐多了起来,声音也大了起来。针对有关部门、单位存在的一些问题。人民群众能够通过新闻媒体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心声,并提出批评和建议。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也激发了人们的主人翁意识,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欢迎。但是从实际看,  相似文献   

16.
第十一课公民依法同犯罪作斗争复习要点: 一、公民同犯罪作斗争的意义 1.打击和预防犯罪①我国的法律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违法犯罪行为必然危害人民的利益;②积极主动地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③依靠群众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能准确、及时地打击敌人、惩罚犯罪,并能有效地防止和纠正在斗争中可能发生的错误。  相似文献   

17.
舆论监督作为社会监督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下,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一直受到公众的关注,也是新闻媒体努力探索的问题。 今年10月8日,朱镕基总理赠给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编辑记者四句话:“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他强调,要通过舆论监督,纠正我们工作中的问题,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使全国人民受到鼓舞,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促进我们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本刊近期就如何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约请了几位作者笔谈,虽然多属于一家之言,但仍然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法治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是其民主性。现代民主的实质就是平等的社会主体为实现自身的自由、平等、人权及社会正义控制和行使国家权利。法治的民主特征决定了当代中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是当代中国国家统治权的最终归属者;当代中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当代中国法的本质决定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宪法和法律确认了人民群众依法治国主体的地位。法治的规范性表明当代中国依法治国的客体是人的社会行为或社会活动,即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等公权力活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确立的依法治国的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因为它必定是社会主义的法,必定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为了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党员干部要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还要加强作风建设,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同时要健全和完善服务群众和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20.
公安部门人性化执法实践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人性化执法是执法者根据法律规定和立法精神 ,在充分尊重和保护当事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 ,依据法定程序进行的不违背人的正常感情和理性的执法行为 ,具有合法性、保护性和普遍性。以人性化执法赢得人民群众对公安部门的信任和支持 ,为做好各项公安工作奠定坚实广泛的群众基础 ,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