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法治领航共和国命运之舟 千年帝制,一朝变幻. 晚清时期的血雨腥风,开启了从皇权帝国到民族国家嬗变的序幕,也让国人踏上了制度创新与法治求索的漫漫征途.然而,无论是清末的戊戌变法、仿行立宪,还是民国时期的政党政治、宪制探索,都由于缺乏稳固的政权基础而陷入绝境,直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才为重塑法治奠定了根基.虽历经艰辛与曲折,法治终成领航共和国命运之舟.  相似文献   

2.
在镰刀与斧头托举的共和国的蓝天上,杲杲日出,法治的阳光辉映着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党的十六大如那冬日之阳,舞动着法治之光的翅膀.驱尽了深冬的寒意。从对政府和司法机关施政中”暗箱操作”的反思,到对文艺体育界“贿票”、“黑哨”等恶疾的愤慨,人们开启了一扇又一扇思想的窗户,让那法治的阳光映照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3.
《检察风云》2007,(19):6-8
从"法制"到"法治"   1997年9月,一个金色烂漫的寻常秋日,却永载共和国史册.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来自全国各地的党代表们云集一堂、集思广益,为党的十五大献计献策,为共和国的民主法治建设"隆重剪彩"--……  相似文献   

4.
自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来,共和国在法治的航程上已整整扬帆10年.……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海洋法治建设是我国实现海洋强国战略、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路径,它蕴含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之中,二者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海洋法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层面均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海洋法治建设能够充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障国家海洋安全,推动海洋发展繁荣,实现全球海洋治理理念的伟大创新。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保障新时代海洋法治稳步推进的理论源泉,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阶段中,谱写新时代海洋法治建设新篇章可从以下层面逐步进行:首先健全涉海法律体系、进而统筹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协调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再通过积极参与制定全球海洋治理规则的方式、坚持以国际海洋法治为基础的全球海洋秩序构建,最终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促进全球海洋善治的实现,为全人类海洋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法治十年     
自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来,共和国在法治的航程上已整整扬帆十年。时光荏苒、步履匆匆,回首依法治国十年路,从中南海的“法制讲座”,到深入民间的“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到蓬勃兴起的“法律六进”;从两会立法议题高涨,到迎接奥运的法治关注,中国的法治足迹,在蜿蜒曲折中不断伸向远方……  相似文献   

7.
崇尚法治     
法治理念有着搏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和深刻内涵。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崇尚法治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本品质,更是对共和国检察官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8.
飘忽的法治--清末民初中国的变法思想与法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这是一篇匠心独具、用心良苦、文心可鉴 ,严肃认真、科学负责的厚实之作。说匠心独具 ,是因为它与时下许多法治的呼啸与宣教不同 ,试图从更深的层面和更有覆盖面的纬度阐释中国法治的历史文化基础 ,指出了中国固有变法思想与近现代法治内涵的差异与关联 ,其华夷之辨说和变法法治之辨说 ,其法治之原理与“中体西用”之新说 ,其变道之治与守道之治的论说 ,颇见功底见地 ,品位与深度独到。说用心良苦 ,是说它既阐明了实现法治的大势与必然 ,但也发现了追寻法治的困顿与艰难 ;既要突破传统 ,又要顾看国情 ;既要追求理想 ,又要面对现实 ,并试图从历史的经验和文化的传统中探究症结所在 ,并发现一条在我们这里切实可行的新的体用结合的法治路径。说文心可鉴 ,是说它始终透露出文化人那种对民生国运的深切关怀和责任心 ,传承着自古以来中国士子文人心系天下安危国家盛衰的思想脉络。说它严肃认真 ,科学负责 ,是说它虽然大胆立论 ,但却思考缜密 ,史料充分 ,每每小心求证 ,一一论从史出。其主旨不在理想如何 ,而在如何理想 ;不在动之以情 ,而在晓之以理 ;不在夸夸其谈 ,而在切实可行。与时下许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高谈阔论相比 ,显然意趣不同 ,赫然在更高境界。忧思关怀中国之命运 ,欲知中国法治何以飘忽 ,要想明?  相似文献   

9.
黄进  鲁洋 《政法论坛》2021,(3):3-13
深入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有关国际法治的内容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内容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理念,该理念具有丰富的国际法内涵和重大的国际法意义.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国际立法、执法、司法理念主要包括推进国际立法民主化、国际执法严格化、国际司法公正化.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国内法治与国...  相似文献   

10.
论六十年法治软环境之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之软当属意识层面,法治软实力构建应为法治软环境治理之必备;法治之硬体现为制度与机制,六十年历史可分两段,1949—1978与1979—2009;以经济为参照,前一段为计划经济,后一段是市场经济;以法为标准,乃法制与法治之分野。建国以来,立法成绩辉煌,法律制度日渐完备,但是国民的法治理念与法治意识并没有到位,本文从法治意识、宪政理念、以人为本法治观三方面为切入点,论述了我国国民的法治理念、法治意识、法律精神之缺失是为法治建设之瓶颈。  相似文献   

11.
法治的人生态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治作为现实的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与生活式样 ,时刻与现实的人的当前生活与未来命运密切相关。作为现实的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与秩序追求 ,它反映着现实的人的生活立场与人生态度。法治的人生态度的基本特色体现为悲观主义、保守主义、现实主义和个人主义。法治的人生态度与法治始终处于彼此塑造的双向互动之中  相似文献   

12.
定价:36元出版:2015年1月历史的发展往往蕴藏着某种规律,发展才是硬道理。本书分别从"命运共同体"的立场、"现代治理"的观点以及"法治思维"的方法三个维度,诠释中国法治的内涵与外延、理论与实践、现实与未来。  相似文献   

13.
《中国法律》2009,(5):I0001-I0002
2009年10月,中国政府与人民以各种形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法律》谨此编辑制作特刊共襄祝贺。特刊以60年60个重要案例的编年,与60年颁布的60部重要法律,展现60年中国法制与法治的具象历程。通过这两个“60”,我们可以看到共和国60年来法制与法治中的曲折,也能看到成长、进步与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4.
伟民 《政府法制》2011,(2):38-38
没有什么比“法治”这一视角能够更加深刻地解读当今中国。回望已经过去的2010年,正是那些波澜四起的公共事件和命运沉浮的各色人物以及隐藏其间的时代密码,在为历史收藏年度记忆的同时,也勾勒出这个国家现实的法治生态。这一年,从《选举法》的城乡“同票同权”之变,到《侵权责任法》所铺设的私权保护之轨。  相似文献   

15.
辩证法贯穿了行政法治的主要领域和中心环节,是行政法治得以凸现其生命力和张扬其精神魅力的哲学之维。本文从行政法治与主客观统一、行政法治与对立统一、行政法治与质量互变、行政法治与否定之否定四个方面来思考行政法治这一重大问题,有利于我国行政法治的健康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与法治的实践需求相呼应,人们的法治认识展现为正名法治、定义法治和量化法治三个主题环节,既共时共存,又陈陈相因、推演张开。其中,正名法治围绕着法律、法制和法治三个概念构成的思维链条展开,定义法治基于普世主义和国情主义两种对应的立场和思路进行,量化法治则是当下意图更加具体直接地连接法治实践的另辟蹊径的努力。总体说来,共和国的法治认识进程,已经使得法治作为问题在理论逻辑上完整展示开来;从结果看,完成了对法治的正当性正名,凸显了法治定义上的立场和观点分歧,开始了对法治实践的量化探索。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虽然只有四个字,却是一种治国思想体系、一种治国原则体系和一种治国制度体系的总成,包含有丰富的内容。站在历史的节点回望过去,那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法治勃兴画卷,记录着共和国法治发展的脉搏动律。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提出健全法制目标,到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再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理念渗入国家治政肌理。  相似文献   

18.
黄进 《华中电力》2023,(1):6-19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现行国际法与国际法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二战后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现代国际法与国际法治从总体上讲是进步的,对战后世界和平及安全、国际合作与发展、人权尊重和保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代国际法与国际法治并不完善,无论是国际法规则制度本身还是国际法治的运行,都存在深层次的问题,还有许多不公正、不合理、不符合国际格局演变大势的国际规则、国际机制需要改进。当代中国已深度融入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体系,从学习者、追随者、受益者发展成为维护者、建设者、贡献者,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并在理念、原则、规则、制度等方面对现代国际法与国际法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要立足中国、胸怀天下,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加强国际法研究和运用,善于运用国际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有效应对挑战、防范风险,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协调推进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高水平对外开放离不开法治,这既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积累的历史经验,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法治建设的外在需求,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当前从法治轨道上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既需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从理论上厘清改革开放与法治建设的辩证关系,并在立足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基础上,从国际法治角度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响应;也需要在实践上对过去四十多年来法治从保障对外开放到引领对外开放的治理模式加以回顾和总结,并回应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法治建设提出新的需求。因此,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法治建设需要厘定相应的原则,在统筹推进中加强涉外立法,在深化改革中完善以国际商事法庭为重点的涉外商事审判工作,在开放包容中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务,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法治思想领航中国之治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展示了磅礴的实践伟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伟力,具体体现为政治定力、战略引领力、实干推动力、风险挑战应对力四个维度及其实践机制。在政治定力维度,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阐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根本立场、正确道路、制度依据等一系列问题,起到了举旗定向的作用。在战略引领力维度,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合理公正变革,统揽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战略全局和时代走向。在实干推动力维度,习近平法治思想提供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总蓝图和施工图,建立并完善推动法治实干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开创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局面。在风险挑战应对力维度,习近平法治思想提供了一套科学系统的原则方法,是依法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的基本遵循,指引各类重大斗争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