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静 《法制与经济》2013,(7):107-108
这里的特殊罪犯群体主要是指罪犯中的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顽固抗改分子。罪犯中的顽固抗改分子,是监狱管理工作中的不稳定因素,是罪犯改造中的害群之马。做好对顽固抗改罪犯的管理教育工作,是做好监管改造工作的重要方面之一。顽固抗改罪犯的行为,从根本上说是由罪犯的思想意识决定的,同时监狱的改造环境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现就顽固抗改罪犯形成的原因及心理矫治对策浅释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罪犯心理矫治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角色冲突问题,矫治关系问题,矫治理论与方法的本土化与选择问题。本文指出为了完善我国的罪犯心理矫治,应该对矫治人员提出更高要求,淡化角色冲突,改善矫治关系,在心理咨询中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对西方心理矫治的理论和方法要加以适当的改造和调整,实现矫治理论与方法的本土化,并在实践中探索和运用新的矫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罪犯心理矫治的目标,应当进行结构性分析,主要有:终极目标、具体目标、矫正的目标和发展的目标。从求治罪犯与矫治工作者发生互动作用到矫治目标的实现,其中有五个重要环节:求治动机、双方建设性的关系、从事新的有效行为、提供可选择的生活态度、自我探索的不断扩大。这五个方面的有机整合,构成了罪犯心理矫治目标实现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4.
研究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发展趋向,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必须从两方面着手:第一,回顾发展历程,分析现状及问题,从而发展趋向;第二,提出措施,促使解决问题,思考问题解决后出现的情景。基于此,本文就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发展趋向作以下思考。 一、罪犯心理理矫治工作的回顾 我国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是伴随着我国心理学事业的复兴而逐步发展起来的。1989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监管工作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要重视罪犯的心理,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和心理矫治工作。 从政府角度讲,我国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得到应有重视的标志有…  相似文献   

5.
我国监狱开展心理矫治工作,运用心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罪犯开展心理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预测等一系列活动,帮助他们消除不良心理及其他心理障碍,维护和恢复心理健康,增强生活的适应性,促进改造目标的实现,是新时期我国监狱工作科学化发展的需要。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罪犯心理矫治是监狱工作的需要,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科发展的趋势。笔者从心理矫治的概念出发,对心理矫治的各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心理矫治各个环节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提出了多学科交叉的“计算心理学”概念。  相似文献   

6.
叶扬 《中国监狱学刊》2006,21(5):98-101
研究结果表明,顽危罪犯心理问题比一般罪犯严重,心理不健康人数比例比罪犯总体平均水平明显偏高;对立情绪明显而对处罚没有畏惧感是顽危罪犯主要的心理特征。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等心理矫治手段对改造顽危罪犯具有重要作用,团体心理辅导能解决顽危罪犯共性的心理问题,个别化矫治则易于解决他们个人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各种矫治方法要灵活运用,才能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7.
郑红丽 《法制与社会》2013,(15):236-237
本文对国外罪犯心理矫治领域中的新进统计技术做了一个较深入的考察和介绍,并强调了新发展出来的统计技术——ROC曲线和logistic线性回归模型等对罪犯评估结论准确性的巨大借鉴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有组织犯罪是当前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刑法学、犯罪学、刑事诉讼法学等学科对此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使之成为了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本文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含义、特征和类型,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心理矫治对策。分析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产生的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化原因,认为社会控制弱化和腐败,社会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以及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产生的主要原因。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打击必须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在严打的高压下,要通过进一步加强心理矫治工作,对那些初陷泥潭、涉恶未深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分子进行帮教,引导他们重回社会,是预防犯罪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罪犯心理矫治作为管理和解决犯罪问题的方法之一,其发展经历了一个兴起、衰落和复苏的过程。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出现了罪犯心理矫治的复苏,而将心理治疗重新纳入刑事司法体系的原因是于罪犯心理治疗效果的无分析研究。未来心理矫治的发展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探讨“什么有效”上,放在对从业者的培训上,并且有可能成为刑事一体化、协同化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0.
吉春华 《中国司法》2005,(11):108-108
最近,新任司法部长吴爱英同志在部机关、直属单位司(局)级干部会议上,以《集中精力抓落实》为题,作了非常重要的讲话。讲话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工作抓落实的重要性,以及抓落实的具体方法和要求,对我们监狱劳教系统工作抓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调研中,我们看到有的监狱劳教所在工作抓落实上下真功夫实功夫,各项工作特别是专项整改活动取得了明显进步,使广大民警尝到了工作抓落实的“甜头”。但同时也发现有的单位工作抓落实还存在一些问题,或是抓得不紧不实不够力度;或是不得抓落实的“要领”,虚功做得比较多,因之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1.
随着毒品犯罪案件和涉毒罪犯人数的上升,在针对涉毒罪犯的惩治和预防工作中,对其进行心理特征的剖析,寻找适当的心理矫治和处遇对策显得越发重要。在对上海宝山监狱涉毒罪犯的实际调查中,通过对其气质等的分类,尝试找寻出不同的心理矫治方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涉毒罪犯矫治工作。  相似文献   

12.
罪犯心理矫治早在1991年已在中国黑龙江等省市的监狱系统开展实施。至今,它已成为我国罪犯改造工作在新时期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罪犯改造工作迈向现代化、文明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在罪犯教育改革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也逐渐被监狱系统各级部门所认可。  相似文献   

13.
罪犯的心理矫治体系建设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认为监狱不能搞罪犯的心理矫治。由于监狱警察在过去的改造体制中的角色定位和心理矫治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冲突,由过去的主导地位变成了现在的相对平等地位,由过去的单向灌输转变为现在的双向沟通,  相似文献   

14.
论情感矫治罪犯的方法罗伟民,潘晓明情感矫治,是指监狱为改造罪犯,借助情感手段,通过情感交流的方式,与罪犯在情感上建立沟通和相容,进而激发、鼓舞罪犯处于抑制状态的良性情感,促使罪犯产生向上动机的改造措施。情感矫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造罪犯措施,对于罪犯思...  相似文献   

15.
周勇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5,20(1):143-143
一般认为,罪犯心理矫治是指我国监狱应用心理学的原理、知识、技术和方法,通过心理测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干预等措施,调节罪犯情绪,矫正其不正当的认知方式,消除其不良心理,完善其人格,促进其心理健康的所有活动的总称。根据这一定义,罪犯的思想转化和行为转变等,显然不包括在罪犯心理矫治的外延之内,而是属于传统的改造手段如教育改造、劳动改造和狱政管理的范畴。司法部颁发的《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基本上也是采用这一定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建设的深入开展,随着监管场所“首要标准”的提出以及社会管理和监狱管理创新工作的逐步推进,监狱押犯总量居高不下,构成日趋复杂。罪犯的思想、行为、心理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韩华 《中国监狱学刊》2006,21(1):98-100
后现代心理学在心理学概念、研究方法与心理学学科性质等方面与现代心理学有诸多不同之处。在后现代心理学影响下,心理治疗和咨询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模式,如: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心理剧疗法、叙事疗法等。后现代心理学的一些观点及方法会对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有所借鉴,在罪犯心理矫治中,应当根据罪犯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应提倡对各种治疗理论的整合与方法的兼容。  相似文献   

18.
我国暴力犯罪的数量不断增多,在对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同时,也给矫治工作带来了困难。监内在押犯中暴力型罪犯所占的比例目趋加大,已成为监狱改造中的突出问题。对暴力型罪犯进行心理矫治,应结合其在服刑期间的心理特点,采取适宜的心理矫治模式;在监狱改造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充分发挥暴力犯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主动的改造;并且将心理矫治与犯罪习性矫治结合起来,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引导,消除其主观恶性,促使罪犯重新社会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罪犯心理矫治成为适应新形势的一个重要改造手段。我国暴力犯罪的数量不断增多,在给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的同时,也给矫治工作带来了困难.监内在押犯中暴力型罪犯所占的比例日趋加大,已成为监狱改造中的突出问题.对暴力型罪犯进行心理矫治,应结合其在服刑期间的心理特点,采取适宜的心理矫治模式:在监狱改造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充分发挥暴力犯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主动的改造;并且将心理矫治与犯罪习性矫治进行有机结合,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引导,消除其主观恶性,促使罪犯重新社会化。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我有幸阅读了狄小华博士的新著《罪犯心理矫治导论》,这是继他多次获奖的优秀博士论文《冲突、协调与秩序——罪犯非正式群体与监狱行刑研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该著作无论从理论的深度、内容的广度,还是指导实践的可操作性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