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南北诗风的融合是南北朝诗歌向唐代诗歌发展的总趋势 ,而隋诗则是该阶段的重要一环。隋前期北方诗人的崛起 ,使得南北朝以来北方诗歌首次在诗坛占据主导地位。更值得注意的是 ,这时的诗歌创作在刚健厚重中融入了南方诗歌的精巧流丽。隋后期由于大批南人北上 ,因而出现了南朝诗风的复归。但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在保持浮靡清丽本色的同时也融入了北方诗歌的阔大沉厚。“北人学南”、“南人学北”,正是这种双向交流 ,推动着诗歌朝着南北诗风融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徐炳煊 《法制与社会》2011,(18):236-237
少数民族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促进民族法制建设,加快民族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少数民族法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很多问题。诸如,对少数民族法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少数民族语言丈字法科教材编纂滞后,少数民族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针对性等。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法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少数民族法科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周新红  梁智  王伟 《政府法制》2012,(25):60-60
工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财政增收的“火车头”。多年来,山西省新绛县财政部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解放思想为统领,坚持工业强县战略,把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全县经济增长、财政增收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积极落实政策措施,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的多民族国家,在各民族中有着不计其数的文化形式在世代流传。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有些甚至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那么,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面,临怎样的现状?我们又要如何应对这一现状?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走访了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李锦芳教授和丁石庆教授,与他们一起探讨这一话题。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是少数民族人权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作为少数民族重要标志的少数民族文化在经济和外来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本文认为,我们无论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来看,还是从维护祖国统一、巩固民族团结来看,都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弘扬工作。  相似文献   

6.
古代戏曲的形成有两个重要时期,十六国北朝集中出现的一批古剧,促进了唐代古剧的繁荣,形成了以唐参军为标志的主流艺术,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明显加快;金元两代草原游牧文化的传入,促使金院本、诸宫调、胡曲蕃乐的艺术融合,形成了元杂剧,古代戏曲正式成熟.十六国北朝与金元两代,都是草原文化大规模传入中原,各民族文化冲撞与融合的重要时期.古代戏曲是各民族文化冲撞与融合的艺术结晶,草原文化的传入,对古代戏曲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环境权是一项新型人权,民族环境权是少数民族人权保护的重要内容。民族环境权以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国家环境立法为基础,少数民族除了享有一般环境权,还同时享有具备民族特点的环境权。民族环境权的提出,有利于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有利于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8.
<正> 我国少数民族法制源远流长,同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原王朝的法制一道,走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它们之间长期的交流、融合,是促进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以及国家法制统一的一个重要原因。少数民族法律文化是中华法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上的和认识上的原因,人们长期以来较多地重视历代中央王朝的法制和汉族地区法律文化的研究,没有把历史上周边各少数民族法律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以及研究工作提到相应的地位.随着中国法制史研究的深入和对中华法系文化认识的加深,少数民族法律文化的研究自然被提出来了。大凡进入阶级社会的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根据本民族自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地区司法翻译工作亟待加强康东方司法翻译工作是少数民族地区公、检、法三机关执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履行侦查职能,法律监督职能,审判职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司法翻译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也影响了法律的正...  相似文献   

10.
何勇 《中国监察》2010,(15):4-7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是规范行政行为、强化行政权力监督制约、保障人民群众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对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徐忠明 《法律科学》2007,25(1):15-24
作为雅俗文化交融的产物,竹枝词可以成为研究法律文化的素材.清代竹枝词即对民间社会好讼或健讼的风气、乡民争讼的原因和技巧、衙役视诉讼为利薮的现象以及诉讼的危害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其关注的法律问题的焦点,乃是帝国衙门的贪污腐败与乡野民众的诉讼风气.这两个问题构成了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的基本问题,其中体现出来的思想和感情,也代表了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的核心观点.  相似文献   

12.
初唐时期在诗歌理论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前人对初唐诗哥革新理论的认识还存在着某些误解和偏差。本认为:高宗、武后时期已基本肃清了浮靡轻艳的齐、梁诗风的影响,杨炯、卢藏用、王勃的有关章与陈子昂的《修竹篇序》一样,都是讨伐齐、梁诗风的檄。初唐诗风的转变,主要是诗歌内部矛盾斗争的必然,也是许多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结果;追求浓烈的情思和高昂的基调,倡导“风骨”、“兴寄”、“风雅”,正是矫正南朝诗风的正确途径。其实质就是主张诗歌创作应该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干预生活,干预政治。初唐时期的诗人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完善了律诗这一形式,律诗在比“沈宋”略早的“四友”,特别是在杜审言的手中已经成熟、定型了。  相似文献   

13.
在有清一代乃至整个词学史上,真正建立起词统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莫过于常州词派。从张惠言、董士锡到周济,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以周济编的《宋四家词选》为标志,正式提出了一个体现词派特色的词统,在给学词指出一条途径的同时,也张扬了词派的理论主张及其形成过程,即从张氏的“比兴寄托”到周济的“穷高极深”之趣,再到“有寄托”与“无寄托”相统一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说文解字》征引《诗经》四百多次,引文有三种方式,体例精严,反映出许慎对《诗经》素有研究,这与楚地的文化传统有关。《说文》引用的毛诗文字并不尽同于毛诗原本,对此要区别对待。许慎会通今古文诗学,沟通今文三家诗学,在《诗经》学术史上意义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15.
<古文苑>最早的刊本是南宋淳熙六年(1179)韩元吉婺州刊本,但淳熙婺州刊本并不是本书最早的初编本.从<古文苑>将刻石文放在选本卷首和其他卷目大量收录金石刻辞及赠答、倡和、联句类诗歌与箴铭劝诫类散文的编排体例和内容来看,其最初的编撰者很可能是一位金石学家.对比、考究南宋时期的诸多金石学家,王厚之应该是<古文苑>一书最初编撰者.  相似文献   

16.
南宋遗民词人蒋捷的作品大多描写个人身世飘零的凄凉命运,善于选择青竹、风荷等一系列意象,触目伤怀,寄托遥深,表达出深重的故国沦亡之悲.其词风独特,悲凉中蕴含郁勃之气,又能以流丽之笔抒写深沉愁绪;想象丰富,造境奇幻;一些语言浅俗、明丽的作品已显示出鲜明的散曲化倾向.蒋捷词的创作对于清代词风也产生了诸多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丁晓原 《金陵法律评论》2005,1(3):126-132,144
梁启超、严复、王韬等晚清的思想者散文家,以散文的方式参与其时代话语的建构.他们的写作凸现着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写作所通常具有的模式特征.时代的命定、社会身份的规定和个人特殊的心路历程等因素,决定了他们的散文--晚清主流散文,是以时代主题的表达为要务的.这一类散文有着思想的偏至和审美的弱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董说不仅是著名小说《西游补》的作者,而且还是一位颇有名气的遗民诗僧.他酷嗜梦,几乎天天都在有意识地做梦、记梦;还号召成立梦社,向社友广泛征集幽遐之梦.他不仅有实录或虚构的梦诗、梦文、梦书、梦小说,还有许多论梦之文,"梦"也是其诗集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字眼.梦中游历名山大川,寻寺为僧,躲忧避愁,还不时地流露出强烈的故国之思.梦是作家心态的外化,董说之嗜梦既有家族、个性的因素,更是明末黑暗现实与鼎革之际的血雨腥风等社会因素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