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年来,哈代作品中体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对其著名小说《还乡》中的女主角进行了解读,揭示了该作品所蕴涵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2.
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揭示金圣叹的小说叙事角度论与西方叙事学之间的相通之处.其实,两者之间有着很大差异.金氏主张叙事视角在作者与人物之间、不同人物之间变化,以及叙事感觉在听觉和视觉之间转换,其中不存在所谓全知和限知的对立;金氏的叙事角度论追求变化、主观、含蓄等审美效果,不同于西方理论的推崇叙事客观性.  相似文献   

3.
乔治·爱略特的作品以强烈的宗教意识和道德感著称。她宣布放弃基督教,并在作品中反映出对基督教的怀疑态度,同时却自认为不是无神论者,不反对基督教中的合理成份。爱略特独特的人道主义宗教观便是她宗教上的双重态度的产物。在道德方面,爱略特不论在小说中还是个人生活中都表现出对传统道德规范的蔑视与反叛,但同时她又常常颂扬并在行动上顺从传统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4.
小说诗性,是指小说在叙事中体现的体特性、审美特性以及整个叙事所显现的精神特性的总和。中国古典、现代小说中自然景物描写的诗性意义在于:从诗语杂糅到诗性的叙事融合,小说艰难的诗性生成伴随着体递嬗和叙事的精神变迁。古典小说自然景物描写的融入表现了小说的体演变,现代小说的自然景物叙写则在“五四”后进化为叙写主体意识现代化的考察标本,表现为一种现代审美精神的初步确立,人们可以从中获悉现代小说审美的生命意识、悲剧意蕴。它们都成为中国当代小说诗性考察的历时参照。  相似文献   

5.
先锋小说以非政治化为诉求的话语变革,是20世纪中国小说中的重要现象.在先锋小说的叙事话语之中隐含着政治话语,叙述艺术表现了特殊的政治美学.先锋小说对"意识流"的发现,揭示了一个政治无法彻底统治的内心世界的存在,颠覆了政治的理性统治.存在的探索和存在感的凸显,还原了现实政治的真相,表现了特别的政治精神.先锋小说的"卑微观点",则从"小"角度解构政治意识形态的"大话".叙事视点本身的显现,构成了小说叙事话语的自赎,是对叙事权力本身的反思和反叛.先锋叙事的政治智慧,也可以反观政治美学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6.
作家主体意识在作品中的渗透与显现,并非为浪漫主义文学所独有。高尔基的小说创作便是一例。这位伟大的俄罗斯作家,成功地绘制了一长列现实主义的人物形象画廊,真实地反映了两世纪之交动荡不安的俄国社会生活;而在艺术地再现被自己感受过的世界时,他又努力表现这种感受本身。这就使得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社会风俗画的特点和“无可争辩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孤独意识.从自然环境上来看,康拉德小说中的人物大多背井离乡,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地域之中,从社会环境上来看,康拉德小说中的人物大多与社会相脱节,内心世界不为人所知.用拉康的主体理论,从语言、自然、社会等方面对康拉德小说中的孤独意识进行分析,可以加深对其小说意蕴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主体/客体”相互视角下的共同诉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共同诉讼为主题,在“中国语境内如何描述民事诉讼”这一问题意识之下,继续“叙事”的方法论尝试。与刊发于上一期《当代法学》的“诉讼程序中的实体形成”一文相照应,本文着重从作为诉讼主体的复数当事人与案件实体内容、尤其是与“诉讼标的”这一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解读我国民事诉讼中有关共同诉讼的法律构成、司法实践中的程序操作以及若干重要论点。  相似文献   

9.
《繁花》的深入研究不能离开语言的讨论。小说以言物一致为基本原则,打破了当代上海叙事中的拜物教迷恋,为当下小说突破地方性的拘泥提供了转换思路;小说非个人化的语言策略解放了文学伦理中的限制性部分,这是平衡现今小说私人性与公共性的重要参照。作家对口语的读改实现了一种崭新的言语方式,对话带来了异质的叙述动力,从而有效地纠偏了传统的语言进化论。小说建立在存在与体验之上的语言意识,为现代汉语小说语言观念的革新带来了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0.
历史性叙事一直是中国书面叙事的主要形式,表演性口头叙事的传统则是在西域文化的影响下而形成的.由于历史性叙事采用的是有限制的第三人称视角,要求叙述的客观性,所以排斥心理描写,并几乎不通过人物语言来自我叙事或转述叙事.中土口头叙事中以变相结合讲唱的表演方式,乃是白话小说中通常采用块状结构的重要原因之一.表演性口头叙事所具有的参与性、情景化特点,同样会对叙事内容和叙事结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内在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在观点"是哈特实证主义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因为它是解读哈特理论的关键线索之一。作为反思性批判态度的内在观点,不但使得规范态度得到有效说明,进而成为批判外在观点的基础;而且它还可以保障法律理论的描述性特征。当然,内在观点并非坏人观点或者参与者观点,因为前者是理论姿态,而后两者则是实践姿态。  相似文献   

12.
从作者的真实到读者的真实——西方小说叙事技巧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小说自产生之日起 ,就以真实为标尺实践着叙述方式和技巧的变化和演进。从“无所不知”到“有所不知”;从讲述完整的故事到堆砌零散的片断 ;从富有哲理的主观叙述到原初的客观描述 ,在显示小说叙事技巧发展的轨迹的同时 ,也展示了文学的真实观念的演变。这就是由主观的真实到客观的真实 ,由作者的真实到读者的真实。  相似文献   

13.
印象主义文学艺术与印象主义绘画艺术既有相通之处 ,又有自身的特点。印象主义文学作品的人物角色视点是有限的 ,他们获得的信息是直觉的、主观的、稍纵即逝的印象。印象是充满符号的瞬间 ,它们可能不指任何东西 ,然而琐碎的片断材料与某一瞬间的巧妙结合 ,感知的意识可以达到一个直觉的飞跃。  相似文献   

14.
陈可风 《河北法学》2007,25(2):60-64
从现代宪政视角考察罗马共和时期的立法、司法和行政,认为罗马共和不仅存在三大机构(官僚体系、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的权力制衡,同时在立法、司法和行政上也存在权力制衡.不过三者在不同时期权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陶侃 《金陵法律评论》2004,(3):58-62,134
蔡元培关于世界本原的思想,既传承了中国道家的"道器说"和宋明以后的"物心说",更糅合了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二元世界说"和叔本华的"意志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寻找世界统一本性的"通性"说."通性说"表达了蔡元培为达到理想的大同世界所作的哲学思考和心路历程,成为影响和决定其一生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之所以建构一个兼容了叙述学、文化学和传播学等理论的文体学框架,是为了对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做出新的阐释.这一框架主要包括文体与文体学符码的理解,报告文学的体裁和语言体式、叙述模式、文化语境、文体的制作与传播等层面.阐释的意义在于,突破社会-历史批评定于一尊的传统研究格局,通过形式批评和价值批评的有机整合,显示新世纪报告文学研究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17.
犯罪构成四要件说的缺陷:实务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实务的立场上看,在我国处于通说地位的犯罪构成"四要件说"存在诸多弊端:其只能静止地看待犯罪成立的条件,无法展示定罪过程,难以对行为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反复推敲和检验;容易根据形式判断得出结论;不重视法益保护的观念;过于重视行为人的意思;不能妥善处理共犯论的问题;难以实现积极的一般预防。为回应司法实务的需要,使对犯罪的认定更为精准,对"四要件说"进行"阶层化"改造乃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8.
从“身份”到“场所”——属人法连结点的历史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属人法连结点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古罗马至19世纪是住所地主义形成时期;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是国籍原则与住所地主义的并存时期;20世纪中叶至今是属人法连结点的新发展时期。其中,第二个历史阶段的起点并非是国内学界所公认的1804年《法国民法典》,而应是后来的孟西尼学说。国籍原则衰退后,住所的缺陷也逐渐显现出来。在第三个历史阶段,惯常居所替代了住所,成为属人法连结点在当代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
建国以来,我国幼儿教育领域先后出现了三种主流知识观:一是理性主义知识观,以唯理论为哲学基础,强调知识体系的传授,作为幼儿教育的传统知识观至今仍然具有影响力;二是经验主义知识观,以经验论为哲学基础,主张通过观察、实践从大自然、大社会中归纳知识,自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现已处于“自我消失”的边缘;三是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不是教师外部的传授,而是儿童主动建构的,起源于皮亚杰的活动建构观,近两年来受到意大利瑞吉欧方案教学的影响,体现了社会交往建构观、个人化知识、后现代知识建构观察等不断丰富的建构主义知识观的核心精神,对幼教改革的深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