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郝育晨 《法制与社会》2013,(28):150-151
“和”文化博大精深,既包括“和睦”、“和为贵”、“爱好和平”的意思,也有“融合差异”、“兼收并蓄”的意思。儒学,作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文化主流,对于读书人、士族阶层,乃至整个民族和社会生活都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我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更使之与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价值取向相一致。本文试以儒学逻辑的发展延续为切入点,对其进行归纳整理,阐明我国传统政治文明中重“和”的传统,试归纳“和”文化产生并成为显性价值的原因以及由此引发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2.
法学方法论业已成为我们时代的"显学",为进一步突显其学术研究对象的鲜明性、自主性与创新性,本文立足于既有论述,又进而试图在新的视野和高度上,对法学方法论研究的对象进行多维阐释,提出了:法学方法论是研究法律实践和法律适用的学科,是法律思维之学、法律逻辑之学和法律解释之学,也是法律类型思维之学与法律价值思考之学。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孝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独具特色。那么,中国古代孝文化的起源如何,其形成后又经历了哪些变迁,在这变迁运动中中国古代法律起了什么支撑作用,这种支撑又是如何将孝文化制度化并固化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其间孝文化又经历了哪些变异等,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秦汉以降的律令将中国古代孝文化固化为了制度体系,内化为了文化传统,此后孝文化与法律互相浸染、共生共长,因此孝文化在中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延续至今。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法治、弘扬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时,必须对中国古代孝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以明确当代法律传承的目标和路径。传统法律支撑中的若干糟粕必须抛弃,但其良性遗产我们可以传承,以为建设现代法治中国与和谐社会所用。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时,必须对中国古代孝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以明确当代法律传承的目标和路径。传统法律支撑中的若干糟粕必须抛弃,但其良性遗产我们可以传承,以为建设现代法治中国与和谐社会所用。  相似文献   

4.
墨子的义利观与现代法的价值取向孙季萍冯立永墨子是春秋末、战国初的重要思想家,是与儒学并称“显学”的墨学学派创始人,他的“兼爱”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关于义利关系论的重要一派主张,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久远。墨子“兼爱”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兼相爱,交相利”,...  相似文献   

5.
教学中的主体参与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的一个基本依据是看它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参与。教的目的只有转换成为学的目的才能成为学生主体参与的目的。主体参与规范是教学社会性的重要体现。教师要精心设计使任何教学形式都服务于学生的主体参与。教的内容只是学的的内容的一个依据,而非全部。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学生主体参与的过程。教学中的主体参与既是对教材伯掌握,又是一种生命的体验,同时还是发展性教学活动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也是我国现代新儒学的开启者。在他的一生中的思想几经转变,开始信奉西洋功利主义,而后转向佛学,最后又转归儒学。他对儒学的研究并不仅仅是对传统的继承,更对儒学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成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启者。他的新儒学思想主要包括中国文化早熟说和对陆王心学的皈依。  相似文献   

7.
教学理论研究的本土化,其实质就是把异域、异质文化同我国的社会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强烈的主体意识来内化、重构国外教育教学理论,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教学理论。现代教学理论研究应是在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而构建起来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理论体系,因此,我们应以一种历史辩证的眼光看待我国的传统教学思想,从根本上认识到一切现代化的东西都是某种文化传统在现实条件下的存在,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的承接过程,更是一种选择和改造的过程。此外,教学理论研究的本土化也是建立在民族化基础上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它不是对外来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简单移植,更不是“全盘西化”,而必须经过我国教育教学实践和文化传统的加工和处理。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说居于核心地位,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追求,其目的正在于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在倡导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对本土文化中的经典儒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借以探求传统文化之于现代法治的意义,有助于中国现代法治内在传统根基的建立;同时,儒学也得与现代法治的交互契合而获得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法律文化的语义、语境及其中国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高鸿钧 《中国法学》2007,7(4):23-38
法律文化的概念具有独特的含义,是指特定社会中植根于历史和文化的法律价值和观念。法律文化与文化和法律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律文化可分为内行法律文化与外行法律文化、官方法律文化与民间法律文化、主流法律文化与非主流法律文化、本土法律文化与外来法律文化以及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在当代中国法治的发展中,法律文化与法律制度之间以及不同法律文化之间存有冲突,我们应采取新的路径整合这些冲突。  相似文献   

10.
吸收现代教育的素质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以及模块教育的理论.架构全新模式的教材体系。新的应用逻辑教材——《侦查逻辑能力》将彻底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体系上树立全新的教学思想。在新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传统教学方式将被打破,创造出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教学方法从主动教、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被动教,学习程序从循序渐进变为自主选择。教学评价也从期末考试定成绩变为模块测试积累成绩。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rigin of Chinese legalism, its major propos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It compar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legalism and other Chinese philosophies including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Mohism. It also discloses the difference of Chinese legalism and Western legalism in relation with morality. Western legalism defended the rule-of-law but argued against the morality of law. In contrast, Chinese legalism, especially in the early Pre-Qin era, did not separate morality from law. However, the fidelity to law in Chinese legalism was interpreted as the fidelity to the monarch, and thus being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 rule-of-law.  相似文献   

12.
中国儒、道传统文化中的朴素自然观照应了现代生态正义的应有之义,也就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生态文明观的基本意旨。只有在优秀的生态文化背景之下,中国才能够找到反思生态问题的契机,并在实践中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中国儒、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潜移默化,预示着当代社会文明的新的正义归属。在生态危机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中,中国传统文化在孕育着解决这一矛盾冲突的文化力量之时,仍然扮演着作为思想自觉、精神教化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3.
中国汉代文帝和景帝刑制改革,以废除肉刑为中心,是中国法律史和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其思想背景是“新道家”思想,即综合了儒家、法家、黄老、阴阳家等思想因素,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先声和最重要的过渡基础;它在中国法律制度史、中国法律思想史乃至人类法律文明史上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政 《法律科学》2000,(6):99-107
从知识传统的角度来看 ,我国民事诉讼法基本的概念、术语、原则、制度与理论框架主要渊源于西方的法典类型。它在我国新型法律体系以及在大学学科课程中的地位 ,是在本世纪最初十余年间以挽回法权为主旨的立宪修律活动的直接推动下 ,通过日本法律顾问的讲授和留日法科学生的译释等途径 ,迅速确立起来的 ,并由此为中国民事诉讼法近代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林明 《法学论坛》2004,19(1):94-99
东晋南朝时期,玄学成为当时具有时代特色的主流学术和政治思潮.但此时的思想界又呈多元化局面,玄、儒、佛、道各家思想对意识形态及政治领域各个层次的影响和作用并不相同.在统治者治国的实际指导思想方面,儒家学说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不仅表现在江左君臣们仍以儒家学说作为治国立论的出发点,还表现在儒家思想对当时立法和司法实践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在处理具体案件时,司法者主张情、理、法结合,提出了符合伦理人情的原则和方法.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作用和影响推动着封建法律伦理化进入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自成传统。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法文化从内涵至源流都打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烙印,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所特有的法文化传统。作为这种法文化传统之内在精神,亦即其灵魂,是儒家思想之精髓的"中道"理念。本文拟从"中"的文化与法文化内涵入手,考察作为价值目标与指导思想的"中"在中国古代法中的地位,从而对作为中国古代法文化之价值目标的"中"作一大致的展示。  相似文献   

17.
18.
英汉颜色词的国俗语义对比与文化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霞  周影韶 《政法学刊》2005,22(3):119-121
词语所承载的意义不仅包含它的概念意义,还包含它的社会文化色彩和情感内涵。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语的国俗语义相同性很小。英汉颜色词语在社会属性、情感和心理方面存在差异,英汉颜色词语国俗语义缺项。  相似文献   

19.
田景荣  刘健 《政法学刊》2004,21(4):92-94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基于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将多媒体技术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具有多维性、集成 性与交互性的基本特征。多媒体教学效率与效果存在着辩证关系。应优化控制主体子系统;优化控制客体系统、介质子系统和多媒体 教学系统。  相似文献   

20.
语言能力的培养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这一概念在涵义上的演变为现代语言教学模式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实现语言教学目的依赖于大纲、教学人员、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以现代语言教学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设计对实现新形势下的语言教学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