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关于是否应把劳动价值论扩展到非物质生产领域的问题。一种看法是: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也同样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同样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另一种看法是只有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才创造价值,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虽然重要,但并不创造价值。(二)关于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物化劳动不仅转移价值,而且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从单个主体看的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就是从社会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作为无产阶级反封建和反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武器 ,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活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不创造价值的理论正面临着挑战。现实表明 ,不仅是活劳动而且是劳动要素整体共同创造了价值。与此同时 ,必须对与劳动价值论相关的理论和范畴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劳动哲学的双重扬弃,具有重要的革命意义。当代西方学者将非物质劳动理解为价值的来源,试图否认劳动价值论的有效性,实际上,这种做法在根本上混淆了财富创造和价值生产的本质区别。作为一种直接劳动,非物质劳动只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价值的实体依然是去除一切质性规定的抽象劳动。同样,所谓知识价值论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反思的概念,不论是作为使用价值的知识,还是被资本吸纳的知识或资本化的知识生产,知识本身并不创造价值,抽象劳动仍是价值的最终实体和来源。从这个角度而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依然具有不可代替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本文从微观角度对此结论进行分析,认为物化劳动能够增生价值。在将物化劳动划分为实体性要素和智体性要素两类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物化劳动增生价值的两种形式:实体性要素通过“隐性价值”“变现”而增生价值;智体性要素通过“智能拟人”而增生价值。同时,本文分析了物化劳动增生价值的四个运作条件,即发现价值落差、发掘要素潜力、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市场价值。由此,可以确认企业家、管理者劳动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5.
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在智能生产和生活下,整个社会领域都在智能化作用下发生深刻变革。人工智能通过对人类智能的模拟正在不断替代人的劳动,劳动创造价值过程呈现新的特点,使人们发出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人类劳动的时代之问。对此,需要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人工智能时代“劳动”的本质予以揭示,从本质上看,人工智能依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智能化生产的劳动过程表现为一种协作的生产方式,出现间接劳动对直接劳动的现实替代;智能化生产作为人类劳动技术的进化,提升了劳动生产率。要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础上,通过智能化重塑劳动价值观念,促成人的劳动解放;以人工智能充分展现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人工智能应用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更多自由时间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物化劳动创造价值与否的争论长期争执不下,其原因是由于学者们将"知识产品"等同于物质形式,对知识产品具有的"价值溢出"作用缺乏认识。在综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新经济增长理论相关原理的基础上,本文得出了知识产品的价值溢出模型。这一模型提出的意义,不仅在于坚持了马克思劳动价值一元论,还在多个领域内拓展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7.
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基础,在我国理论界一直有争论。问题 的焦点是农产品的社会价值是由什么样土地上的劳动耗费来决定的。有人主 张以劣等地上的劳动耗费为基础,有人主张以中等地上的劳动耗费为基础,也有人主张以平均条件最差的土地上的劳动耗费为基础。 笔者认为,回答这个问题,不仅不能离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而且更不能离开马  相似文献   

8.
滕建华 《行政论坛》2003,1(2):10-12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价值论,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新的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需要我 们结合现实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对生产劳动创造价值的深入理解;把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重要形 式的认识;客观评价不同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正确理解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相似文献   

9.
流通领域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承认流通领域的劳动也创造价值是对马克思关于流通领域价值创造原理的一种更新或更替,属理论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流通领域的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与事实相符,是劳动形式变化和劳动内容延伸的结果和表现,是以总体劳动者的总体劳动的形式参与价值创造的。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机器的应用取代人类大量劳动,由此也产生“活劳动不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有所动摇”“剩余价值理论已经过时”等质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错误观点。要立足于劳动者的生产实践,深刻剖析人工智能的本质和发展趋势,论证人工智能只不过是人类劳动力的延伸和创造性劳动成果的集中体现,以此厘清误读,并在此基础上赋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远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积极推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