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矛盾已由生产领域转到消费领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异化形式——消费异化。在消费异化中尤其以身体消费的异化最为突出和明显。消费异化主要包括:真实消费异化为虚假的品牌消费,遮蔽的性欲消费异化为公开的"性欲经济"消费,以及身体休闲的异化。而身体消费的本质是:身体消费不再是一种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种建立关系的主动模式,这种关系不仅体现了人与物品间的关系,而且也体现了人和集体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正是在这种主动的关系中,形成了一种系统性的活动模式,形成了对物体系的全面性地回应。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消费文化扩张的外在诱惑等,使我国出现了一些消费异化现象,消费背离了满足人的正当需要这一基本功能,导致消费主体迷失在消费客体中,阻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不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消费异化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伦理冲突。我们应该为消费行为设定必要的原则,对消费伦理进行新的调整,并积极探索扬弃消费异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以消费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消费异化,使消费者迷失,所带来的后果是自然、劳动、科技、人性和消费的异化,造成人类难以承受的生态危机。消费异化的特征是消费至上的享乐主义,消费成为人生的目的。因此,有必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理论,通过消费文化引导,大力提倡生态消费,扭转消费异化,形成全社会的消费自觉,奠定合理消费的基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消费异化现象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本来是满足人们需要的手段,但在现代社会,消费的这一功能却异化了。消费异化带来能源浪费、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其危害性,探析其产生的原因,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5.
环境问题和消费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作家的关注。加拿大文学女王阿特伍德在其第十一部长篇小说《羚羊与秧鸡》中将这两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描述了人类利用所掌握的生物科技生产出各种自然界本没有的消费品。而这种畸形消费是比当今的消费异化更胜一筹的"消费异化",由其带来的环境危机正表现了作者对"消费异化"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的忧思。  相似文献   

6.
消费主义是生产快速发展的产物,是消费异化在大众生活层面上的具体表现形式,其产生的理论根源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消费主义盛行所形成的虚假性需求,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人的异化,影响了人类的全面发展,使人类陷入规模空前的生存和精神的双重危机。人类要实现长远的发展,必须建立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可持续的消费观。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借鉴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探讨这生态危机一命题,分析危机的根源,寻求可能的出路。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从本质而言,生态危机不仅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异化更是人与人(社会)的关系的异化; 而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则是生态危机产生的直接根源。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使人与自然重新恢复到和谐状态,就要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的生产方式和异化劳动,注重可持续化生产,倡导绿色消费,建设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五花八门的消费行为也特别地反映了当代大学校园中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现如今,由于社会不良因素、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以及心理问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消费异化现象在学生群体中已呈现出蔓延趋势。这些行为对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容易导致其出现一系列的不良行为,例如人生理想扭曲、劳动观念淡薄、审美品位丧失、环保意识不强等等。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种异化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明白真正的幸福应当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60年代,西方进入了大众消费时代,消费日益取代生产而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标志着西方社会由生产社会转变为消费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消费相比,消费社会的特征表现为消费的民主化、消费的符号化、消费的异化,由此导致大量生产和消费造成了严重的环境代价。这是跟生态文明所倡导的理念完全相违背的。要从根本上使消费社会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所产生的环境代价得到有效治理,就必须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树立生态价值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生态消费模式、加强全球环境合作。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社会,舆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消费所异化,公众舆论显示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消费性趋势:一是出现了一批新的话题人物,作为消费文化的符号代码来满足公众的娱乐需要和消费快感;二是媒介有意识地针对新闻事件设置乃至人为制造各种话题引发受众讨论,诱导受众发表意见,进行舆论消费;三是民意调查充斥媒体,社会越来越依赖民意调查,同时民意调查的结果在很多方面诱导着人们的选择和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