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外交都离不开话语实践,就如任何意识形态离不开语言这个"物质外壳"一样。60多年来,中国外交从和平话语到革命话语再到和平与发展话语、合作话语的变迁,真实记载着中国外交不断成长的历程,体现了中国外交中的和平观念、革命观念、发展观念与和谐观念对中国外交实践的导向功能、整合功能和辩护功能。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外交战略经历了四大历史变革阶段。一是建国初期 ( 1 949年到 1 95 0年代末 )的“一边倒”战略 ;二是 2 0世纪 60年代的“两条线”战略 ;三是 2 0世纪 70年代的“一条线”战略 ;四是 2 0世纪 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的“全方位”战略。这种外交战略的历史变革 ,充分反映了中国外交战略作为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工具 ,必然是适应时代变迁需要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胡锦涛等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提出的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思想,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对外交往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些价值原则引导着过去和现在中国的对外战略和政策抉择,并将继续成为未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决策指南。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埋葬了旧中国备受欺凌的屈辱外交。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保持了高度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但在外交战略上却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即毛泽东时代结盟的外交战略和从邓小平时代开始的不结盟的外交战略。结盟和不结盟的外交战略都是从特定时期的国际环境和中国本身的综合国力和出发作出的正确选择,都有效地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我们要学习两位划时代的伟人在制定外交战略中所体现出来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科学地分析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的思想方法,既坚持原则,又有灵活性,以国力为基础,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制定正确的外交战略,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 ,中国外交理念经历了五大变化 ,包括外交从受意识形态制约转向按国家利益要求选择对外政策 ;从反体系外交转向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体系 ;从简单地按敌我友划线制定对外政策转向不结盟和全方位外交 ;从在美苏两超中作非此即彼的选择转向独立自主 ;从以政治、军事安全为外交主要任务转向重视经济外交等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外交 5 0年创建了伟大业绩 ,一、为反帝 ,反殖 ,支持民族独立运动 ,促使殖民体系崩溃 ,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为反对霸权主义 ,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极大贡献 ;三、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对推动人类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先后提出了新中国的外交方针,这就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这三个基本方针的对象或侧重点是有所区别的。“另起炉灶”主要是对于旧国民政府外交而言,“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主要是对于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而言,“一边倒”则是相对于社会主义阵营而言的。“一边倒”方针是中共中央在系统总结历史经验、综合考量国内外形势和意识形态的斗争、慎重谋略新政权的存在、安全与发展的基础上确定的。“一边倒”方针在当时起了相当大的积极作用,特别有利于新政权的巩固。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它是时代的产物,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时代的限制,造成了新中国后来一个时期外交战略上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8.
由民间外交到公共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诞生60年来,随着她的日益繁荣和强大,她己经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在走向世界的伟大进程中,我国的外交事业的贡献功不可没,其辉煌成果和高水平的队伍也足令国人自豪。  相似文献   

9.
试论毛泽东的外交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文献资料 ,阐述了毛泽东在创建新中国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过程中所作出的重要理论贡献 ,其中包括 :强调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和根本出发点 ,奠定了当代中国外交的基础 ;适时提出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外交的主要目标 ;与周恩来共同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成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准则 ;把发展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合作作为中国外交的立足点。这些基本论点对新中国外交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薛晓芃 《外交评论》2006,37(3):28-33
本文通过对中国与东盟互动关系的个案分析来解释中国是如何从地区多边机制的“置身其外”到“作用其中”的。中国和东盟双方几次以善意为基础的互动促进了双方的了解和认识,帮助建立了双方新的身份和利益。最终双方都习得了关于东亚地区主义的新观念,共同努力促进东亚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吴文成  李丹 《外交评论》2009,26(5):155-157
2009年9月19日-20日,由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外交学院承办的“新中国60年外交理论研讨会”在京举行。外交部长杨洁篪出席大会并做了重要讲话。戴秉国国务委员接见了部分与会代表,并对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做了重要指示。外交部副部长李金章、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司长乐玉成、中央外办政研局局长史明德、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国防部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关友飞少将等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而适时调整,大致说来有四次大调整,每次调整都有其鲜明的特征。简要回顾这四次大调整,有利于我国外交政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信息时代的外交变革--英国工党政府的外交新举措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信息化、全球化的挑战,英国工党政府近年在外交领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目的在于通过革新外交机器,实施电子商务战略,使英外交部更加开放、更加现代化;通过推广公众外交,推销"新牌子的英国",扩大英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促进英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4.
围绕新中国建国50多年来的国际体育外交发展历程,分析、评价了新中国对外体育交往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国家外交战略的作用和贡献。中国参与国际体育事务在国家外交实践中有其特殊地位,对拓展中国全方位、多层次总体外交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的诞生彻底改变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 5 0年来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 ,中国外交经历了艰辛历程 ,取得了光辉成就 ,不仅有力地维护了祖国的领土主权、独立自主、安全 ,而且成为保卫世界和平 ,伸张正义 ,反对霸权主义的擎天支柱 ,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公共外交的概念辨析是涉及到国家层面战略设计和资源效率的重大问题.在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思想渊源下,公共外交从提出至今多被当作国家追求权力和安全过程中一种直接或间接的工具.后兴起的建构主义视角给公共外交以全新的概念.新公共外交将国家身份作为界定国家利益的前提,强调国际社会中的观念互动和共识达成.借鉴多轨外交理论体系,新公共外交形成了多元行为主体间独特的精神统摄和联动关系.在“实现世界和谐”的核心主张下,新公共外交超越意识形态冲突而具有更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把建立和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放在对外政策的重要地位。他分析了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阻力与可行性,认为:中国地缘政治的重点在东方--日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美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的敌人;日本属于“中间地带”,是联合反霸的对象。提出了对日外交策略:新中国建立以后,和平是中日关系的主流;严厉谴责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同时主张宽容今天的日本;以宽松的民间外交打破中日外交的僵局;面向未来建立正常的中日关系。在毛泽东对日外交思想的指导下,中日于1972年恢复了友好的邦交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的成立洗刷了中国人民的百年耻辱,与此同时,西藏问题的解决扭转了旧中国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被动局面,开启了新中国站立起来办外交的崭新历史。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日本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巨大,即使经济停滞二十多年之后今天依然如此。但是政治舞台上,日本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侏儒",即使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想要赢得政治地位并最终实现正常国家,但依然难真正有所作为。这种外交困局除了其战败国的身份外,还有如对自身身份的迷惑、经济的衰退引起的内部矛盾和影响力相对下降、大国抱负与小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与周边国家的历史恩怨都是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吴文成 《外交评论》2010,27(4):94-104
学术共同体是否影响了中国外交的变革,影响外交决策过程,影响程度如何,这是外交政策分析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体系、国家和个体三个层次梳理了有关中国外交变革动力的现有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外交决策者的平行社会化问题。中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基本确立了学术专业分工,形成了一定的知识共识。但因为元理论的缺失、西方话语主导等因素,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作为一个整体,对中国外交变革的影响仍然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