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农村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彻底实现马克思主义宣传中的乡土化。学理化语言是实现乡土化宣传的重要障碍。要克服学理化语言倾向,有效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者纯熟地运用乡土化的宣传方式。深入农民生活,做到宣传主体"平凡化";学会农民话语,做到宣传语言"亲近化";满足农民需求,做到宣传对象"差异化";使用高雅内容,防止宣传方式"庸俗化"。  相似文献   

2.
文化建设需要发挥文化人的先锋和骨干作用,当代乡村知识分子的文化追求己成为乡村社会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美丽和谐乡村离不开乡村知识分子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挖掘乡村乡土文化的现代因素离不开乡村知识分子的踏实工作,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乡村知识分子教育引领。  相似文献   

3.
闫冰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1):142-142,146
孙惠芬的"歇马山庄系列"小说展现了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构。封闭自足的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经历的阵痛,表层文化结构的解构和深层文化核心的坚守所形成的矛盾冲突在小说中得以体现。小说表达了乡土中国文化转型的艰巨性,以及农村乡土人格重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是关系我国改革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贵州省遵义市遵照党中央的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广泛动员干部群众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对于推进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乡土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只有突出一个"学"字,建设学习型农村,大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量乡土科技人才,成为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真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四在农家"是立足贵州实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  相似文献   

5.
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有13人,代表全国53名党员,其中知识分子党员51人。从地域特征来看,这些知识分子党员主要集中在湖南、湖北、浙江、山东、直隶、广东和安徽等省份。共产主义小组成立的地点,主要在思想开放、知识分子众多的城市,这些知识分子离开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来到流动的都市空间,寻找新的凝结纽带,这就为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创造了条件。知识分子在革命运动中的身份分化,可以从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个人特质等方面来探寻解释因素。  相似文献   

6.
出于知识分子对现实和自身的强烈危机意识,现代中国乡土小说或显或隐地表现出“悲凉”的现代审美追求。伴随着作家不同的文化立场和精神姿态,以及中国现实与革命对乡土阶段性的影响与发现,以“悲凉”为深层结构的美感意识演化出了不同的悲剧风貌。  相似文献   

7.
农村中学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后备人才资源,对农村中学生进行乡土情怀培育,是促进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形成、引导高素质人才向乡村回流的重要措施。针对当前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不深、农村中学乡土情怀培育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可从城乡地位观念的平等化、教育内容的革新、教师队伍的整顿、培育标准的多元化发展等方面着手,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强大合力,以此促进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人事天地》2010,(23):20-20
自治区农业厅以"人才支撑产业、产业造就人才"为思路,把农村人才工作做在产业链上,作用发挥在产业链上,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打造了一支扎根于农村,服务于农业,致力于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一、创新工作思路,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汇集大批农村实用人才(一)围绕产业发展引导人才。2004年以来,我们围绕优势、新兴特色产业的发展,加强产业发展人才需求预测及分析,按年度定期编发产业人才开发目录,引荐乡土人才在专业协会、产业链条上担主力,促使乡土人才在特色产业壮大升级中"挑大梁"。(二)出台产业政策鼓励人才。对  相似文献   

9.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熟人社会"的概念,从本质上来讲,当今中国农村仍然是熟人社会的写照。我国农村的熟人社会基于传统关系网络,以礼为行为准则形成了自身的秩序机制,为维护我国农村社会治安起到了引导、教育、惩罚、纠纷调节和共同防御的作用,在对农村进行治安管理时应当充分发挥农村的自治作用,尊重农村风俗习惯,合理引导农村的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10.
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亟需大批具有文化素养、较高管理才能、较强公共服务意识的农村知识分子.但是,落后地区农村知识分子的生存、发展状况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尚存在许多问题.而激发农村知识分子建设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必须着眼长远,坚持对农村知识分子进行长期不间断培训;积极借鉴先进经验,构建公共服务领域;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创新大学生村官管理机制;提高农村知识分子的待遇,维护他们的合法正当利益;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认真总结农村集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和说服生活在城市的知识分子,为乡村文明建设建言献策;努力创造条件,为农村知识分子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要振兴,乡村善治的环境是基础,一个兼容乡土气息的司法制度则是必要保障。而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正描述了中国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与基层权力结构。虽然时代不断发展变化,中国农村也发生巨大变迁,但笔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当下",差序格局""礼治无讼"等传统思想,依然对乡土社会影响深远。因此,完善新时代农村司法制度需要在法治原则下兼顾礼治影响。  相似文献   

12.
乡土社会视角中的村民自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推行的村民自治,是党领导下的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实践。农民群众既是中国乡土社会的改造者,同时也被乡土社会所塑造。所以,深深地根植于乡土社会,村民自治带有乡土社会的特色。一、家族与农村社会的“差序结构”中国农村推行的村民自治,从总的实践过程来看离不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乡村知识分子的支持,乡村知识分子在农村社会中道德上的号召力和人格上的感化力都比其他阶层具有较大优势,乡村知识分子对于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国家的基层政权由士绅阶层掌握,士绅阶层在长达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是乡村的实际管理者,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国家政权的正常运转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国后国家政权深入乡村,士绅阶层退出基层管理,演变成了乡村知识分子群体.随着近年来基层民主化的不断推进,乡村知识分子在农村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农村社会治安中的重要影响力量.因此研究乡村知识分子在农村社会治安维护方面发挥的作用很有必要,提高乡村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度和经济地位,保证其正确的政治方向,对于我国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官本位"意识的再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本位"意识属封建思想意识,但核心问题是通过官场可以获取超额利益,其长期存在的原因与生产力落后和制度不健全有密切关系.遏制"官本位"意识可以通过政治思想工作,但根本出路在制度建设.农村浓厚的"官本位"意识与乡土社会的特点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农村法制建设中的基层政府问题--来自田野调查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谋利型政权经营者"的基层政府在普法和执法实践中,将法律当作一种特殊的工具,以获取利益的最大化.这已经成为农村法制建设中的障碍.当前的首要问题之一是要消除、抑制基层政权在法制建设中的负作用,充分发挥其在农村法制建设方面积极作用,从而真正推动乡土社会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益阳市在广大农村开展创评"十星"级农户活动,初步找到了一条农民群体的价值实现之路,有力促进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确保农村的长治久安.这种乡土社会的价值实现呈现出如下特点(一)多样性;(二)层次性;(三)地缘性;(四)传承性;(五)法治性.  相似文献   

17.
此起彼伏的村民上访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国家提供的司法制度并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乡土社会的冲突并被乡民所认同。树立乡土社会的司法权威,把农村大量社会矛盾的解决导向诉讼途径,将司法建成舒缓农村矛盾的有效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中,他特别看重知识分子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他认为士人即读书人是"代表理性以维持社会者",中国的问题需要知识分子和农民相结合。在我们现代社会的农村中,知识精英的缺失已经成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这很可能成为阻碍农村发展的关键因素。由此,在梁漱溟的提醒下,如何留住农村中的知识精英或如何促进知识精英向农村的流动成为了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后,聂荣臻坚持正确认识和发挥知识分子作用、坚持充分信任和大胆使用知识分子、坚持"红"与"专"相统一的知识分子评判标准,在实践创造和理论升华的过程中形成了肯定、欣赏、重视知识分子的理念,为党的知识分子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对新时代的启示是:要在建立知识分子工作的法治保障、创设知识分子工作的信任空间、创新知识分子工作的方式方法等方面下功夫,激发知识分子建功立业的激情,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郧西县着力推进乡土人才素质和技能建设,提升新形势下乡土人才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