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批判理论是从马克思到法兰克福学派一脉相承的哲学理念。这一理论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经济学—哲学—社会主义批判;卢卡奇等第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以物化与主体性为核心的批判理念;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研究纲领的批判理论。批判理论的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者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变迁的基本理论立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主要在三个向度上展开:一是思维变革——从抽象理性转向唯物实践;二是主体关注——从抽象主体转向现实的实践的人;三是制度变迁——从资本现代性转向人类解放的现代性。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实质是通过对传统哲学的清算,确立科学唯物主义的批判原则;通过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和现代资本主义弊病的揭露,实现对资本现代性的解构,从而建构人类解放的现代性即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以资本逻辑为核心,开创了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经济学话语.资本逻辑是现代性的生成基础,这是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的基本认定.资本逻辑既推动了现代性的演变和发展,又使现代性陷入了二律背反式的悖论之中.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在于,只有正确处理好中国资本市场,转变社会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使中国摆脱现代性的困境,迈向一条更合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学界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是"现代性的终结"和"后现代的开端".这一理解不符合马克思哲学的纯粹现代性品质.一方面,从马克思哲学中寻找"后现代"具有非法性;另一方面,马克思哲学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也不是对现代性本身的批判.资本逻辑不过是内在于现代性之中的否定性环节.按照康德、海德格尔以及马克思的理解,三者对现代性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现代性的主题就是"人向人的复归".这其中包括"双重复归":即人从"神"那里的复归和人从"物"那里的复归.德国古典哲学完成了第一个复归,而马克思则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完成了第二个复归.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哲学是纯粹现代性的.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理解问题上,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解,主要是因为当今许多思想家有意或无意地回避、放弃了马克思对现代性批判的总体立场,因此也就决定了在思想上对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路径的含混不清。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基本前提是人的生存、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他确立了历史生存论的唯物主义批判原则,并由异化出发,循着对资本主义的资本、货币、拜物教和形而上学以及它们之间的谋和的思想路径,对现代性进行总体性的、本质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韩秋红 《理论探讨》2022,(1):115-122
当代西方左翼学者对非物质劳动、意识形态和新主体性的构建发出批判理论的时代强音,为人们分析当代社会现实状况提供了重要范式和思考框架。而这一众思想理论的源头无疑需追溯到卢卡奇。卢卡奇的物化批判理论奠基性地构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叙事框架,为当代西方左翼思潮展开非物质劳动的人本主义批判提供理论基元;卢卡奇基于物化劳动批判强调无产阶级阶级意识觉解,其历史总体性辩证法在认识无产阶级历史身份与历史使命的意义上,成为贯穿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百年历程的主线;而其进一步指明并强调的政党组织原则,又为革命主体的阶级自觉及其时代职责提供了理念支撑与理论根据,延展出当代西方左翼思潮关于无产阶级主体身份及其集体性的理论探讨。卢卡奇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与阶级身份的开新性的、始基性的理论建构具有突出的时代表征、革命意识与实践精神,始终投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之中,如影随形般地表征在当代西方左翼思潮当中。据此,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史都是卢卡奇的注脚。  相似文献   

7.
臧峰宇 《理论导刊》2006,1(11):44-47
从现代性维度审视马克思哲学变革,可见资本现代性经济形态与现代形而上学思辨形态的内在关联,"现实的个人"的现实境遇反映了现代性基本特征。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实质是资本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强烈批判揭露了异化的现实与资本增殖的秘密,同时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重要意义引向纵深的历史视域。  相似文献   

8.
罗骞 《理论探索》2020,(5):31-38
不论从理论的内容还是理论的特征来看,马克思主义都可以在本质的意义上被看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历史性、批判和自我批判性等特征。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理论的主体内容是资本现代性批判。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对当代社会的巨大影响主要体现为:通过革命的实践造就了当代历史的基本状况,通过资本主义批判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并影响了当代众多左翼思潮,塑造了当代的人类精神。通过阐释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理论特征、理论内涵和历史影响,充分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塑造当代人类社会和时代精神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20世纪资本主义的纵深发展,资本触角的全面延伸,马克思当年所面临的"异化劳动"已经转变为一种人类的生存危机,毋宁说是"文化危机"。面对这种危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总结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经验教训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基础上,以意识形态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现代国家批判、现代性批判等多元化的视角开始重新反思启蒙的理性叙事,这种精神自觉主要表现在卢卡奇对阶级意识的历史反思、科尔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的强调,以及葛兰西对实践哲学的进一步发展。这些主题思考切中了20世纪的核心问题,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同时为"文化焦虑"中的人类的精神自觉提供了某种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是一个为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问题的批判有不同的解读。而马克思通过揭示现代性问题内部矛盾,从实践角度出发为人类走出现代性困境指出了方向。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两者对现代性问题的批判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现代化”、“现代性”以及“后现代”学术话语及其理论思想的梳理,不难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当代中国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并非“现代化”,也非所谓的“后现代”,而是“现代性”,即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与建构.这种转型与建构,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文明结构在中国社会中的形成,具体来说,就是符合现代精神的、体现现代文明特征和要求的社会秩序生活得以重构,或者说现代文明的社会秩序得以建立.以上判断,不仅源于理论分析和推演,更是由转型中国所面临的现代性问题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与一般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不同,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具有独特的视阈和维度。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历史性否定,没有像黑格尔理论和众多后现代理论那样,停留在观念层面,而是深入到感性的物质层面,对现代性展开了现实的超越。而从资本维度对现代性内在逻辑的深刻剖析,使马克思把握了现代性的根本,为人们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指明了实践批判的方向,并为人们探索新型现代性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正是这种独特的视域和维度使马克思不可超越,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学习、研究《资本论》的热潮充分说明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没有过时,依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生态危机正在挑战人类一切现代性哲学观念、伦理道德、政治模式乃至基本的生存方式。而其中对科学、技术的反思是现代性批判的中心话题。本文试从现代性、科学、技术统治和生态危机四个方面来阐述当前人类发展与“生存空间”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生活的社会是以资产阶级为主导的现代社会,其现代性思想必然以资本主义社会为解析对象.马克思着力于揭示资本的升值和人的贬值的内在冲突,研究雇佣劳动制度和价值实现方式阻碍技术合理性潜能的展现,阐释社会关系的异化,在此基础上对现代性的考量就必须冲破意识哲学的牢笼,立足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分析;跨越自我理解的陷阱,凸显主体解放视野,映现人的价值维度;摒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解除非人的资本力量对人的控制和奴役,才能构建使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得以实现的新“现代性”.历史唯物主义正是在以上三个转变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  相似文献   

15.
对现代性进行理论探讨是现代西方思想运动的基本主题之一。亚当.斯密确立的劳动价值论,既从经济学层面对现代性的合法性进行了辩护,又从"历史深处"凸显了现代性的界限。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论批判,把现代性视为自我否定、自我扬弃的过程,从而在经济学语境中完成了对"现代性"的实践批判和超越。  相似文献   

16.
一、社会条款1.社会条款问题——将劳动标准与贸易挂钩。WTO是经济一体化、资本全球化的标志,也有人称之为全世界资本家联合起来的标志。WTO的宗旨之一就是自由贸易、资本自由流动,即“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WTO的基本原则是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自由竞争,这一原则也就是资本运行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是指各个民族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进行转变的社会历史过程,它缘起于西方,其基础性逻辑是“同一性”逻辑,具有“观念面向”、“工具面向”、“市场面向”等不同内容,马克思对于这种“同一性”逻辑及其不同面向进行了系统批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一种崭新现代性的突出标识,它在三个层面实现了对西方“同一”现代性及其不同面向的根本超越。  相似文献   

18.
胡建东 《理论探讨》2024,(1):122-128
在资本主义社会,抽象权力由天国降至尘世,形而上学与资本逻辑结成“神圣同盟”,二者一道实现了对人的双重“抽象统治”。为破除“抽象统治”,马克思将致思旨趣转向“此岸世界的真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露了“抽象统治”的内在机理:商品、货币、资本等社会的“物”的存在,掩藏了存在背后的“形式规定”,亦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关系。在揭露这一机理的过程中,《资本论》贯穿着形而上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双重逻辑进路,且二者形成了互构关系: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对现实历史的科学揭示,为在形而上学层面破解存在秘密奠定了实证基础;形而上学批判则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明确了前提、对象和方法。在这种高度统一中,马克思开辟了终结形而上学和资本逻辑双重“抽象统治”的“新唯物主义”道路,为人的自主活动和自由解放指明了历史方向。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写于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所有制问题是无产阶级运动的基本问题,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以及关于工农联盟、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等重大问题的基本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我国现阶段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重温《哥达纲领批判》中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对于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深刻阐释.毫无疑问,在卢卡奇的这部著作中,将总体性的辩证法视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所在,并且贯穿始终.在卢卡奇看来,历史唯物主义的功能出现了变化,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认识,而且具有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性功能.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卢卡奇拿起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革命性武器,对第二国际的庸俗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批判,并对经济决定论和暴力革命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换言之,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动力因素的存在,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尽管我们也不能忽视卢卡奇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论缺陷,即没有在根本意义上超越黑格尔的历史唯心主义,但无疑,卢卡奇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精神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