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孔月婷 《学理论》2009,(19):15-16
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这既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需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的必然需要,同时还是推动社会主义运动普遍化的重要途径,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在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经验可资借鉴。当前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们将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时俱进的品质,紧抓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百年征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二篇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守正创新,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3.
刘益浒 《学理论》2009,(9):108-109
确立当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必须坚持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加以指导。当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石,强化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学界有许多争论观点。  相似文献   

4.
<正>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特殊年份,也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年份。为系统和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70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更好地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由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等联合主办的"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系统梳理和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有利于我们更加科学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为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更加璀璨夺目的未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这些基本经验启示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科学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准确把握我国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基础;建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互动的有效机制,找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切入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路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着眼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6.
梁栋 《学理论》2013,(4):38-39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科学的理论指导伟大实践。从党史的角度梳理了建党九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阶段:首次飞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曲折探索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重大飞跃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回顾党史的基础上,分析和阐述各个时期的特点以及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总结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吴乃和 《学理论》2008,(8):84-8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完整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表现为一个过程,以符合中国实际、推动中国发展的科学理论为结晶。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以宽阔的世界眼光和求真务实的精神,自觉顺应时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要求,在继承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所做出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结论和理论结晶,在新的时代和实践条件下,其发展将更好地坚持科学创新的核心理念,在兼顾意识形态取向的前提下彰显学术取向,将马克思主义不断与新的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新的真理,促进理论发展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交互作用的历史过程。科学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需要科学把握三个关系:第一,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作为理论指南,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和基础;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动力;第三,有着几千年社会历史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桥梁和纽带,是承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1.
12.
马克思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概念,揭示了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民主政治,展现了政治文明的基本结构,阐述了建立无产阶级“文明国家政府”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The mainstream environmental movement has tended to accept the continuation of capitalism and the growth economy. A de-materialization is hoped to follow from limits on the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Eco-Marxists have opposed this strategy, claim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intrinsic to capitalism. More recently a tendency which I will call “radical reformism” has been gaining strength. Radical reformists argue that a growth economy is not compatible with environmental limits. They look to regulate capitalism to prevent growth. The overall intention is for a peaceful transition within a broadly capitalist economy. The eco-Marxist critique of mainstream environmentalism can also be applied to radical reformism. While radical reformists may have some answers to this critique, these answers bring further problems.  相似文献   

14.
一 我们怀着无限景仰、崇敬之情,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 120年前,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马克思在安乐椅上平静而安详地长眠不醒了。3月17日,在伦敦海格特公墓,马克思被安葬在15个月前安葬他的夫人的同一墓穴里。恩格斯当时就写道:“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人类失去了一个头脑,而且是当  相似文献   

15.
贺然 《理论导刊》2005,28(9):34-36
马克思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来研究东方法律文化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古代东方社会所特有的生产方式,东方法律文化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东方法律文化主要有三个特征:个体依附于共同体的法律价值形态;习惯是主要的社会关系调整方式;村社司法体系与国家司法体系并存。在未来东方法律文化发展的问题上,马克思认为存在一条统一的发展道路,但这种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哲学以"本体论承诺"的形式标示了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宗旨。通过理论批判与实践批判,马克思哲学的解放话语及其实践路径真实地呈现了出来。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正是对马克思哲学解放话语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哲学中,革命和正义都是重要的范畴。在过去,由于种种原因,两者的学理问题并未得到充分研究。但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其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马克思哲学中,革命具有十分广泛的意义,包含了政治革命、社会革命、自然革命、观念革命等。这些革命都是通往人的解放的重要路径,政治革命要变革旧的统治秩序,赋予人民真正的权力;社会革命要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关系;自然革命要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观念革命则要打破旧观念的束缚。  相似文献   

18.
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是党的思想建设的一项长期工程,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任务在于: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导人们认识马克思主义在当时实践上的理论创造,同时提供在未来实践中进行理论创造的思想要求和思想方法;要正确把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寄希望于未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依据未来实践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20,(4)
经过长达200多年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两个传统哲学流派进行了批判和继承,一是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二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不断丰富,内涵价值不断提升,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显得尤为重要,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是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政治必须文明,这是对当今任何社会政治的现实要求,问题是什么样的正义理念支撑着一个社会的政治文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社会正义的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解放,社会治理的方式是使社会生活成本降到最低.唯其如此,人才能从社会关系的压制下解放出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正义目标.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只有把社会生活成本减少到人们只是受到自然解放程度的限制时,社会成本才是最低的,人才能从社会关系的压制下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