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肯定否定规律,亦称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规律.它揭示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道路,显现着大千世界复杂运动的普遍轨迹.在万姿千态的物质运动中,社会运动是五大基本运动形式之一,且又是其最高级复杂的运动形式.因而以社会运动为例,分析研究肯定因素及其变化规律,对于拓深这一规律的丰富内容,探求其内涵的真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肯定和否定因素各是一个集合因素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种对立的因素或方面.肯定因素是决定事物性质、保持事物现存的因素.否定因素则是否定事物性质、促使现存事物灭亡和向他事物转化的因素.这两个方面,既依赖又排斥,既同一又斗争,既肯定又否定,以推动事物的自我更新、曲折前进、波浪发  相似文献   

2.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过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新的肯定(否定的否定)的矛盾运动过程,即事物经过“三个阶段”,“两次否定”,形成一个“仿佛回到出发点的周期”,从而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完成自己,实现和完成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显然,在事物发展的这个完整周期中,两度出现的否定,就构成了事物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过程中的两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和特征.因此,深入地研究和讨论事物发展的否定形式,对于进一步加深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仅就事物否定的内外形式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从对立统一规律解释和发挥否定之否定规律,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但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重视和创新力度远不如对立统一规律。他从矛盾双方对立面的转化和质变解释辩证否定范畴,对"否定性"概念又缺乏足够的研究,他所理解的否定以及在方法论上的运用更侧重于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批判。在否定之否定规律问题上,毛泽东认为否定和否定之否定都是在对立统一规律范围内进行的,通过两次否定促进事物向上发展,产生新事物。由于第二次否定只是在肯定阶段基础上数量和性质的变化,就不能确切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重复性的统一。在方法论上也就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4.
牟德刚 《理论探讨》2004,1(4):42-44
毛泽东从对立统一规律解释和发挥否定之否定规律,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但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重视和创新力度远不如对立统一规律.他从矛盾双方对立面的转化和质变解释辩证否定范畴.对"否定性"概念又缺乏足够的研究,他所理解的否定以及在方法论上的运用更侧重于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批判.在否定之否定规律问题上,毛泽东认为否定和否定之否定都是在对立统一规律范围内进行的,通过两次否定促进事物向上发展,产生新事物.由于第二次否定只是在肯定阶段基础上数量和性质的变化,就不能确切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重复性的统一.在方法论上也就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5.
模糊处理的含义 “模糊”和“确定”都是世界上客观存在的东西。客观世界中有能够肯定或否定是属于某一范畴的事物,但也有无法用一个明确的标准,简单肯定或否定其是否属于某一范畴的事物。有些事物能够用具体数值给以确定的表示,如长度、时间、重量等。但也有些则不能,如美丑、智愚等。前面一类事物能够予以确定表示划分,称为确定性事物,后面一类事物没有明确的界限划分,称为模糊性事物。人的左脑在进行逻辑思维时,用的就是确定性信息处理方式;人的右脑在进行形象思维时,用的则是模糊性信息处理方式。在领导活动中,有许多问题我们需要反复推敲、精确计算才能加以解决。如,把  相似文献   

6.
孙涛 《学理论》2012,(18):25-26
新理学的形而上学的体系,不仅是构成整个冯友兰哲学体系的逻辑构架,也是理解和研究其哲学的钥匙。而新理学的形而上学体系所作的第一个肯定的前提就是"事物存在"。从这样的前提出发,冯友兰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得到四个形式命题及其对应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为了同各种冒牌社会主义、机会主义区别开来,必须重视定性分析.但是,不能忽视数量指标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对一个事物的质的判断,总是从研究大量的感性材料入手,然后进一步地进行数量指标的分析,从而深化对事物的质的理解。众所周知,通过研究极其琐碎的、繁杂的、可以用数量  相似文献   

8.
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要保持、维护的因素,也有要反对、抛弃的因素;都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都有肯定因素,也有否定因素.因此,唯物辩证法的坚持,并不是要保持和维护事物中的一切因素,并不是要肯定一切,而是保持和维护事物中的积极因素,肯定正确的东西;对于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对于不正确的东西,不但不能保持和维护,而且要坚决予以否定.这就是唯物辩证法坚持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李抒望 《民主》2014,(2):13-15
<正>形式,不是坏东西。在最抽象的意义上,形式是个哲学范畴,必须从和内容的关系中去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过分强调或夸大形式,片面、孤立  相似文献   

10.
"对立"作为矛盾的根本属性之一,与"同一"相对应;"对抗"是对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与"非对抗"相对应.事物的"和谐"主要体现了矛盾双方在对立基础上的同一性,是矛盾处于非对抗的一种状态.区分对立与对抗,有利于我们积极辩证地理解和把握和谐范畴,这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亚里士多德对矛盾律和排中律的表述可以看出,亚氏逻辑的矛盾律和排中律只是矛盾律和排中律一般内容在主谓式逻辑中的具体表现。上升到一般逻辑的高度,矛盾律应表述为"肯定和否定同一命题而形成的一对相反命题不能同时都真,二者必有一假";排中律应表述为"肯定和否定同一命题而形成的一对相反命题不能同时都假,二者必有一真"。现代逻辑将矛盾律理解为"一个命题与否定该命题而形成的命题不能同时都真,二者必有一假",将排中律理解为"一个命题与否定该命题而形成的命题不能同时都假,二者必有一真",这种理解要么基于否定命题的相反命题不是肯定命题,要么预设了任何命题都肯定了自身,而这两点都是颇值得商榷的。矛盾律和排中律适用于任意的肯定与否定同一个n(n∈N且n≥1)级命题而形成的一对相反命题,但未必适用于任意的肯定与否定同一个0级命题而形成的一对相反命题。矛盾律和排中律是思想与对象间关系的规律,不是对象自身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全面地看问题和考察事物,通过多样性的个别研究来理解事物的一般和各种规定的统一性,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一、市场经济是一个包含丰富个性的经济范畴市场经济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其表现是不同的。它在任何时候都是多样性的统一体。其多样性主要为:第一,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不同国家无论是在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3.
系统、辩证、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的思想张劲松,王云飞恩格斯有句名言:“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我们不能追溯到比对这个相互作用的认识更远的地方,因为正是在它背后,没有什么要认识的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74页)邓小平同志从时代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如果我们不能理解敌人,我们就不能有效地谴责他;除非我们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弱处和罪过,否则我们就不能理解他。”  相似文献   

15.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辩证特点与改革实践张书印,赵延民1我们可以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特点概括为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的对立统一。现实性源自于必然性,是必然性的展开;非现实性则是非必然性的表现。凡是现存的事物都包含着现实性与非现实性两个方面,事物现实与...  相似文献   

16.
形式主义是一种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方法和作风。“形式主义者割裂形式与内容的内在联系,夸大事物的表面形式,抹煞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形式主义在观察问题时,对现状、历史、对任何事物都不作具体了解和分析,只根据事物的形式来判断事物的性质;不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和不顾及事物的本质,只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分类,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低潮和高潮都是社会主义发展概念中的应有之义。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螺旋式、波浪式的运动状态,出现仿佛是向出发点复归的现象,不仅不奇怪,而恰是事物发展规律的作用形式。理论思维的任务在于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及其作用形式,分析高潮和低潮的条件。使人们在革命顺利发展时居安思危,在革命陷入低潮时仍能对革命的前途信心十足,潜心研  相似文献   

18.
在 我们的工作中 ,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 ,恐怕要算绝对化。今年1月26日的《羊城晚报》刊登了一封警察妻子的来信 ,信中流露出对新闻舆论监督的抱怨和不理解。在这位警嫂看来 ,“对“坏警察”是不应当曝光的 ,因为对“坏警察”的揭露 ,会影响到整个警察队伍的形象 ,可见这位警嫂就犯了以点代面的绝对化毛病。绝对化 ,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它用静止、僵化、片面、凝固的观点观察事物 ,对我们的事业危害极大。要防止绝对化 ,应认真处理好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我们既不能以个别代替一般 ,又不能只看到一般而忽视了个别。揭露了胡长清、成…  相似文献   

19.
开展工作,本来总要有一定的形式,没有形式,事物就不能存在内容和本质也表现不出来。但必要的形式与形式主义只有一步之遥。超越必要的形式一步,就会把工作形式与工作内容割裂甚至对立起来,使形式成  相似文献   

20.
所谓社会主义的“附加条件”,是指由于人们对社会主义在理解上的偏差和错误,在思想上和实践中把那些非社会主义的东西,当成社会主义条件而加以肯定的那些事物。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一是因为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人们对社会主义内容的认识在实践中还没有达到科学的认识以前,在理解社会主义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和错误,是符合人的认识发展规律的。二是有些人常常用“左”或右的眼光去看待社会主义,这样就会把非社会主义的东西看成是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