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嵘 《现代国际关系》2007,81(12):40-45
"9.11"恐怖袭击事件使美国的安全环境和安全战略发生巨大变化,布什政府随之对美国的联盟战略加以调整,依靠"反恐联盟"、"意愿联盟"、"任务联盟"等非正式联盟来实现美国的战略目标。美国之所以调整联盟战略,是因为传统的联盟战略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美国与传统盟友的关系需要调整,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新保守主义的"帝国论"对美国外交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布什政府的联盟战略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不能保障美国单极霸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美国因战略背景变化不断进行战略工具调试,其主导的西方"技术联盟"作为关键的战略遏制工具,曾经成功地限制了战略竞争对手的经济与技术进步。面对新历史环境下的战略博弈,美国再次谋求联合西方盟友组建新的排他性"技术联盟",并加大与战略对手在新技术维度的战略竞争与博弈力度。目前的全球技术结构特征、全球价值链的结构制约、欧美技术治理结构等多重矛盾因素,给"技术联盟"的建立及其战略有效性带来了新困境,但"技术联盟"作为一种战略工具,依旧可能是未来美国政府在"战略安全"语境下的优先战略选项。"技术联盟"扩散的"战略安全"逻辑阻碍了全球技术进步,并将催生全球技术格局的"隔离"状态,同时其外溢效应还可能包括瓦解全球价值链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后,美国谋求世界霸权靠的不仅是遍布全球的联盟体系,还包括为一时或一事而临时组建的准联盟体系。同正式联盟相比,准联盟具有灵活性、易变性和便利性等特点,因此准联盟战略是美国政府实现其对外目标的重要手段。2003年美国构建的伊拉克统一战线形成后,其功能几经变化,可分为“终结萨达姆的统治”阶段、“稳定伊拉克局势”阶段和“民主改造伊拉克”阶段。伊拉克统一战线功能的变化导致统一战线成员的变化。同时,它折射了美国准联盟战略的基本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美国的安全战略开始从倚重联盟战略向倚重准联盟战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深入发展,科技正成为大国战略竞争的主战场。围绕科技发展与应用之规则、标准、体系等因素的竞争,将直接影响到国际战略的权力结构与国际体系的重塑。基于"技术多边主义"战略,美国将与其伙伴国家围绕高科技领域组建"技术联盟",共同制定全球科技发展与治理的新规则、新标准,进而实现对新科技塑造权力的掌握。随着西方"技术联盟"框架体系日渐成型,全球力量结构、国际格局与国际体系都将受到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联盟是美国二战后维持全球影响力的重要外交工具。在其诸多盟友中,土耳其极为特殊,在两国正式的盟友关系背后是脆弱多变、充满矛盾冲突、似乎随时崩裂而又难以割舍的复杂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在美国的传统盟友当中罕见,与美国中东战略伙伴相比也显得与众不同,因此研究美土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模糊盟友”概念构建的综合分析框架既突出地缘战略、全球化、地区力量分化重组等结构性因素对美土关系的制约,也强调两国政府和领导人的战略和政策选择在美土盟友关系转型过程中的作用。在结构性因素与过程性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美土关系从传统盟友向“模糊盟友”转变,产生的后果广泛而深远,不仅重塑美国和土耳其的地区战略,影响到地区安全秩序,也为美国的联盟体系带来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6.
拜登执政后,为加强与中国战略竞争,积极实施针对和围堵中国的复合联盟战略。拜登政府对华联盟战略的特征是“复合性”,其以传统军事联盟为内核进行联盟扩容,表现为联盟结构的“网格化”、联盟基础的意识形态化、联盟行动的综合化,在印太地区呈现出“北约化”态势。拜登政府对华身份的“安全化”、拜登政府对中国作为“外部威胁”复杂性的认知、议题联合的功能性与灵活性、拜登政府积极争取盟友和伙伴国对其联盟转型的支持,是拜登政府对华围堵复合联盟战略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拜登政府在不断调整和深化对华围堵复合联盟战略的同时,其复合联盟内部面临着美国实力相对衰落、复合联盟体系存在固有缺陷、复合联盟内部存在管理困境等诸多挑战。对此,中国可利用其面临的挑战,对美国及其盟友和伙伴国实行差异化的应对策略、强化中国经贸优势、积极提供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等思路和策略,缓解拜登政府对中国周边产生的联盟压力。  相似文献   

7.
凌胜利  吴玥瑾 《东北亚论坛》2024,(2):47-62+127-128
近年来,北约对亚太地区的介入不断加深,呈现“北约亚太化”态势。“北约亚太化”主要受到地缘政治环境、美国对华竞争战略、欧洲盟国协调等因素影响,突出表现为以应对“中国挑战”为战略目标、以强化与亚太伙伴国家关系为主要手段、实现亚太与跨大西洋的安全联动。当前,对于“北约亚太化”的认知分歧主要聚焦于其属于联盟转型还是联盟扩员。通过比较分析联盟转型与扩员的条件,可以发现“北约亚太化”的实质是北约将联盟空间拓展至亚太地区,推动联盟转型。尽管北约积极加强与亚太国家间关系,但是双方之间的信任程度和互利水平有限,这使得“北约亚太化”难以发展为在亚太地区的联盟扩员。“介入亚太”已经成为北约的长期任务,会对中国周边安全、亚太地区局势与大国战略竞争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对此,中国需要加强与欧洲国家的经贸合作、巩固与亚太国家的务实合作、推动建立与完善包容性的地区安全机制,妥善应对“北约亚太化”。  相似文献   

8.
在亚太地区,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美国传统的“辐辏”霸权体系难以为继,离岸 制衡理论也遭到重大挑战。为此,美国理论家近年提出“全球公域论”,成为美国“重返亚洲” 战略的理论基础之一。以此为指导,美国加紧推行全球公域战略,重点是改变在南海问题上传 统的中立政策,以所谓的“海上自由航行”原则突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限制,实施“空海 一体战”,为美国亚太双边联盟体系寻找新的合法性并强化这一体系,以实现美国亚太霸权从“ 霸权稳定性”到“霸权可持续性”的转型。形成中的美国全球公域理论与全球公域战略对亚太 秩序和中国国家安全带来一系列挑战,值得中国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9.
美国肆意对华打压,使中美关系有滑向“新冷战”的风险。但两国的共同战略利益和经济相互依存、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其他各国力量的牵制,使中美仍有避免“新冷战”、重启战略合作的可能。基于对全球事务管控以及美国自身长远利益的考虑,美国新政府有可能会策略性调整对华战略。对中美战略合作路径的探索表明,两国既要保持经济合作大局的稳定,也要尝试在非传统安全和传统安全领域开展合作。  相似文献   

10.
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的结束,布什政府加快了调整其全球军事战略的步伐,并在部队结构、兵力部署、战略联盟、地区战略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改革。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把美国现行军事战略称为冷战后的“防御战略”,1992财政年度的美国《国防报告》称之为“地区防务战略”。对布什政府的现行全球军事战略应如何评价?它与过去的战略相比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其前景如何?笔者愿就上述问题谈些粗浅看法。一、对美国全球军事战略的简要回顾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德日意法西斯帝国的彻底失败、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力量的削弱和苏联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以及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为美国形成和发展全球军事战略既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客观需要。40多年来,随着国际形势和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