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访活动面临着许多困境。地方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采取各种手段消解来自上级的压力。这会带来新的问题。首先,“销号”、“截访”打击了信访民众对政府部门的信任;“贿买”、“收买”,将各种复杂的现实矛盾转化为庸俗的经济问题,破坏了信访民众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更严重的是,信访本是为密切联系群众,现在却将群体上访、越级上访看成是不稳定因素:信访本是为了落实宪法赋予群众的批评建议权、申诉控告检举权,现在却在花钱稳控中损害了信访民众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公安机关在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率先在短时间内实现“中原突破”,无疑给备受信访问题突出困扰的各地公安机关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我们解决公安信访突出问题能否从“中原突破”实现“突破中原”?“中原突破”究竟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启示之一:“一把手”必须是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第一责任人,对信访工作要有深刻的认识和给予高度重视。在河南采访期间,记者接触到的无论是控申民警还是上访的百姓,他们都认为要解决好信访突出问题,“一把手”的认识水平、重视程度是关键。河南如果没有厅长秦玉海的亲历亲为和强力推动,很难想像河南解决公安信访…  相似文献   

3.
所谓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泛指群众上访次数较多、人数较多,表达诉讼行为较为激烈且影响比较大的信访活动。其特点是频率高、规模大、上访人员滞留时间长、情绪激动、处理难度大,容易激化矛盾等。当前,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既是信访工作的一个难点,也是潜在的主要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 是保稳定、谋发展,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一、依法依规,提高效率,把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当作维护  相似文献   

4.
房方  周之江 《半月谈》2004,(17):20-22
长期以来,在很多地方,人大的信访部门成了“传达室”,群众信访问题抄抄转转了事,从此便不再过问,信访部门形同虚设。信访问题在基层得不到解决。老百姓怨声载道,越级上访、重复上访现象层出不穷。“贵阳模式”开创了信访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那么,“贵阳模式”又是怎样形成和运作的呢?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高唐县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稳定这个大局,狠抓信访工作,对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及时进行妥善处理,实现了无积案、无重大上访、无重复上访、无越级上访。在1996年度全省评比中,被评为全省信访先进县。在抓信访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一、领导重视,强化管理。县人大常委会对信访工作注重在"管"字上下真功夫。一是加强了信访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了信访工作领导小组,  相似文献   

6.
一、变正面封堵为渠道畅通敞开机关大门,畅通信访渠道,认真负责地解决群众信访问题,是控制和解决群众集体上访、重复上访的有效途径。一要建立领导信访接待日。建立和实行领导信访接待日,由党政班子领导按规定时间、地点,轮流值班接待上访群众,并实行挂牌接待,使上访群众有“说理”的地方,可以更好地起到为百姓顺气、解难、排忧的作用。二要实行领导包案。重访、缠访、老案、积案和重大疑难纠纷案件,涉及面广、历史性强、问题复杂,单靠一个部门难以解决,必须实行领导包案责任制,限期解决,做到一案在肩,不见分晓不撒手。三要现…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信访条例》是以法治抚平上访群众难解之痛。那么,公安机关进行的“大接访”则是用更富人情味的方法来为解决复杂的信访、上访问题。"“大接访”不仅为维护民众的合法权益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也为信访工作提供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吴珊 《协商论坛》2008,(12):53-53
一些信访案件往往因为时间久远,给信访人造成了不小的损失,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又超过了时效,致使信访人不断上访,解决难度大。而在鄢陵县公安局,2007年以来,不仅实现了“无赴京上访、无赴省上访、无信访积案”的“三无”工作目标,而且也没有市公安局排查的信访案件。他们实现“零上访”的秘诀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王瑞娟  丁彩霞 《前沿》2013,(3):127-130
当前无序上访问题大量涌现。以政治生活系统分析理论为基础理论分析信访系统运行机制,结合内蒙古无序上访问题探寻问题根源,提出“领导统一一各机构协调一社会参与”的无序上访问题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0.
读了《民主与法制》杂志2011年第22期《上访大县缘何变成零上访县》一文,感受颇深。文中,山西省长子县委书记张圣说:“我的办公室的门,要为百姓开着!”这表明了一种对群众强烈的信任感。正是对群众的信任,他带头解决信访问题,组织干部大下访,实实在在解决信访问题,从而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实现零上访,干部信任群众。才能获得群众信任,这就是零上访的秘诀。  相似文献   

11.
老百姓遇到矛盾纠纷不愿打官司,直接去上访,甚至“告御状”。中国特色的上访问题,多年来始终牵扯着地方各级政府的神经。2010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正式启动。两万多名干部抛却机关作风,变接待“上访”为放下架子“下访”,主动出现在了农村牧区、田间地头,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以全新的方式全力化解社会矛盾,密切干群关系的同时,探索出了一套干部下基层化解社会矛盾的长效机制。维稳长效机制的建立,使昔日热闹的信访接待大厅变得门可罗雀,更多的社会矛盾在进入信访通道之前得以化解。社会稳定已经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些年,许多地方都蕾经进行过通过信访制度本身的改革来解决“上访”问题的尝试,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在现实的语境下,内蒙古自治区通过“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在化解上访“矛盾”方面的探索,或许更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前,信访形势呈现出“走访量大、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甚至非正常上访”的不利局面。为此武汉市信访系统就“信转访”问题展开调研,基本摸清了新时期办信工作的现状、产生“信转访”的主要原因,从而制定出应对“信转访”问题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3.
宪政视野中的信访治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3年,随着收容遣送制度的废止,中国迎来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拨乱反正”之后的第二次信访高潮,[2]与信访洪流同时出现的,是聚集在北京的信访群体的组织化和更为激烈的抗争,自焚、冲击政府机关以及集体游行使得上访群体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2004年8月,中央以及各地陆续建立了“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3]。联席会议制度运行半年以来,解决了相当一部分过去积累的问题,但从某些地区的调查来看,上访量并没有明显下降,联席会议制度也不能遏制新的上访出现。[4]一些专家学者针对信访问题提出了各种建议,[5]一些地方政府做了制度创新的探索,[6]中央政府也做过很多制度性改革,[7]但所有这些改革思路几乎都集中在如何对付已经出现的信访问题上,即问题集中在“这么多人上访该怎么办”。本文在分析已有制度探索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试图把问题集中在“为什么这么多人上访”这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上,提出的解决思路重点不在于如何处理已经出现的大量上访,而在于如何从根源上减少上访,即在宪政视野中看待上访现象,在宪政框架内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刘克建 《公安研究》2006,146(12):81-84
公安疑难信访问题呈现案件时间跨度长,缺乏有效证据,处理难度大,上访人心理活动复杂、上访经历丰富等特点。解决这些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采取超常规措施,集中开展专项治理活动,规范信访工作秩序,建立经常性的信访工作机制,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疑难信访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的难点问题,重视理顺党群干群关系.使广大群众做到依法信访、和谐信访、理性上访,是构建和谐社会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笔者试就如何畅通信访渠道,构建和谐信丰作点探讨。  相似文献   

16.
《政策》2009,(9):50-51
近两年来,松滋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上级关于信访稳定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令面实施信访维稳标本兼治系统工程,做了一系列工作,全市信访稳定工作呈现出“六无三降”的新局面,即尤聚众堵路堵门、无冲击党政机关、无抬尸闹事、无群体性赴省进京上访、无群体性冲突对抗、无重大灾难事故,非正常上访、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上访明显下降.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民政部信访办的记录中,1993年至1994年,先后有4起山东高密县数人上访的记载。然而,1995年以来这种记录消失了。据调查这与高密县民政局的扎实工作密切相关。针对民政对象上访的问题,民政局首先对全市优抚对象分类登记,有重点地下访,民政局变“群众上访”为“主动下访”、变接访为约访、变被动等待为回访,协调乡镇信访联络员,在全市范围内,面对面地贯彻落实各项政策。针对优抚对象反映的新问题,能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解决的,认真进行政策教育,通过重点下访,对排出的11户有进京上访意念的优抚对象进行了重点教育。二是建章立…  相似文献   

18.
信访为何变成了上访 周志兴:我原来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信访局在我们单位对面,同事中很多人的家属就是信访局的。看着好像很边缘的部门,没想到现在权力这么大一请马教授先谈谈信访设立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信访变成了上访?马怀德:信访制度上世纪50年代就有了,设计的初衷是党和政府听取老百姓意见、了解社情民意。信访确实也发挥了这个作用,总要有老百姓说话的地方,要有对政府提意见的场所或者渠道。但是,信访条例实施近20年来发生了一定的变异,由信访变成了上访,由一种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变成了解决矛盾纠纷的渠道,特别是解决涉诉涉法争议的一个渠道。为什么会产生这个变化?我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中国老百姓遇有冤情、遇有难事的时候还是相信上级,相信党和政府,尤其相信中央,有一种朴素的“青天意识”、清官意识,所以愿意把这些矛盾纠纷递交到最高层。由所谓的“青天大老爷”加以解决。尤其是涉及一些政策性问题时,可能当地法院或者有关部门很难解决,老百姓就更愿意通过上访解决问题。所以上访主要原因是公众有这种需求,有这种愿望,也有这种心理依赖。  相似文献   

19.
郭建平 《人大研究》2004,(12):52-52
安西县人大常委会郭建平撰文说 ,当前人大信访工作呈现出五个特点 :一是信访总量呈上升趋势 ,尤其是集体上访、群体上访比较突出。二是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突出 ,企业改制遗留问题、无序开荒移民、农林场站改革和职工安置、土地纠纷、工程欠款等方面 ,成为群众来信来访的焦点。三是上访人员过激言行增多 ,不少群众抱着“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心态上访 ,头脑不够冷静 ,情绪比较激动 ,言语比较偏激 ,出现上访群众不听劝阻、围堵机关大门、谩骂信访接待人员、破坏办公设施等过激现象 ,影响了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四是信访办理…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讲”教育要着眼于解决问题的指示精神,为全国县(市)“三讲”教育指明了方向。莱州市在“三讲”教育中,抓热点、攻难点,着力解决实际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勇于揭露矛盾,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我市群众的信访一直是比较敏感的社会问题,时有集体上访现象发生,影响了社会稳定。因此,“三讲”教育学习提高阶段一开始,我们就按照中央关于“三讲”教育要着力解决好影响改革发展稳定问题的要求,坚持开门搞“三讲”,把处理好信访案件、消除稳定隐患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内容来抓。结合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