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勇勇 《当代贵州》2022,(Z1):56-57
<正>借助北京冬奥会的契机,六盘水迎来了体旅融合的新风口。坐落于北纬26°的六盘水,拥有世界上纬度最低的三大天然滑雪场,经过不断努力,从"一煤独大"到"中国凉都"再到"南国冰雪城",六盘水逐渐摸索出一条快、稳、准的"冰雪+"旅游发展之路。2022年1月12日,六盘水水城区野玉海景区内,贵州省第十一届运动会冬季项目在玉舍雪山滑雪场开赛。  相似文献   

2.
陈高泽 《当代贵州》2013,(21):54-56
在第二届中国优秀公关案例大赛上拿到金奖,标志着六盘水市委、市政府成功打造了"中国凉都"这一清爽宜人的城市名片。从最初的"烫金"到如今高含金量的"纯金","凉都"品牌影响力越来越深入人心。从靠煤吃煤的"黑色经济"到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凉都"城市名片的"色变"背后,是六盘水围绕"两加一推"主基调,在加  相似文献   

3.
正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六盘水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改革创新渐入纵深,在"变"与"不变"间,走出了一条"三线"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六盘水,因"三线"建设而生,与改革开放同岁。从"江南煤都"转向"中国凉都"、从"挖煤卖煤"到一二三产并驾齐驱、从"贫"在农上到"三变"改革助农增收……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六盘水经济社会之"变"翻天覆地。  相似文献   

4.
正过去五年,六盘水高新区坚持"兴产业、建城市、聚人气"的总体目标,以"产城融合"为抓手,紧紧围绕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公共配套,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整合有效资源,持续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这是奋斗的五年,也是辉煌的五年。"十三五"期间,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六盘水高新区)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打造东部新城"和"产城融合、产城互动"的战略定位,奋楫争先,砥砺前行,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正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六盘水市屏气凝神,不务虚功,在"知行相长"中辟出新路——乘"数字中国"建设东风,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路子。作为贵州工业发轫地之一,六盘水因煤而兴,因工而富,从"三线建设"一路走来,鎏金岁月赋予一座城的是煤、电、钢等能源原材料工业筋强骨壮,却也使其一度深陷经济疲软泥淖。  相似文献   

6.
正一、当前贵安新区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建设的主要现状(一)坚持生态理念,打造绿色经济积极探索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实现新区"绿色崛起";坚持高科技打造生态屏障。新区城市建设以"生态宜居"为指导,坚持高科技打造生态屏障。(二)选择低碳环保产业,引领新区产业集群升级新区坚持以"跳出能矿抓工业",从选择低碳环保产业的思路出发寻找产业突破口,在抢抓机遇的同时以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为指导,逐  相似文献   

7.
<正>宾朋云集,凉都欢腾。今年8月,六盘水第二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在水城县成功举办。这是六盘水市委、市政府适应新常态、立足新基点,践行省委、省政府"四轮驱动"战略的生动探索,是贯彻落实第十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精神的重大举措,也是水城县旅游资源、民族文化的一次集中亮相,是六盘水热情好客、豁达大气、开放包容新形象的集中展示,充分彰显了市委、市政府全面建设大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坚定信心和决心。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六盘水旅游业发扬"弱鸟先飞"的精神,坚持"旅游+"融合创新发展模式,在机构改革、产品建设、业态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贵州屋脊·中国凉  相似文献   

8.
<正>以"高端化"为引领,贵安新区不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加快建设区域重要经济增长极。"基础设施高端、产业高端、配套高端、人才高端。"这是贵安新区党工委书记马长青对新区高端化发展的定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高端化的要求,贵安新区瞄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区  相似文献   

9.
正一、打造六盘水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六盘水已经具备了打造内陆开放发展新高地的客观条件。六盘水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作为内陆面向南亚、东南亚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内陆大通道交通枢纽,作为联系南亚和孟加拉湾的陆路物流大通道,已经成为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战略中的重要"战略支点",成为国家规划建设的"三纵五横"骨干大通道中的"枢纽城市",成为国家2015~2020年布局规划中的区域"流通节点城市"。因此,伴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六盘水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迎来了崭新的机遇和  相似文献   

10.
正六盘水师范学院本着"立足六盘水,服务贵州,放眼全国"的发展理念,努力建设学科优势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六盘水师范学院,一所被誉为"贵州最美大学之一"的本科院校。2015年底,学院成功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并被贵州省教育厅列入贵州省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试点院校之一。学院占地1310亩,与秀美的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交相辉映,形成"园中有校,校中有园"的布局,湖光山色总相宜。  相似文献   

11.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通过"三变"改革,六盘水激活了城乡存量资产、自然资源、人力资本,促进了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六盘水,三线建设中诞生的一座工业城市,境内煤炭资源丰富,曾被称为"江南煤都"。今天的六盘水,大力弘扬"三线"精神,不断深化"三变"改革,全面建设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先行市,"中国凉都"成为一张响亮的名片。  相似文献   

12.
正六盘水作为"三变"改革发源地,正在激活农村"沉睡"资源、激发农民内生动力、改写农民贫困历史的征程上大胆先行先试。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同日,一个因"三线建设"而生的城市在改革开放的春潮中撤地建市,六盘水就此翻开历史新篇章。40载栉风沐雨,爬坡上坎、步步铿锵。六盘水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底的19.97亿元起步,到2017年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交通银行金融服务中心的副总经理,张兵最初以为自己挂职六盘水市委常委、副市长主要是推动地方金融发展,却没有想到,自己正好遇上了六盘水"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三变'改革必须要和金融要素相结合。"一到六盘水,张兵就直接站到"三变"改革的第一线。"三变"改革,产权不可或缺。根据六盘水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张兵在率团前往省外考察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制定六  相似文献   

14.
周荣 《当代贵州》2013,(12):10-11
六盘水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让文化更好地滋养城市、引领发展,努力将文化产业培育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把六盘水打造成为中国西部文化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相似文献   

15.
正六盘水高新区正以打造国家级高新区、建设西部内陆开放高地为目标统领,强力支撑六盘水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全力打造"三线"名城新高地、中国凉都新引擎。奋斗点燃希望,奋斗成就未来。2018年10月18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将贵州钟山经济开发区变更认定为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六盘水高新区)。  相似文献   

16.
正重温党史,汲取信仰力量;知史爱党,传承红色基因。六盘水各地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不断给广大党员干部赋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红色动力"。"‘三线’建设是六盘水的‘根’,‘三线’企业是六盘水的‘本’,‘三线’精神是六盘水的‘魂’。"4月14日,六盘水市委会议室,"三线"建设参与者、原水钢总工程师黄震泽为即将赴村任职的82名选调生上了一堂特殊的"党课"。  相似文献   

17.
张玲玉  尹辉 《当代贵州》2010,(14):52-53
<正>7年来,在六盘水,每年一次的"消夏文化节"可谓隆重。这是一座城市从"煤都"到"凉都"转型自我超越的新符号,也是六盘水找寻城市未来的新坐标。在中国,在夏日,可以消夏避暑的城市有很多,其中,"凉都"六盘水可谓最年轻、最具活力的一个。  相似文献   

18.
徐海星 《当代贵州》2017,(28):50-51
正六盘水正以夏季国际马拉松为载体,构建大健康旅游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城市转型发展。从2013年,六盘水举办首届凉都·六盘水国际马拉松赛以来,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已经走过5年历程。5年来,参加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赛的人数不断攀升。首届马拉松赛吸引1.2万人参赛,2017年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开放报名仅两天已有3万人报名参赛。5年来,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赛的级别和档次不断提升。2013年被中国田径协会授予"铜牌赛事"称  相似文献   

19.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六盘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打造现代特色都市,全面建设以"实力、魅力、活力、文明、幸福"为显著特征的"五个六盘水",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策部署。  相似文献   

20.
尹辉 《当代贵州》2010,(18):49-50
近年来,六盘水市紧紧把握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攻坚的机遇,发挥能源基地优势做精做强能源工业。一改变过去煤炭粗放开采利用的“傻大黑粗”经营方式,一条以煤为依托,煤、电、焦、钢、气、水泥等产业构建的煤电煤化工产业链正在成型。近日,就如何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本刊记者专访了六盘水市委书记刘一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