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遵义师范学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和培养人才、营造关心关爱的温馨氛围留住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用好人才,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科技进步、教育发展和优秀人才,是驱动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高校来说,教师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文化传承创新等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近年来,遵义师范学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
正遵义师范学院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部门学院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近年来,遵义师范学院坚持以"立足地方,服务基层"为己任,注重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当前,遵义师范学院正处于加快转型发展、更名遵义大学、申报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  相似文献   

3.
正初夏的遵义师范学院,梧桐掩映下的校园幽深而静谧,化学化工学院三楼却是一派火热,59岁的曾启华教授正在实验室指导他的学生攻克一个新课题。"他就是这样,做什么事都认真、细致,亲力亲为。"遵义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李洪超说,曾教授在学校的名气很大,连续多年当选"最受学生欢迎教师"。曾启华1982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化学系,1985年到遵义师范学院任教至今,担任《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立体化学》《有机合成设计》《食品分析》等课程的教学工作。30多年的教学生涯让曾启华拥有诸多头  相似文献   

4.
8月28日,毕节学院举行"党刊进大学生宿舍"活动启动仪式.毕节学院党委订阅党刊300份向有学生党员的宿舍赠阅毒"党刊进大学生宿舍"活动自去年6月在遵义师范学院启动以来,省委党刊<当代贵州>杂志先后走进遵义师范学院、凯里学院、毕节学院等高校的学生宿舍,使近万名学生能够及时免费阅读到党刊,成为党刊的忠实读者  相似文献   

5.
正遵义师范学院狠抓党建工作,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不断加大科研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开放办学新途径……一所富有朝气、蓬勃向上的本科高校在黔北大地巍然屹立。在明确的办学定位、清晰的发展思路下,遵义师范学院全体师生团结一心,发扬红军长征"从头越"精神,以执着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校各项事业建设中。  相似文献   

6.
<正>在全面深化改革和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遵义师范学院提出改革发展新思路,致力于建设一所开放、协同、创新、卓越的区域性应用型综合大学。这是一所拥有百年师范传统的学府,这是一所具有红色革命传统的高校。1907年,在"兴学莫先于得师"理念的推动下,遵义初级师范学堂应运而生,开启了遵义现代师范教育的先河。经过百年发展,学校形成了"厚  相似文献   

7.
杨青青 《当代贵州》2011,(12):54-54
遵义师范学院前身为1907年建立的遵义初级师范学堂,拥有百年师范传统历史,坐落在凤凰山麓、湘江河畔。 近年来,遵义师院本着"兴学培养师资”的理念,以“立足西部、服务山乡”为己任,遵义师范学院为黔北乃至贵州培养了大量扎根西部、面向基层的中小学优秀教师,被称为黔北教师的摇篮。  相似文献   

8.
正遵义师范学院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主动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力争把办学层次从本科教育延伸至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而由地方本科高校向区域内一流多科性大学转变发展。2015年6月,遵义师范学院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各项事业发展欣欣向  相似文献   

9.
正遵义师范学院青年教授刘衍民回想起十年前的首次贵州之行,觉得就像一个梦幻一样,不是那么真实。十年前的冬天,刘衍民和妻子刚刚研究生毕业,放弃了离家很近的一所高校抛来的"橄榄枝",踏上了南下贵州的火车,"不为别的,就想来看看"。因为对贵州了解不多,只在电视上看过贵州的宣传片、在历史书上学过遵义会议,于是俩人到贵州后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遵义。走进遵义会议会址,深入了解这片红色土地后,刘衍民就想:"遵义  相似文献   

10.
正"爱生活,食烟火。"这是贵州卜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文化墙上写着的几个字。公司负责人余瑜说:"这是公司的企业文化,代表着发展自身业务的同时,也坚持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余瑜毕业于遵义师范学院,在大二时就萌发了创业的念头。他说:"摄影是我的爱好,后来,我就把爱好作为了职业,决定自己做一回‘掌  相似文献   

11.
熊礼富 《当代贵州》2009,(18):62-62
8月28日,毕节学院举行“党刊进大学生宿舍”活动启动仪式。毕节学院党委订阅党刊300份向有学生党员的宿舍赠阅。“党刊进大学生宿舍”活动自去年6月在遵义师范学院启动以来,省委党刊《当代贵州》杂志先后走进遵义师范学院、凯里学院、毕节学院等高校的学生宿舍,使近万名学生能够及时免费阅读到党刊,成为党刊的忠实读者。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贵州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高校,遵义医科大学汇聚了大量人才和科技、医疗资源。近年来,在全省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力量的感召下,田间地头,成为遵义医科大学的另一个课堂;助力脱贫致富,成为专家学者、教职员工共同的研究课题。"这回好了!天一黑灯就亮了,晚上出门方便多了。"看着新安装的路灯,正安县新州镇顶箐村村民张六焱乐呵起来,"我知道这是胡书记给我们争取来的!"张六焱口中的胡书记,是遵义医科大学设备处副  相似文献   

13.
正过去的一年,遵义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经济总量位居黔川渝结合部地级城市第一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过去的一年,遵义发展故事丰富多彩,发出建设黔川渝结合部中心城市的好声音:积极推进"一枢纽两中心三基地"建设,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增速高于全国、高于西部、高于全省,经济总量位居黔川渝结合部地级城市第一位;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夺取了脱贫攻坚关键之年的决定性胜利,生态  相似文献   

14.
正[人物简介]隋常玲,贵州省科技特派员,遵义师范学院生物与农业科技学院教授、植物营养博士。作为一名植物营养学专家,隋常玲为贵州特色农业定制了30余种专属肥料,让茶叶、果树、中药材、烟草、水稻等作物实现了减施化肥和农药的目标,让土地吃上了"科学饭"。  相似文献   

15.
黄霞 《当代贵州》2022,(10):64-65
"十四五"开局之年,遵义市加快推进以绿色食品工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化、以遵义都市圈建设为牵引的新型城镇化、以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突破口的旅游产业化,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达4169.9亿元,实现良好开局.  相似文献   

16.
正红与绿——遵义在人们心目中的明艳色彩。"红色"于遵义而言,代表着坚持不懈走向胜利的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是遵义实现"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目标的不竭精神动力,是提振干部精气神的力量源泉。"绿色"于遵义而言,代表着地域优势、气候优势、生态优势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遵义让人羡慕的生态基础。"十三五"开局,贵州省委、省政府给遵义的未来发展定下了"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奋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奋斗目  相似文献   

17.
正1995年,马忠礼从遵义师范学院毕业,义无反顾地回到老家湄潭县西河镇下坝村,担任村小——太平小学的语文老师。"当时条件太苦了,啥都没有,看着那些孩子们,心里很不是滋味,我要尽心尽力,让他们多学点东西。"马忠礼教学非常认真,但危旧的校舍又让他担心。这样的条件,年轻的教  相似文献   

18.
张波 《当代贵州》2022,(4):88-89
遵义师范学院党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耕红色沃土,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发挥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贵州省牵头高校和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省部级平台优势,用心部署,尽心组织,细心开展,精心推进,以"四心"推动党史学习教...  相似文献   

19.
正从乡村少年到乡村民办教师,再到大学生、博士、教授、院士,这位科学家的人生一路奋斗,一路精彩。"做科研就像沙里淘金,然后千锤百炼。"电话连线采访身在兰州大学的涂永强时,他如是说。作为贵州遵义人,他有着大山一样的情怀,年过花甲的他在近40年的科研历程中,凭着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执着追求,跻身化学界"牛人"行列。  相似文献   

20.
正建校40年来,六盘水师范学院秉承"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为黔山贵水、乌蒙大地培育了三万余名各界英才,为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1978年,乌蒙腹地,改革开放春风中,六盘水市与贵阳师范学院联合创办的"贵阳师范学院六盘水专科班"应运而生,开办之初,三地分散办学,九个教学点,五个学科门类,177名学生。此即为六盘水师范学院的前身。栉风沐雨四十载,偏隅西南的六盘水师范学院秉承"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为黔山贵水、乌蒙大地培育了三万余名各界英才,为六盘水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