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线建设孕育形成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三线精神是三线建设的直接产物,首先来源于三线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强力塑造、中国共产党红色革命精神对民族性的深度浸染,构成了三线精神形成的底层逻辑。特殊历史时期"保家卫国"的家国动员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强烈的时代感召,共同催生了三线精神。三线精神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组成部分,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正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  相似文献   

3.
<正>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相似文献   

4.
<正>跨越55年,三代人奋斗不息,把"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成了广袤林海,这是怎样的人间奇迹?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先进事迹,号召弘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我们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前进  相似文献   

5.
<正>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  相似文献   

6.
《党建》2017,(9)
<正>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习近平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  相似文献   

7.
<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在这一重要战略任务的实践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今后持之以恒地推进生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贵州作为三线建设的重要省份之一,在三线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形成了国防工业体系,极大促进了贵州工业化发展。"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历久弥新,成为贵州人民一直以来艰苦奋斗、奋力攀高、赶超跨越的真实写照。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对下一阶段的总目标,贵州正把"三线精神"融入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以具体实践不断丰富充实"三线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9.
三线建设是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为了巩固国防、建设国家,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展的以备战为中心的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在三线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为内涵的三线精神。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宣传和三线精神的传承发扬,对于今天的国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奔流不息的时间长河,一些重要历史时刻因其影响深远而被永远铭记——1964年,强敌环伺下的中国,吹响三线建设号角。贵州,风云际会,成为西南地区主战场之一。自此,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数十万三线建设大军奔赴黔山贵水,开启了筚路蓝缕的拓荒创业,用双手淘沥出一个家国赋予的使命和约定,奉献了青春,光辉了岁月。半世纪栉风沐雨,贵州不辱使命,合着大时代的节拍筑梦前行,承继"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在改革开放中奋勇搏击,在西部大开发中勇闯新路,用实干担当交出了无愧历史、不负人民的答卷。  相似文献   

11.
正《好人好马上三线——贵州三线记忆口述实录》是贵州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重点出版物。本书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修饰与加工,以忠实的记录、平实的语言勾勒出在那一段铁与火的时代里,具有钢铁意志的三线人努力奋斗的画面。三线建设者踏进人迹罕至的重重大山,一凿一斧地开出了道路;砍掉荆棘、打下地基,一砖一瓦地建起了厂房。"听党召唤上三线""党让我们去哪就去哪"……三线建设者们朴素的声音里,传递出的坚韧与执着,让  相似文献   

12.
《党建》2017,(10)
<正>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就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塞罕坝林场生态文明建设成就,高度评价"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并就弘扬塞罕坝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出响亮号召、提出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3.
<正>55年的艰苦奋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将"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僻苦寒之地变为了"美丽的高岭",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实现了生态复兴的伟大梦想。塞罕坝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生动阐释,也是我们中国人民有能力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典型写照。塞罕坝的成功实践,给我们提供了生态  相似文献   

14.
<正>老一辈献身三线建设,新一代发扬三线精神。中航人凭着自己的坚守与创新,在贵州的青山绿水间续写着美丽的故事。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国家建设"大三线"的号召下,数百万中国工业精英打起背包、跋山涉水、入谷进洞,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创业史。50年弹指一挥间,大多数建设者都已年过花甲、古稀乃至耄耋之年,但在他们心中,"三线"这个词依然光鲜如昨,可触可感。因为,他们当年满怀壮志豪情,在荒山与乱石中谱写"喝稻田水,住干打垒"的感人故事。因为,他们连续几代扎根贵州,完成"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  相似文献   

15.
刘毅 《奋斗》2023,(2):67-69
<正>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相似文献   

16.
正重温党史,汲取信仰力量;知史爱党,传承红色基因。六盘水各地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不断给广大党员干部赋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红色动力"。"‘三线’建设是六盘水的‘根’,‘三线’企业是六盘水的‘本’,‘三线’精神是六盘水的‘魂’。"4月14日,六盘水市委会议室,"三线"建设参与者、原水钢总工程师黄震泽为即将赴村任职的82名选调生上了一堂特殊的"党课"。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会见塞罕坝林场先进事迹报告团时说,塞罕坝人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更是一种信念、一种  相似文献   

18.
《新长征》1997,(1)
修筑一流公路造就一流人才来自长吉高速公路的报道之一□中共长吉办委员会编者按:重点工程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工程,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长吉高速公路就是由国务院批准立项的重点工程。长吉高速公路的建设者们积极发扬新时期艰苦创业精神,努力修筑全国一...  相似文献   

19.
《湘潮》2020,(1)
正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声势浩大的三线建设在中西部展开。成千上万的建设者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号召,奔赴三线艰苦创业,为建立当代中国的核工业、电子工业、航空工业、能源工业、机械工业、钢铁工业等的战略大后方做出  相似文献   

20.
<正>再次来到东区大渡口街已是多年后。凝视着曾见证三线建设的历史风云、几代攀枝花人购物消费的中心商业区,黄明安思绪万千。在近期的旧城改造中,大渡口街迎来了以"渡口记忆"为主题的改造升级,其中,黄明安等三线建设者熟悉的老邮局,以"修旧如旧"的方式保留。作为攀枝花第一个电报电话机构,三线建设者对家的思念从这里启航。从邮局出发,一封封家书把冰冷的钢城捂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