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根小小的绣针,绣出的不仅是精美图案,更是我们增收致富的美好生活。"在雷山县一家刺绣工厂里,非遗传承人杨阿妮一边与绣娘交流,一边传授刺绣技艺。杨阿妮出生在雷山县郎德镇乌肖村的一户苗绣世家,从小热爱苗绣的她跟着母亲学习苗绣技艺,最终学有所成,并在家乡成立苗绣公司,解决了当地200多名绣娘稳定就业,实现增收致富。  相似文献   

2.
<正>"刺绣不仅仅是苗乡人传承苗族文化的一种形式,也是我多年来和当地苗家绣娘们一起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我叫杨阿妮,是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人。"懂事就会拿针,拿针就能刺绣",这是人们对生在深山沟、长在苗乡村寨姑娘的印象,虽有点夸张,但刺绣的确是许多苗家妹子要掌握的一门手艺。我从12岁开始学习刺绣,至今已有29年。对我而言,刺绣不仅仅是苗乡人传承苗族文化的一种形式,也是我多年来和当地苗家绣娘们一起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相似文献   

3.
正破线绣是台江县施洞镇的主要传统技艺之一,是苗族刺绣12种技法中较为精巧、细致的一种绣法,常常被学者们称为"放大镜下的艺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苗族同胞只是依靠这门技艺装点衣服和换取生活用品,未曾走出大山。1988年春天,施洞镇偏寨村的绣娘杨仰九,不甘心这门世代相传的手艺藏在深山无人识,开始收集村寨周边绣娘的绣  相似文献   

4.
<正>在兴安盟科右中旗农牧民群众中,提起旗人大的"白主任",人们可能不知道是谁,但说起教刺绣的"白老师",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白主任","白老师",说的都是科右中旗人大常委会主任白晶莹。她既是旗主要领导干部,也是当地民族传统手工艺——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的传人和全旗刺绣产业的领路人。正是在她的带领下,当地2万多名绣娘用细细的绣花针刺破贫困,绣出了王府刺绣产业  相似文献   

5.
走进四师七十七团阿依娜刺绣坊,绣娘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正带着姐们赶制客户定做的坐垫、靠枕、新婚挂毯、花帽等. 今年50岁的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是八连一名哈萨克族妇女,1995年至2008年,她一直靠裁缝手艺维持生计.2008年3月,阿娜尔汗参加了团工会组织的刺绣培训,心灵手巧的她很快便脱颖而出.2013年团场成立了阿依娜少数民族刺绣协会,下设了一个"阿依娜"刺绣坊,她被选为协会副会长,专门负责刺绣协会产品的制作、宣传、销售.在团场党委的支持下,她多次到新疆艺术学院、石河子大学、苏州、江苏等地参加刺绣技能、产品设计、宣传、销售等方面的培训,刺绣水平不断提高,在当地小有名气.  相似文献   

6.
<正>通过培训,接受订单,在家刺绣,贵州"绣娘"不但用针线绣出了美好生活,而且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右手在架子上,左手在架子下,拿好针线,一针一针来,注意每一针之间的穿插……"在贵州各地,很多成熟的绣娘响应"锦绣计划"号召,主动教村寨里的妇女绣花。2015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将"实施‘锦绣计划’,培训绣娘1万人"列为"十件民生实事"之一。贵州省妇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扶贫办、省中小企业局、省民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贵州通过参与手工业而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妇女1.01万人,人均增收5000元。一个中等技能的绣娘年收入可达3万元,"美丽脱贫"正变为现实。4月1日,一条新华社刊发的《贵州绣娘将"指尖上的幸福""秀"到联合国》的消息在朋友圈里热传。消息称,凯里市季刀苗寨陈琴所在的刺绣合作社接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一笔苗绣采购订单,她和合作社的妇女正加班加点赶制作品。贵州大山深处的民族民间手工刺绣作品亮相国际舞台,这得益于贵州深入实施的"锦绣计划"。  相似文献   

8.
正曾经,她是一名服装厂的工人。后来,她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现在,她是一家公司的经理。她是王选仙,在黔西南州兴仁县屯脚镇上,靠着苗族刺绣成衣的手艺,完成了从"打工妹"到"经理"的华丽转变。王选仙属苗族支系中的歪梳苗,七八岁时,据族中习俗(女孩需自己准备嫁衣),学习刺绣成衣。随年岁渐长,她的刺绣功底日渐深厚。1994年时,凭借这从小谙熟于心的技能,王选仙成为了浙江一家制衣厂的员工。  相似文献   

9.
<正>一个是"绿茶皇后",百年前在异国他乡赢得国际殊荣,经开水浸泡翩跹杯中舞芭蕾;一个是刺绣"活化石",九年前入选首批国家非遗名录,经绣娘巧手马尾成线绣凤凰。水族马尾绣和都匀毛尖茶,同为黔南瑰宝,同为国家"非遗",今年成功牵手,相约2015年9月下旬举行的都匀毛尖百年世博庆典。今年6月以来,担纲"马尾绣·都匀毛尖相约百年"大型文化寻访活动的黔南日报社,抽调多名骨干  相似文献   

10.
正从偏僻山村的普通绣娘到返乡创业带动一方的"领头雁",并成为全国人大代表,韦祖英每走一步,都像手中的一针一线般扎实。1980年7月,韦祖英出生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马安村。她从小便跟着母亲学习苗绣。15岁时,韦祖英就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绣娘。20岁时,韦祖英和姐妹们一起去了广东。"那时候出去打工,一方面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另一方面是觉得好玩。"2005年后,韦祖英与丈夫陈国祥一起到广  相似文献   

11.
正韦祖英全国人大代表、从江县祖英刺绣有限公司负责人、从江县马安村祖英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带领群众"绣"出美好生活"在农村,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年人和孩子。我一直想着有一天让农村的妇女们在家门口能够工作,也能照顾家庭。"韦祖英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下定决心做好民族刺绣,并利用刺绣带动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今年初,韦祖英在从江县美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里开办了6000平方米的刺绣扶贫车间。随后,她引进了35台机械刺绣设备和100台缝纫机。  相似文献   

12.
正杨丽创作的"叶脉苗绣",不仅让世界看到了苗族刺绣技艺的精妙绝伦,也为贵州民族手工艺再添一张新名片。"我建议省委、省政府能从省级层面,出台一个‘黔绣’技艺标准,推动黔绣技艺传承发展,并带动更多妇女就业增收。"在2018年全省两会上,来自铜  相似文献   

13.
正"80后"侗族姑娘陆永江出生于黎平县永从乡上寨村,母亲是一名刺绣高手。耳濡目染,她从小便学会了侗族刺绣,母亲也希望她成为自己的接班人,不幸的是她却因一场火灾导致右手残疾。为把侗族刺绣文化传承下去,性格刚强的她选择学习工艺设计专业,大学毕业后,陆永江就自己设计图  相似文献   

14.
绣娘的初心     
正以针作画,以线寄情,黎平县永从镇的"80后"侗族姑娘陆婷潜心钻研刺绣技艺,用一双巧手,绣出了一朵朵美丽的幸福之花,成为科技致富的"领头雁"。2018年5月,她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了第22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为了把侗族刺绣文化传承下去,大学毕业后,工艺设计专业毕业的陆婷,放弃了其他工作机会,回到家乡潜心钻研刺绣。年幼时因伤致残的右手并没有成为阻碍。"右手不行用左手,我相信  相似文献   

15.
王远柏 《当代贵州》2022,(33):52-53
<正>姜文英致力于帮助空有绝技而无致富门路的农村绣娘们,将她们的指间绝技转化成“指尖经济”。带头成立剑河县苗族剪纸艺术苑,与40余名绣娘联手创业,带动当地群众2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刺绣产品远销美国、英国、意大利及国内的北京、上海等地。51岁的姜文英,已经从事剪纸40余载,乐此不疲。“一生只做一件事。”在他人看来,从事剪纸枯燥乏味,姜文英却通过剪纸剪出了别样的人生。  相似文献   

16.
5月5日,在五十三团八连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里,两名维吾尔族妇女正熟练地穿针引线,绣出的孔雀图绚丽多彩。今年30岁的阿孜姑指着即将完工的孔雀图说:"这个我们已经绣了6个多月,即将完工,成品后可以卖到近万元。"如今,阿孜姑制作的刺绣饰  相似文献   

17.
正"布依手工刺绣十分精美,一定有光明前景。"见到韦波时,他正和妻子王伟鲜坐在纺车前谈论如何把布依刺绣发展壮大。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农民到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一路走来,韦波吃尽了苦头。回首自己的创业经历,他感慨颇多。2004年,为了生计,韦波曾尝试去浙江打工,但是并不顺利。回到家乡后,韦波结识了妻子——布依族绣娘王伟鲜,就一起做起了布依刺绣加工生意。2013年,韦波用积蓄在家乡普安县江西坡镇租了一间门面,开起了布依族服饰加工厂,  相似文献   

18.
2月12日,记者到海原县采访,距县政府不远的一家"千珍绣"刺绣小店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随行的县委组织部领导告诉我们:"‘千珍绣’是海原县关桥乡方堡村农家女乔亚茹夫妻创办的。"据介绍,从2005年开始,他们  相似文献   

19.
刘浩淼 《实践》2014,(11):41
<正>她从如花似玉的少女时代开始,就痴心民族文化传承,而今虽已年逾古稀,却依然钟爱不减。"可以不吃饭,可以不睡觉,在生命的印记中,蒙古刺绣、贴绣和绘画始终如影随形,无法割舍,难以放弃"。在扎旗鲁北街道威林社区举办的"包七月蒙古刺绣个人作品展"现场,挤过摩肩接踵的参观人群,记者见到了这位身材虽然清瘦,但精神矍铄的民间民族文化传承守望者——包七月老额吉。1940年7月出生在扎鲁特旗原毛都苏木的包七月,自幼就独具绘画和刺绣的天资。那时候,由于物质匮乏,用  相似文献   

20.
刘骏娇 《当代贵州》2022,(25):44-45
<正>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苗族姑娘,杨文丽带领村里20余名绣娘靠着双手实现稳定就业。如今杨文丽与绣娘们的作品销到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她希望有一天,自己和绣娘们设计的作品能走向国外市场,走向巴黎时装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