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大山深处的文斗村长期以来"栽树、护树、卖树、栽树"循环发展、保护生态的优良习俗,已根植在文斗人的血脉深处。2017年,在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的全国第一批绿色村庄中,锦屏县文斗村位列其中。大山深处的文斗村长期以来"栽树、护树、卖树、栽树"循环发展、保护生态的优良习俗,已根植在文斗人的血脉深处。  相似文献   

2.
王建明 《党建》2014,(12):50-50
正在贵州省境内延绵数百里的山水画廊三板溪库区乘船而上,进入锦屏县河口乡文斗村,青山绿水扑面而来。大山把文斗村别在半腰上,茂密高大的古树把村寨层层围住,一栋栋苗家吊脚楼镶嵌在青黛之中,村脚"点"上一片碧绿的湖水。全  相似文献   

3.
陈英华 《当代贵州》2008,(18):52-52
英国牛津大学著名历史学家柯大卫到文斗苗寨考察后,高兴地说:“文斗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西江倡议     
《当代贵州》2010,(9):15-15
<正>早春二月,春暖花开。上海世博会倒计时40天,我们聚集到雷公山下、白水河边的西江千户苗寨,举办"和谐城乡互动发展——醉人间茅台·美天下西江"世博论坛,共同探讨和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寻求和发现怎样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我们来自  相似文献   

5.
正紧扣"生态文化繁荣、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兴旺、人与自然和谐、示范作用突出"的全国生态文化村要求,自2009年以来,贵州先后在乡村实施了一系列绿色生态建设项目,培育良好乡风民风。3月18日,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印发《关于宣传推广北京市平谷区独乐河镇北寨村等128个生态文化村先进建设经验的通报》,镇宁自治县高荡村、锦屏县雷屯村等7个村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  相似文献   

6.
杨玺 《理论与当代》2008,(12):48-49
黔东南苗族村寨依山而建,临溪而居,山中有林,林中有寨,构成了与天地对话、与自然和谐的景观。守护好家园,保护好苗寨的自然生态,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苗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7.
正在锦屏县九寨侗族社区的百里侗乡流传着这样的俗话:"北侗兴鞍瓦,九寨吃牯脏"。"鞍瓦"是侗话,有狭广两义之分。狭义是聚集牯牛,群雄争斗;广义为村寨之间互相邀约把强壮水牯雄牛集中到约定俗成的地方去进行会赛比斗。在侗话里,"瓦"是"笨"或"傻"之意。牛,一般被人看成憨厚、愚笨,任人摆布的动物,通常被人呼叫为"蠢货",侗话叫"货瓦"。而"鞍瓦"是人为地纵放其傻牛合群配斗、讨伐而得名的。还有一种说  相似文献   

8.
王晓红 《求实》2013,(2):26-30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自然存在前提论、实践活动论、异化自然论、人化自然论。对手稿中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考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历久而恒新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经历了"和谐—失衡—再和谐"的曲折发展历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现实困境,建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平等观与价值观、生态伦理意识、生态文明、文明休闲和制度环境等是实现人与自然终极和谐的有效路向。  相似文献   

10.
正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贵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自古以来,居住在贵州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依靠自然生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栖居地,贵州乡土社会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  相似文献   

11.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需坚持两个尺度:一是尊重自然生态规律,这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物的尺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二是满足人的内在需求,这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人的尺度".两个尺度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客观必然性和主体选择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2.
《新长征》2007,(5)
研究社会主义的社会和谐属性内涵,可以从社会主义"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所决定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个方面的关系来进行分析。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主要内容。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和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本质是绿色现代化。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关键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立健全现代化的绿色经济体系;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儒释道:天人和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释道的"天人和谐观"是在中国特有的生产实践水平基础上,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上,"天人合一"是儒释道共有的中心理念,从中具体反映出其"整体观"、"平等观"、"内在价值观"等.儒释道从不同角度诠释的"天人和谐观"共同构成了今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九大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十九大报告中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还进一步指出,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就要求理论界进一步加强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方面的理论研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资源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不断挑战生态环境的承载极限,要解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重要肯定。"共生昭示了人类最文明、最具现代意味的合作关系与生存方式"[1]。和谐共生是一种要求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世界观,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方法论,同时也是人类社会遵循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  相似文献   

17.
杨舰 《当代贵州》2010,(9):M0002-M0002
<正>2010年3月22日,由上海世博会执行委员会、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世博论坛·和谐城乡互动发展",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举行。  相似文献   

18.
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老子“道法自然”及其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大明 《学习论坛》2005,21(4):62-64
老子"道法自然"是将自然、社会、人类融合为一并交互作用、和谐运行的智慧,具有"混成"、"寂寥"、"独立"、"不改"、"柔弱"的内涵,其价值取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强调人性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百姓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其鲜活而又持久的时代价值,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和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20.
陈劲松 《求实》2005,(Z1):165-166
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随后,各地均积极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然而,柳州市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同时,生态却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