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贝尔纳诺斯在《恶魔苍穹下》这部小说中以撒旦为隐线,既揭示了它的无处不在,又揭示了它的"虚无"本质。撒旦不仅自己就是"虚无",它的杀手锏也是使万物包括人类虚无化。但它针对不同群体,介入的方式也不相同:撒旦看着恶人用撒旦的方式作恶,只以圣徒为猎取对象。恶人选择撒谎——制造虚空感的一种手段——自甘堕落;撒旦通过介入到圣徒的苦修、祷告与静思中播撒绝望的种子把圣徒推向虚无。  相似文献   

2.
此文作者分析了吉奥诺前期小说中有关道路和风景的隐喻,试图说明小说家如何通过使用一个表面上看真实存在的地理环境,而实际上却描述了一个混沌未凿、一切有待创造的梦幻世界。小说凭借比喻的力量进入了一个由人物语言产生的神奇世界。这个世界似乎是一个探索的世界。但通过对隐喻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它只是对一种不可知的逃避。因此,比喻也许能让人发现隐藏在文本中的神秘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娟 《当代韩国》2008,(4):69-72
母亲在传统庙堂文化中是一个神圣的文化符号,但在朝鲜古代的家庭小说中,出现了大批与传统理想母亲人格形象相背离的“恶母”形象。透视这些文本中的“恶母”形象,可以解读不容忽视的社会伦理道德的阴影、女性心理结构缺陷和社会秩序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4.
张襦心 《新民周刊》2012,(25):76-77
"作为作者的版权,作为运营者的主权,以及作为读者的自我选择权,这是整个出版界所面临的三大问题,统一起来,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主权问题。""世界是一个体系,是有秩序的。""世界以信息的形式表达自我,信息的秩序是通过信息的逻辑秩序和内在等级来体现的。""人类与世界的关系,是通过人类与信息的关系来构建的;没有这一关系,就没有了...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简述了“法语世界”这一概念的起源与发展过程,认为“法语世界”首先是一个文化概念而非曾一度有过的政治概念。所谓“法语文化”也将像戴高乐内阁文化部长、法国著名作家和学者安德烈·马尔罗认为的那样,逐步地被“人类博爱”文化所涵盖。  相似文献   

6.
莫斯科的世界观,首先体现在,它认为这个世界是互不相容且常常充满敌意的,在这里,强者更强而落后就要挨打。其次,是对于硬实力的永恒信念。第三,国际体系由主要大国主宰。俄罗斯所期待的世界是一个多极的世界,俄罗斯在其中作为一个权力中心。俄罗斯认为多极世界很有前景,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西方的衰落和非西方世界的兴起。但现实世界充满了各种不同的挑战,与俄罗斯想象的世界并不一致。当下的国际环境充满了混乱,是一个失序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中,较之于美国和欧洲大国,俄罗斯更加脆弱。但俄罗斯仍然在想象中的多极(多中心)世界格局中,勾画其当代政治的图景。  相似文献   

7.
<正>我当然知道,哪怕恶,有所程序的恶也比乱来一气的恶要稍好一些。我只是要说,有程序的恶,毕竟也是恶,而我们需要的是良。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选,景德镇市委书记许爱民得中。"陶瓷大师"选出"陶瓷大官",舆论沸腾。争议集中于评选程序。许爱民未经景德镇瓷器协会申报,也未列入参评者名单,后被江西省补报参评,有违评选规则。  相似文献   

8.
新书架     
正大国战略:国际战略探究与思考王缉思著中信出版社2016年4月第1版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发表的关于国际战略和世界政治的学术思考的结集。全书分为"中国的国际战略""中美之间""远观美国""世界政治评说""治学与读书""学人情怀"六个部分,其中囊括了作者对中国外交及国际战略的总结与前瞻,对中美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解读和判断,对美国内外政策与美国兴衰的评估,对近30年来世界政治走势的剖析。除了这些深入分析国内外大势的战略思考,本书还收集了作者为一些学术著作或学术期刊撰写的序文,以及作者接受国内媒体采访的访谈录,这些篇什反  相似文献   

9.
在这篇文章中,萨特简明扼要地说明了他的写作观点。作为一个主张对当代问题表态或采取行动的作家,他认为写作好比“开枪”,任何人写任何事都是有某种意图和针对性的,写作是为了暴露和改变世界的某一个方面,作者的选择恰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观点。什么是写作,为什么要写,写什么,怎样写,写给谁看,写出来会产生什么社会效果,……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一书.中,详尽地阐述了他对文学的目的、作用、方式、社会效果等问题的见解,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日趋深化的形势下,中共十六火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为此,中国势必要解决和逐步实现从世界最大的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以切实保证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全面实现小康。在这一过程中,业已存在了45年的户籍管理制度是横亘在前进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因此,本文作者首先分析了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介绍了美法日等发达国家人口管理的经验,对比了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现状,最后从国际法义务的高度去进一步阐述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把户籍制度改革问题放在国际背景和国际法的角度来思考,是作者提出的一种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在苏联失败的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10月21—24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了“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文是乌克兰议会议员克留奇科夫提交的会议论文,作者从12个方面对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现把该文编译如下。 1、苏联和中东欧国家社会主义的失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解体是20世纪一个巨大的悲剧,它对于前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俄中关系的前景仍然是20世纪世界面临的最不明朗的问题之一。迄今为止,这种关系一直是相当友好的。对于两国间经济上的差距,莫斯科看来并不担忧,而这种差距显然是有利于中国的。然而,在克里姆林宫外面,许多政治家和专家对中国表示了直言不讳的担心。他们继续提醒人们:仅仅几十年前,两国还处于核冲突的边缘。究竟是旧的地缘政治冲突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还是21世纪将亲眼目睹有着3000英里长共同边界的两个前共产党巨人的合作?本文作者对此陷入了沉思。由于倾向于相信地缘政治仍然是应当计算在内的一种力量,作者指出:他认为,俄罗斯的远东和中亚是两国最可能发生冲突的地方。作者还论及了俄罗斯和中国的地方分离主义有可能根本改变亚洲和整个世界的地缘政治形势。  相似文献   

13.
新书架     
正世界政治中的文明:多元多维的视角[美]彼得·J.卡赞斯坦主编秦亚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6月第1版本书从文化的维度研究国际政治,强调文明的多元性与多维主义,并以此为概念框架和分析方法,研究了六大文明。作者对亨廷顿提出的文明性质单一且不同文明间必然发生冲突的论点提出质疑,认为跨文明接触、文明间交往和文明间冲突都反映了多元多维文明的存在。本书通过梳理美国、欧洲、中国、日本、印度和伊斯兰等文明的发展脉络,为多元多维文明观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证明了多种文明共存于同一个世界。本书的分析与论证,体现了对文明的研究在认识论上的进步。本书是世界政治文明研究三卷本丛书之一。  相似文献   

14.
李承律所著《共生时代——东北亚区域发展新路线图》一书的中文版已于2005年6月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虽然该书不是一本规范的学术著作,但由于其内容是作者作为一位韩国企业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对东北亚现状和未来发展长期思考和感悟的结晶,从而能够给相关学术研究以有益的启迪和素材。设想大胆而富有创意、论述充满睿智性思考是该书的突出特色。围绕如何将东北亚建设成一个共生的世界或东北亚共同体,此书提出了具体操作模式,即构筑立体协调的合作空间,使东北亚各国在金融、信息产业、文化等领域的合作能够实现交融。作者预言,即将开…  相似文献   

15.
新春寄语     
人们常说全球化把世界变“小”了。但是 ,我们看到 ,世界并没有因为变“小”而变得单一化或简单化。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样化的世界 ,是一个变化万千的世界。如果要对当今世界的特征做一个最简单的概括 ,那莫过于一个“变”字。经济在变 ,政治在变 ,社会在变 ,文化在变 ,人也在变。变的含义是多重的 ,既有变好 ,也有变坏 ;既有主动之变 ,也有被动之变。变是运动 ,变是过程 ,变是挑战 ,变是机遇 ,变还蕴育着进步。生活在一个多变、快变的世界和地区 ,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挑战 ,也必须以进取的姿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的核心是抓住机遇 ,…  相似文献   

16.
世界已经进入了21世纪,中国、美国和俄罗斯正在重新定义他们的国际角色,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历史变迁中的角色,他们正力图打造一个有利于自身的系统和角色.他们都是世界上的大国,都在国际体系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7.
周莽 《法国研究》2003,(1):32-46
本文的依据是几部中世纪剧本的校勘本。最早的是“亚当剧”(Jeud’Adam)的 12 - 13世纪版本 ,另外几部是 14 - 16世纪的“受难剧”(Passion)。有人推测这部“亚当剧”可能是从整部的讲述耶稣受难的剧本中抽出来单演的。其他的几部“受难剧”都从伊甸园生活开始 ,亚当夏娃最初无知无觉所以无忧无虑 ,后受撒旦蛊惑而食“知善恶树”果实获罪 ,被驱逐出乐园 ,失去永生而有生老病死。此后是从亚当到亚伯拉罕 ,预知将有救世主出现。剧本的核心部分是基督降临 ,耶稣受难以偿人类之罪。此类“神秘剧”的最重要阶段是 15世纪 ,是中世纪晚期的动荡年代 ,“末世论”流行 ,战乱瘟疫频繁 ,众人皆谓最后审判将至。这一系列受难和拯救题材对研究中世纪文学对痛苦的表达是极好的素材 ,而且本身就是一种对人类之苦难的解释 ,是双重意义的interpr啨tation(表演和诠释 )。亚当夏娃种下苦难之因 ,上帝罚亚当终生劳苦 ,而夏娃作为主犯将在生产时备受苦痛。我们在剧本中注意到夏娃之痛与圣母玛利亚无玷受孕、无痛分娩的对应关系。而耶稣受难的过程对应亚当夏娃食禁果的五官感受 :荆棘王冠是为了惩罚亚当不服从告诫 ,众人辱骂耶稣是因为亚当听从妻子和撒旦的意见 ,因亚当看到禁果之美所以耶稣将看到人们向他吐口水 ,因亚  相似文献   

18.
杨铖 《法国研究》2007,(2):91-95
关于对法国电影的印象,大多数中国观众心目中似乎早就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观念:它是欧洲新时代文艺复兴的旗语,是艺术革新与时尚先锋的代言,是浪漫与费解的综合体,傲慢矜持又欲拒还迎.的确,从电影的诞生到二战前后的诗意现实、"优质电影",从作者膜拜的新浪潮到后新浪潮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国电影在大半个二十世纪里一直掌控着世界影坛风格与流派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新民周刊》2023,(16):6-7
新民周刊首届青少年社论大赛,为年轻人提供一个挥斥方遒、浪遏飞舟的舞台!——半年前,新民周刊首届青少年社论大赛启动,向青少年发出了郑重的邀请,欢迎四方学子英才写下自己的第一篇“社论”。新民周刊特邀著名学者组成专家评审团,评选出优秀的文章和优秀的作者。一千多篇青少年社论文章背后,是一千多颗滚烫的、青春的心。青少年是未来、是希望,他们怎么认识世界,决定了世界的走向。让我们一起通过社论大赛,去了解青少年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20.
《远游》     
徐枫 《新民周刊》2020,(1):95-95
作者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新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本书由116个速写、随想、当代故事、历史传说组成,一部兼具组诗与史诗特质的奇妙作品,展现一个无比开阔的、多层次的世界,轻与重在此交织,可以从任何一段开始阅读。在《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之后,作者以更具哲思的视角进入现实与历史,不断行动的同时不断观察,如记录一位也许正在记录"我"的邻座游客:我们互为互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