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帝内经》与《灵枢》、《素问》关系,晋·皇甫谧认为是由《黄帝内经》一部书变成《针经》、《素问》二部书。元·吕复和清·姚际恒则认为《灵枢》、《素问》是汇聚而成。本文考析认为:《汉书》之后的东汉时期医经七家曾经历了一次改纂过程,可能由医经七家被分别集纂成《灵枢》、《素问》、《难经》,一直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2.
《左传》中,“刑”字主要在广义的“刑罚”意义上使用,“法”字主要在“法度”的意义上使用,二者无直接联系,“法”即“刑”之说不能成立。“法”与“刑”相通的基础是都与“法度”、“礼则”之意相关。《左传》中“法”字和“刑”字的使用情况反映出:“法”不是“刑”,至少在战国初期以前,“法”是内含“正”义的,这种“正”指的是合于先王之道。  相似文献   

3.
摘要:《管子》在对唯物之天的认知基础上,提出“人与天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合谐习”之道、“和乃生,不和不生”的人与自身和谐之方。这些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周易>、<老子>都是儒道文化的元典,二书有关"道"、"器"关系的论析更是儒道文化中心的中心、关键的关键.<易>、<老>二书都是将宇宙三分的无形之道、有形之物、人为之器.它们一个对"器"是肯定的,一个对"器"是否定的;一个主张与自然并列,另外创造一个与自然同等辉煌的世界;一个主张向自然归依,实现与自然的兀然同化.  相似文献   

5.
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是联结《实践论》《矛盾论》两篇哲学名著的内在线索。两篇文章回答了以实践活动为中介,思维把握存在以及实现两者真正统一的可能性,并将这种思考放置于中国语境,这为解决近代中国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的"拱顶石"。  相似文献   

6.
关于《诗经》中《风》诗的性质 ,学术界的流行观点是将其视为流行于当时各国的民歌。反对“民歌说”的学者代表主要有日本学者冈村繁先生和国内的袁宝泉、陈智贤。两家的观点既大体一致 ,又各辟蹊径思考。  相似文献   

7.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谭震林看到后极为赞赏。恰在这时,《红旗》杂志为纪念毛泽东诞辰85周年组稿。约请老同志写文章.他们自然想到了谭震林。当年谭担任过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主席,又接替毛泽东任湘赣边界第二任特委书记。几十年来.他跟着毛主席浴血奋战,历尽艰险,请他写纪念文章,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相似文献   

8.
"《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原理》问题"是由部分西方"马克思学"学者所提出的一组历史问题和理论问题,其基本观点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原理》是相对立的"。"《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原理》问题"关系到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问题"的整体性和全面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前对《诗经》英译本与国学注本在继承与创新过程中的联系问题的探讨,尚是一片有待填补的空白。本文拟以理雅各《诗经》英译本与我国宋朝理学大师朱熹的《诗集传》的关系为例,对《诗经》英译本与国学注本的关系作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的编辑出版是为党的十六大作理论准备的一项重大举措,它与十六大报告属“同一首歌”:同立论于一个基础——十三年的基本经验;同贯穿着一个灵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体现了一个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同起到了指导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郭璞的总体文学成就、诗歌、赋等作了颇多评论,值得关注。本文结合郭璞《游仙诗》对前两方面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妈祖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文献浩如烟海。妈祖文化的资料搜集、整理和编纂工作与妈祖文化研究的发展相比较而言是滞后的。为了解决这种矛盾状况,《妈祖文化千年史编》课题组整理、编辑了《妈祖文化千年史编》系列丛书。文章就这系列丛书的目的、意义和内容作了较为翔实的叙述,指出了《妈祖文化千年史编》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千年沉淀,“地”文化同样畅然不滞。“地”的翻译也受到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从词组、诗歌、习语三个方面可见一斑。因此,翻译应该本着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才能更好地促进世界各国之间“地”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中村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中村已成为影响我国大多数城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前城中村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城中村的概念、内涵;城中村的划分方法及类型;城中村的形成原因;城中村的功能;城中村的治理改造问题等方面。对于城中村问题研究的深度、广度、方法均不足。因此,应深化专题研究、拓宽研究内容,改进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对刑法中"包庇"的整体性研究,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包庇"的主体、"包庇"的对象和"包庇"的行为。"包庇"的主体,从解释论的角度看,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可以包括被包庇者本人,从立法论的角度看,应当包括"单位"。"包庇"的对象,各个犯罪的要求有所不同,既可能是一般意义上"犯罪的人",也可能是特定的违法犯罪分子。"包庇"的行为,在具体罪名中的表现形式存在差异,但都是以作为的方式帮助违法犯罪人逃避刑事处罚,既不同于"纵容",也有别于"知情不报"。  相似文献   

16.
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展示的"全争"思维及观念在句吴从以"让"治国到以"争"强国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孙子兵法》不仅对吴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前,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和平崛起"的战略思维是与以"争"强国思维有某种历史联系的。  相似文献   

17.
以把握、运用社会规律为红线,贯穿“三个纲领”、“三个代表”、“三个规律”的分别论述。在“三个纲领”中,着重指出“纲领”乃规律客观要求之转化为实践目标和实现目标之方法、途径的统一,并揭示其理论基础为我国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统一;在“三个代表”中,指明中国共产党作为特定社会主体,历来重视对社会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利用,“三个代表”正是以当代我国社会发展规律与主体自觉能动性之统一为理论基础。在主体能动性方面,着重就哲学认识论视角,阐发了“事实认识”与“价值认识”之区别和联系,由此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为最大多数人民谋利益之价值观的统一;在“三个规律”中,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为中心,概括地论述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个性中包含共性”,从而简要阐明了普遍、特殊、个别三个规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指出党的基本路线集中表现了我国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统一的客观要求,亦即集中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百花齐放》和《红旗歌谣》的创作与编辑是郭沫若在大跃进年代最具代表性的诗歌活动。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处于整体上被改造、文学创作失去自由的环境中。郭沫若虽然有着灵魂的挣扎与困惑,但从他参与的诗歌创作和编辑工作中看,其精神的主导面,不是疏离这种严酷的环境,而是顺应和强化着这种严酷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农业税减免为村委会职能向服务于自我的回归提供了条件,然而,村委会职能转换仍然面临着不少制约因素。为促进村委会职能转换,应推进县、乡管理体制改革,培育和发展农民自组织,加大对村民和干部的培训,规范民主选举,加强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马克思“跨越”理论和俄国民粹派社会主义理论联系和区别的对比分析,认为马克思“跨越”理论形成受到过民粹派社会主义思潮的直接影响,两者存在一些相似,但不是直接借用,两者也存在本质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