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何田田 《法商研究》2021,38(5):61-73
话语是反映价值观和思想的可察之途.大国外交离不开国际法,国际法的首要价值是秩序.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考察与研究中国外交话语表达所蕴含的国际法秩序价值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外交长期坚持的基本话语,是国际法治中国话语体系的组成部分.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对外交往实践中所秉持的立场和价值观的演变过程,是中国在不同时代背景中开创性地运用国际法解决问题并在国际社会中影响力逐渐扩大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的提出表明中西之争到了高级的、成熟的阶段,即构建关于法治理解的多元性世界观,而不只是西方法治理论一家独大。建构中国法治话语体系一方面要批判西方自由主义法治话语体系对中国的支配性地位,另一方面还在于立基于中国法治实践反思性地创建本土的法治话语体系,这是时代向中国法律人提出的思想性任务。不仅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在世界层面上争夺法治话语权,为法治的世界概念注入中国元素。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语     
打造中国法学和法治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要求法学界必须紧密关注民生。在法治的逻辑下,民生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通过法治改善民生、促进文明,已成为法治建设的必然逻辑和目标导向。本  相似文献   

4.
邹鹏  章洁 《政法学刊》2023,(1):5-13
习近平法治思想集中表达为“十一个坚持”。从话语角度认识“十一个坚持”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作为话语体系的“十一个坚持”可以由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把握。三个维度具有同向同行的承接关系和目标导向的向心关系。“十一个坚持”的话语优势表现在:发挥指引优势统一思想,立足系统优势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彰显中国优势推动世界法治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性法学话语的分裂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曙生 《法商研究》2007,24(6):146-150
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是在世界法制现代化的背景下开始的。在世界现代性哲学话语充满困境的氛围中,中国的法学话语也处于分裂的境地。当代中国法学话语的分裂,一方面对中国现代性的法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长此以往,也将阻遏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张斌英 《法制与社会》2012,(10):133-134
近来,国内外热议中国模式,由于研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研究的出发点、目的和角度不同,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对中国模式的话语解读差异很大。本文尝试从西方发达国家学者、发展中国家学者和中国学者三种维度对中国模式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张星 《行政与法》2011,(3):18-22
政治话语的变迁透视着政治丈明的转型.在寻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的理论和实践中,"人民"、"群众"概念覆盖了"公民"概念,成为政治话语中的核心概念;而改革开放以来,"公民"概念逐步"回归"并成为时下流行的专业术语.在走向权利的时代,"公民"的回归势在必行也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8.
在现时代,构建中国话语的本质是在中西方关系中恢复并强化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新中国建立,中国与世界、与西方的关系进入重新整理和重新构建的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苏化形式下的特殊西化(1949—1963),中国话语呈低位运行;第二阶段:封闭半封闭式状态(1963—1978),中国话语呈高位运行;第三阶段:全面开放时期(1978—2012),中国话语呈双层运行,现象上显示为低位运行;第四阶段:重返世界舞台中心的新时代(2012年以来),中国话语呈高位运行。中国话语问题具有复杂性:中国话语本身并不是简单的价值判断,不能认为中国话语是一个越多越好或者越纯越好的问题。中国话语的构建,必须继续睁开眼睛看世界,看看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哪些东西是需要改  相似文献   

9.
孙自豪 《河北法学》2024,(7):181-197
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法治话语体系是法治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时代课题。深刻认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充分彰显法治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性,需要法治话语体系提供有力的话语引导与支撑。在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科学的法治理论指引、革新的法治建设经验、先进的法治理念供给,为建构法治话语体系奠定了扎实基础、注入了强劲动力。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法治话语体系,需要我们创新现代化的修辞表达,以法治话语叙说中国式现代化;塑造中国式的法理思维,用法治之理建构法治话语体系;提升法律方法的运用能力,拓展现代化语用的实践空间,增强话语体系的应用效能与实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叶传星 《法律科学》2006,24(1):3-14
阶级话语是当代中国法学的正统意识形态。由于法学阶级话语的霸权倾向和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这种话语在理论逻辑和说服力上面临着困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习近平在瑞士的两场演讲为例,依据认知科学中架构理论所揭示的政治话语规律,探讨该话语的主要认知特征及其对中国政治话语体系建构的重大指导意义;并以此为范例,从认知和社会的视角衍生出全球视野下中国政治话语建构的首要原则、基本特征、主要机制、话语架构模式和对外交流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2.
话语体系的建设关系着一门学科基础理论及学科未来发展的走向,是学科成熟与发展的理论根基。建国以来,我国的法治水平正在不断地提高,但有关法治的话语体系的争论此起彼伏。构建科学、合理的法治话语体系,有助于促进中国法治事业更快的发展。本文以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构建为主线展开论述,认为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建立既要立足本国国情,又要吸收有益的经验,确立宪法法律至上的基本原则,引导理论界和实务部门从法治发展的现实出发,探索出符合当下法治发展需求的话语体系,才有助于我国的法治事业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练军 《中国法学》2024,(1):186-205
作为一门深具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纪检监察学当务之急是构建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纪检监察学学科体系由理论学科、解释学科、实务学科和历史学科四类学科组成,各类学科都有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学科范畴和理论话语。纪检监察学学术体系可以划分为表层的知识体系和深层的理论体系,其基本特征在于它的复合构造。纪检监察学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至为鲜明,它主要由政治类话语、学术类话语和政策类话语三种话语构成,不同话语之间具有一定的互释性。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可谓纪检监察学“三大体系”的内核,本土性与融贯性乃是其根本特质。纪检监察学“三大体系”建设应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体制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4.
“制度自信”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基于国家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强大力量和治理效能而提出的重要命题。这一命题体现了制度自视与制度自信之间的逻辑关系,展现了中国之治与中国之制之间的辩证逻辑,反映了制度认同与制度自觉的价值要求。从价值应然逻辑来讲,作为价值应然的制度自信具有先验教育意义、价值引导意义和政治规范意义,从理念认识、价值导向、政治原则视角理解制度自信,突出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属性制度中的绝对优势。从经验实然逻辑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比较优势,体现了制度自信在时间范畴上的制度属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比较优势,体现了制度自信在空间范畴上的制度形态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比较优势,体现了制度自信在文明范畴上的制度路径优势。从话语表达逻辑来讲,制度自信话语是新型制度体系、新型治理体系和新型道路的表达媒介,具有阐释功能、传播功能、教育功能。制度自信话语是制度自信理论的阐释介质,制度自信认同影响制度自信话语现实建构,制度自信话语对制度自信理念起反塑作用。  相似文献   

15.
钱继磊 《北方法学》2009,3(5):155-160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权利话语”逐渐成为我国法学界的主流话语。“权利本位”也在中国法学界的激烈讨论中获得了正统学说的地位。有论者基于经济学思维与理念对“权利话语”、“权利本位”进行批判甚至解构。这种经济学进路的背后,是一种建立在自然科学研究意义上的“经济学帝国主义”思维。在它看似无立场的研究角度的背后,却是一种追求效率至上的价值取向。这与法学所应追求的正义底线价值是格格不入的。它可能导致一种专制主义思维。尽管“权利本位”作为法律的普适价值存有争论,但是没有它却是极其危险的。  相似文献   

16.
《政法学刊》2017,(3):67-71
对待陪审制度的民主话语,要以历史的眼光来看。近代陪审制度民主话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勃兴基本源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斗争需要而被人为建构起来。陪审制度本身和民主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在一个国家实现政治民主的条件下,陪审制度才可能具有民主的意义。陪审制度民主话语的实践基础是政治民主。就中国现阶段而言,我们应该摆脱对人民陪审员制度价值民主层面的单纯追求,应该从更务实的角度认识和提升该项制度,把人民陪审员制度当作一项社会整合的技术。  相似文献   

17.
环境问题既是一国内部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世界性难题。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法视角切入,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话语影响要素及其建构策略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生态文明的国际话语,是指中国语境下的生态文明理论话语不仅适用于本国发展,而且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尊重和认同。建构一种具有国际普遍适用意义的生态文明理论话语,需要人类有足够的哲学智慧和开放的全球视野,形塑生态文明国际话语的批判性品格,强化生态文明国际话语的文化包容性,提升生态文明国际话语的实践性特色,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从1978到2018年,中国人权研究从“姓资姓社之争”到“人权属性之争”“人权主体之争”“人权首要内容之争”“主权与人权之争”,在“批判西方”中逐步走向“对话西方”;进而到以发展权为核心的中国特色人权理论和话语的自主塑造。这是人权研究逐步摆脱阶级话语,克服中西话语对抗,艰难确立中国人权研究主体性自觉的演进过程,也是人权研究“中国/西方”“传统/现代”二元对立的语式和研究方法的建构与解构过程。今后的人权研究仍要极力关注:政治性与学术性的相互交织;“引介移植”与“自主塑造”的辩证;抽象演绎与具体人权研究互为犄角;人权话语与叙事研究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印度之行》里,不同的种族、性别、政治和社会话语相互冲撞、交织、聚合,形成一个紧张的话语场。福柯的权力和话语的理论以及社会语言学理论有助于我们从知识与话语、规训与身体等方面分析文本里所隐含父权殖民社会的规训权力的运作机制,揭示权力对个体的腐蚀,展示权力客体对规训进行的反抗以及新话语在抵制抗衡中产生,从而重新解读福斯特作品。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思想凝结着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的智慧,体现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理论特色的价值逻辑。其蕴含的新观点、新精髓、新思路、新提法,丰富了建构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先进特色、民族特色、和谐特色、时代特色的重要理论内涵。新观点体现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先进特色的价值目标。新精髓形成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民族特色的理论核心。新思路体现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和谐特色的发展导向。新提法体现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时代特色的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