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石 《廉政瞭望》2014,(17):64-65
在台湾,企业家要么不交班,要么交得不放心。在和郁亮交流时,他们却感受到“接班人”郁亮的自信——完全自己做主。对任何提问都回答自如。“抓耳挠腮”的第一天 辞去总经理职务那年(1999年),我48岁。这么多年后还有人问我,当年怎么能说放手就放手?  相似文献   

2.
谭健 《当代党员》2012,(2):25-27
2010年的一天,黔江区城东街道南海城社区某小区。尘封多月的电梯终于再次运行,费明江脸上露出久违的笑。  相似文献   

3.
《党课》2009,(8):32-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全面现代化的社会。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并且提出了包括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党的十五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基础上,设计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从而使“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格局更加明晰而深入,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4.
大学沙龙教学模式具有形式创新、手段创新和能力创新等特点,沙龙教学模式在"当代西方政治思潮"课程中得到充分的实践和检验,它能够寓沙龙课堂教学"三位一体"于传统课堂之中,寓信息化于沙龙教学模式之中,寓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于沙龙课堂模式之中,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抒望 《党史纵横》2008,(10):22-23,21
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始终不能忘记一个名字——邓小平,这位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究竟为我们设计了什么?答案无疑是结论性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设计的主题就是“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6.
2010年底,北京。在一场艺术品拍卖中,剪纸画《新嫁娘》以15万元的价格拍出,成为迄今为止全国最贵的剪纸作品。  相似文献   

7.
威远县积极探索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的有效途径,实施“百名大学生‘村官’进村‘两委'”计划,2010年有102名懂政策、有知识、同农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大学生“村官”进入了村“两委”班子。  相似文献   

8.
施京吾 《党史文苑》2014,(12):52-54
回顾1949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中国法治状况。与改革开放后30年的法治状况进行对照.不能不看到.法治存在与否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整个中国社会的法律基础遭到彻底破坏.导致中国经济严重倒退,社会剧烈动荡。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影响着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农村稳定不稳定”。因此,总结我国农村改革经验,特别是发现农村改革与国民经济整体改革之间的关系,对于开拓新的改革思路,尤其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姚丹 《奋斗》2001,(2):37-38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把我们带入了体制转型的新时期。机制的转换和制度的创新,给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文化生活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变化,是一大批计划经济下的“单位人”的生活重心和基本归属正在大规模向社会转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认真研究这种转变现象,对进一步探索这一领域的精神文明建设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1.
《党课》2006,(5):22-2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个重要方面。在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中共中央曾多次郑重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个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12.
永春 《学习导报》2011,(24):33-3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  相似文献   

13.
12年前的2001年11月12日,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二天,中央党校大门第一次向民营企业家敞开,100多名来自全国的“富一代”们坐进了党校课堂。那次开放,被认为是中国民营经济赢得平等政治待遇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在推动和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一贯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考虑到社会主义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所面临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和舆论氛围.邓小平还非常有针对性地提出.“坚持改革开放.不折腾”。体现了他非凡的前瞻意识和战略思维.  相似文献   

15.
《理论与当代》2006,(5):8-11
一、深刻认识“十一五”规划的重大意义 1、准确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①从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上看,准确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历史眼光看,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由于不发达,就必须把发展作为主题,发展目标、发展方针的制定就不能超越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贵州目前仍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省,思考工作思路,解决现实问题,都必须充分注意“二欠”这一现实。从实现“三步走”战略部署看,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十一五”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从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看,我国已经迈入人均GDP1000美元的发展阶段,面临的是一个“黄金发展期”、“矛盾凸现期”并存的时期。我们具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和战略机遇。  相似文献   

16.
新闻媒体正确地开展舆论监督,是加强党的建设、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别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执政党党内少数领导干部的腐败现象,社会上许多不良风气甚至丑恶现象,如制假贩假、卖淫嫖娼、  相似文献   

17.
刘振清 《唯实》2006,(1):39-41
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既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是一项务实的战略选择。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目标和要求的实现,将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姜平 《实践》2006,(1):9-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这一重大理论创新,不仅适应了我国完成“十一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的客观要求,为全面建  相似文献   

19.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农舍,“开轩面场圆,把酒话桑麻”的田园,曾是多少代人向往的归宿与夙愿。然而,几千年过去了,到了21世纪的令天,这样的风景依然没有在中国农村处处开遍。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警世箴言下,在歌舞升平之外的乡野民间,许多地方依然有想象不到的贫困、想象不到的苦难、想象不到的隐痛和震撼,让人难以按捺住心底涌起的波澜……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会有全国的和谐;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9亿农民的问题,也正像“木桶理论”中决定一个木桶容量多少的最短的那块木板,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核心问题。于是,随着“十一五”规划长卷的渐次舒展,随着2006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详尽阐述,随着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呼啸而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构想浮出水面。这一民心工程,不仅是中国“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的生花妙笔,而且将补长中国经济和社会“最短的木板”,撑出未来经济社会一个巨大的增长空间。国富民强,社会和谐,让农民与城里人共享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部的注脚。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新的水平。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推动辰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一化四建”发展战略,“围绕工业抓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