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上世纪八十年代,河北某仪器厂分来一名大学生。他在厂里负责发放工资,经常要做些报表,即使如此,工作仍然非常清闲。那时电脑是个稀罕物,异常昂贵。厂里惟一的电脑,别人都不敢碰,他却如获至宝,整天守着电脑,因为他最大的爱好是编程序。两个月后,他编出了第一个工资管理程序软件。发工资时,再也不必制作复杂的报表。从此,他每月只需上一天班。厂里认为他是个天才,对他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2.
肖震  张璐 《世纪桥》2013,(11):6-9
韩乐然(韩光宇、韩幸之、韩树功等)生于1898年延边一个朝鲜族贫苦农民的家庭,1947年遇难。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烈士;2005年因为他对韩国独立运动有功,韩国总统卢武铉授予他大总统勋章;朝鲜劳动党总书记,朝鲜政府首相金日成曾在《金日成传》中怀念他对抗日和民族解放所作出的贡献。中国的很多史学家和老革命称他是革命政治家、国际主义战士、人民艺术家——被称为中国的毕加索。虽然韩乐然的一生是暂短的,但他为革命、为国家、为被压迫的人们,几乎跑遍了中华大地,横跨了欧亚大陆。在他短短的48年岁月中,从1925年7月到1928年底他在哈尔滨艰苦的工作了三年多,开拓了革命工作,留下了革命的火种。  相似文献   

3.
爱在身边     
胡军 《党建文汇》2010,(7):11-11
他来自辽宁,2005年警校毕业后,成为南京市一名普通的交警。2005年起至今,他一直帮助一位坐在四轮小滑车上的残疾男子过马路。他就是在南京市江宁东山街道一个十字路臻值勤的东山中队交警刘宇。据残痰男子李世厚介绍,让他最感动的还是一个雨夜:  相似文献   

4.
在北大旁听     
时常在报纸上看到柳哲的大名,他是学者,也是作家,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他曾有11年的北大旁听生涯,他写的此类文章,勾起了我对北大的向往。去年年初,我来到了来明湖畔,住在一位农民老大哥的偏屋里,月租金250元,面积10平方米不到。  相似文献   

5.
刘兰  刘霄 《廉政瞭望》2013,(20):21-22
9月22日,薄熙来宣判这天,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写下“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几个字。他拿毛笔,着唐装的样子,更像一个文化人。56岁的樊建川做过知青,当过兵,教过书,做过官。20年前,他从宜宾市(县级市,现翠屏区)常务副市长的位置上辞职,下海经商,成为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单上的常客。10年前,他开始扎根大邑县安仁镇,倾囊修建博物馆群落。  相似文献   

6.
长平 《廉政瞭望》2011,(7):49-49
走出戴高乐机场大厅,我抬眼看天,始近拂晓,大约是一个阴天。出租车司机是一个华人,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我知道他会说他热爱中国,他果然说了,还说他每年都要带全家去中国度假。  相似文献   

7.
1918年8月15日,青年毛泽东为新民学会赴法勤工俭学的事,由长沙乘火车到北京,这是他第一次走}“湖南的长途之旅。他没有去法国,而选择留在北京。10月,经恩师杨昌济的介绍,他被安排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次年3月,凶母亲病重离职归湘。  相似文献   

8.
2008年,杨宏林回到家乡——岳池县西板乡宋家沟村任党支部副书记。当年11月,他租地2亩种植早春洋芋,第二年3月洋芋上市,虽然价格很不错,但每亩产量只有200公斤,首次创业,他尝到了亏本的滋味。创业失败了,可他创业的信念没有熄灭。  相似文献   

9.
陆勇强 《当代党员》2006,(11):23-23
朋友是位载客司机,每天都开着面包车搞营运。 有一天,朋友的车翻了,损失惨重。 看望他的时候,他恨恨地说:“哪个缺德的,在路上放了一块石头。”我问他为什么没有看到,他说看到了,但车速太快来不及了。  相似文献   

10.
康德哲学被称为批判哲学,由三部著作组成。他最先完成了《纯粹理性批判》的撰写,我们可以把这部著作看作他的认识论,在这部书里他确定了人的认识的界限——现象界,指明人的认识无法认识物自体。而物自体的把握要靠人的信仰,这属于人的意志领域,即实践理性的领域,于是他完成了《实践理性批判》,这部著作可以看成是他的伦理学,在这里他确立了道德律令的信条以达到对物自体的信仰。然而,当他完成这两本书以后他发现,物自体与现象界成为两个隔着一条鸿沟的对立领域,可是整个世界和人一样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相似文献   

11.
造反派骂他是“政治扒手”,康生斥责他“坚持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江青诬他为“右派黑格尔”……在那样的政治压力下,他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不惊慌失措,冷静、乐观地对待一切,充分显示出一个哲学家型的领导干部的风范。  相似文献   

12.
一技在身     
崔鹤同 《求贤》2009,(7):50-50
1962年10月,一个男孩出生在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一个贫困家庭里。他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十年文革”的打打杀杀中度过的。与同年代人一样,1978年高中毕业的他并没有学到多少文化知识。但虽然生长在那个“荒漠化”的年代,他比他周围的同龄人还是要幸运得多,他有一位知书达理的母亲。在那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极度匮乏的岁月里,母亲经常告诫他们兄妹三人,“人不怕穷,怕的是没有本领。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男孩便把母亲的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  相似文献   

13.
朱习文  王辉宇 《湘潮》2004,(6):46-47
揭开历史的面纱,总有许许多多的人值得回忆,许许多多的事值得记取。在湘中腹地衡阳县西渡镇住着一位九十高龄的老人。偶尔在西渡镇大广场散散步,大多数的人从他那日渐增多的褐色老年斑和霜染的白发而对他投以尊敬的目光,但并不了解他,认识他。其实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离休干部,他是以衡阳县为第二故乡的南下干部张履才。翻开张履才的履历,发现他并没有多少离奇曲折的经历,没有多少值得大书特书的亮点。他是那样的普通,但很少有人能有他那样执著,那样默默无闻。他南下衡南,一直生活在衡阳县,工作在衡阳县,近60年没有改变;他严格…  相似文献   

14.
50年代初,彭涛同志在川南任区党委第二书记,军区第二政委。当时,他还是一位30多岁的青年,但已经是久经考验,功勋卓著的老革命,很有威望的高级领导干部了。 他1913年11月出身于江西省波阳县,小学读书时,在班主任共产党员李新汉的影响下,已开始读《新青年》、《共产主义ABC》等革命书籍,1925年12岁就投身到大革命的洪流中去了。随后,他到北平读中学、读大学,先后参加了“左联”、共青团、共产党,专门从事学生运动。那震惊中外的“12·9”爱国学生运动的主要组织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人称“小彭”,就是他。在运动中,他坚定…  相似文献   

15.
张峻 《党史纵横》2009,(11):22-22
雷锋爱照相,是我初次接触他时留下的第一个印象。少年在家乡望城,青年来到鞍钢,应征入伍到部队,所到之处,他都想方设法找机会照张相。我和部队其他同志为他拍的新闻照片不算.仅在地方照相馆他照的单人相、合影,我在他牺牲后,先后收藏的就有五十多张。其中,就有雷锋在天安门前拍摄的两张珍贵照片。  相似文献   

16.
杨建民 《党史博采》2011,(11):41-43
向往延安 华君武喜欢漫画,是在他上中学时期。在杭州读书时,他看到一些学生害怕打预防针的心理和神态,觉得有趣,便画出一幅漫画,在学校刊物上发表了。这使他的兴趣大大增加起来。不久,他以古代民歌为题,画出一幅《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来。这幅漫画被《浙江日报》发表之后,还发给他一块大洋的稿酬,对一个中学生来说,这真是可以影响后半生发展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7.
蒋英 《新湘评论》2012,(4):53-55
他曾是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他曾是美国空军发展规划的主要撰写者,他曾是中国导弹研制的技术负责人,他是蒋英的丈夫。让我们听一位妻子的讲述,一起走进钱学森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8.
他曾是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他曾是美国空军发展规划的主要撰写者,他曾是中国导弹研制的技术负责人,他是蒋英的丈夫。让我们听一位妻子的讲述,一起走进钱学森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9.
孟兰英 《党课》2013,(19):121-122
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万里坦承自己不了解农业,不过他喜欢调研和行走。当时有媒体形容,从皖南、皖东到皖北,他这一走就是三四个月,从夏日炎炎走到自雪纷纷。他的名字就是他本人行动的体现。也许此时的万咀并没有意识到他的这次农村之行,将会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次破冰之旅——  相似文献   

20.
童年,无忧无虑嬉戏打闹,在田野里疯跑,在院子里蹦蹦跳跳,这对常人来说,太平常了。可5岁就患上脊髓灰质炎的循化撒拉族残疾青年韩海珉就没有那么幸运,因为走起路来一瘸一拐,所以尽管同伴满地追赶、打闹玩耍,他只能坐在一旁用羡慕的目光看着他们。他多么渴望自己有一双健康的腿,加入伙伴们奔跑的行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