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曾彬  王素月 《传承》2011,(24):50-51
为了提高彝族学前儿童的游戏水平,对彝族学前儿童参与民间游戏的状况做了调查,并针对调研结果提出了一些参考性的建议以便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指导彝族学前儿童参与民间游戏作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个案研究详细描述了民间儿童福利服务机构公信力建设中的用户参与情况,深入剖析在民间儿童福利机构公信力建设中用户充分参与的作用。用户参与可使机构更有效地反映用户的价值观、利益和要求,增加机构在用户中的公信力。本文认为,公信力建设将是民间儿童福利服务机构发展的一项基本内容,成为其获得各方面资源的前提,而公信力建设也将有效促进中国民间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创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是构建和谐社会和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凉山彝族地区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民间传统权威德古作为知晓彝族习惯法的纠纷调解者,对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有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是彝区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社会治理路径的重要动力。对凉山彝区传统权威德古在基层参与制定乡规民约、调解民间纠纷、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等治理过程中的功能进行梳理分析,探讨其参与治理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可推动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创新、探索与改善。  相似文献   

4.
周素珍 《前沿》2007,(3):181-184
父亲是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他人。本文从教养儿童是父亲的第二活动;父亲之间的个体差异;父亲与学前儿童的互动;父亲与儿童关系四个方面综述了国外对学前儿童父亲教养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鲁成龙 《今日民族》2006,(12):32-33
今年2月16日,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教授兼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所长刘尧汉先生的安排下,深入楚雄市彝族山区进行社会历史及民间传统文化调查,专门到三尖山北麓一个名叫依齐嫫的彝家山寨,就有关彝族毕摩传统文化等课题,对彝族民间老艺人鲁世藩进行调查采访,并对他个人如何开展  相似文献   

6.
罗大玉  龚卫东 《前沿》2011,(1):174-177
凉山彝族与其他民族一样,在长期生存繁衍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规范即习惯法。当下的凉山,彝族民间调解深受习惯法影响,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调解制度,它影响着凉山地区的法治建设。对凉山彝族民间调解制度进行理性的利弊分析,并将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有利于凉山现代法治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彝族先民创造了源远流长、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彝族文化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其中磨担秋作为彝族先民的一项体育文化遗产,曾对促进人类体质的发展,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等起到积极作用。新形势下,这项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妈妈的女儿》作为凉山彝族民间叙事长诗的代表作之一,常常在彝族新娘出嫁当日与同伴们共同吟唱。诗歌原本通过女儿之口表达出旧社会中彝族妇女对买卖婚姻的憎恶和对婚姻自由的渴望之情,现在主要表达新娘对父母的不舍之情。长期以来,这首长诗都以口传形式流传在凉山各地,由于其主题和语言通俗易懂,深受彝族群众喜爱。通过对《妈妈的女儿》的口传程式上的分析,助于我们更理解诗歌的结构和特点,有利于彝族民间叙事诗的收集和整理。  相似文献   

9.
国家法的适用还无法全面覆盖所有的彝族村寨,彝族农村地区还保留着以彝族习惯法通过民间调解的方式解决所有纠纷。峨边彝区社会经济结构状况、传统的惯性、文化的因素、纠纷解决的成本都是彝族习惯法客观存在及有效运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论彝族毕摩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毕摩对彝族文学的繁荣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作出了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彝族对文献的传统分类有二种,一类是毕摩专门用于宗教仪式方面的经典著作,称“毕摩特依”(祭祀书);一类是用于民间仪式方面的普通文献,称“卓卓特依(民间文学)。本文阐述毕摩及毕摩文学与彝族文学的关系。彝族文学的发展,从创作历史看,卓卓特依(民间文学)要晚于毕摩文学,因此彝族文学是随着部分毕摩的社会职能的改变,即从祭师—经师—歌师的角色衍化而来的,客观上促使彝文应用从宗教领域向民间社会生活的渗透和伸张。  相似文献   

11.
阿诗玛的诞生——搜集整理《阿诗玛》五十年来的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十年前,彝族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的出版,轰动了全国。正是从这时起,阿诗玛已不仅活在了彝族撒尼人民的心中,而且还活在了世界人民的心中。一部流传在民间的口头文学珍品不但登上了文学殿堂,还享誉中华,斐声世界。她是怎样诞生的?其经久不衰的魅力何在?当年整理者之一的杨知勇教授特为本刊撰文。  相似文献   

12.
建筑不仅是人类的居所,同时承载着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精神文化追求,不同地区的建筑因地理条件、气候、经济条件等因素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楚雄地区山势险峻,江水环绕,彝族民众大多分布在海拔两三千米的山区或半山区,独特的地貌和气候条件形成了彝族别具特色的民间建筑。楚雄彝族的民间建筑取材天然,建筑形式简单质朴,自然环境和建筑物有机融合,建筑物在完成实用功能的基础上,从形式和思想情感方面散发出浓浓的艺术气息。  相似文献   

13.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兄弟民族。在历史上,彝族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和珍贵的文物资料;彝族的语言和文字,一直流传使用到现在,是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解放以前,对彝族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进行得很少。解放以后,对彝族语言的语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对古代彝文文献和流传的民间史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探讨彝族民间和彝文文献中的"咒语"的产生文化背景、内容、形式及其有关问题。在彝族原始宗教活动中,民间相信咒语可以致人于死地,咒语也可以致鬼于死地。毕摩的彝文文献中有大量地相关文字记载,在民间也进行不同形式的诅咒活动。分析研究咒语的内容及其形式具有一定的社会语言学及民族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张邦铺  刘渝 《前沿》2011,(21):89-92
凉山彝族有着本民族特色的调解机制。拟从彝族多元化纠纷调解机制重构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在彝族纠纷调解机制的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整合民间纠纷调解的资源,推行多元化调解机制,构建大调解格局。对进一步完善适合民族地区发展的新型人民调解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彝族的水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民族民间文学和民族学资料为分析对象,认为水是彝族自然崇拜之重要内容,在 彝族民间口传文化、彝文典籍和人生诸多宗教礼仪中有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学界普遍认可民间组织在艾滋病患者救助工作方面的积极功能,但在民间组织功能研究领域缺乏针对少数民族民间组织的分析。通过对四川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这一少数民族民间组织的调查,分析了该民间组织在生存状况、生理健康、心理感受、家庭环境、社区融合五个方面对当地彝族艾滋病患者开展的救助工作,并且指出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在彝族艾滋病患者救助方面具有本土优势、民间优势与专业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中国妇运》2001,(6):24-25
为配合今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儿童发展部长级磋商会议和儿童问题特别联大的召开,推荐我国儿童代表参加4月下旬在曼谷举办的亚太地区儿童论坛,经外经贸部授权,由全国妇联牵头于4月7日—9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以“我们拥有自己的权利”为主题的第一届中国儿童论坛。 来自全国12个省(区、市)的汉、满、回、朝鲜、蒙古、彝族等13个民族的60名儿童代表以及儿童工作者等70人出席了儿童论坛,其中儿童代表年龄均在10—18岁之间,10—14岁的有32人。论坛期间,儿童代表学习和了解了有关促进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的国际公约和国内的相关法律…  相似文献   

19.
黔西北毕节地区杂居着包括彝族、苗族在内的多个少数民族,在各族民族的智慧创造下,多数民族都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中彝族的文化积淀更是丰厚,在多个彝文专家的努力下,彝族古籍文化已经成为毕节地区突出的文化亮点。据不完全统计,毕节地区传世有四千多册纸质彝文古籍、二千余幅彝文金石遗存,这些彝族古文献记录了古往今来彝族及其周边民族的人、事、物等历史变迁,对研究民族发展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彝族古文献大多散藏民间,保养与维护工作艰巨,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解析彝族古文献的留存概况及文献价值对文献保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位于滇东南的丘北县境内彝族民间,流传着一种古老神奇的祭祀舞蹈--羊皮鼓舞.这种舞蹈一般只在办丧事时围棺而跳,送葬时在棺前引路而舞.据当地彝族老人的推算,羊皮鼓舞大约已经流传了三百多年,以前曾在很多彝族村寨都跳,现在,只有该县八道哨乡姑租村流传着这种舞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