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三公消费这样一个难题,我们到底能否解决,又怎么解决?我个人认为,关键是看我们能否把三公消费问题纳入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并使群众真正参与进来。这将会使三公消费中的公共性得到切实彰显,从而取得解决这一问题的不竭动力源泉,可以说是解决三公消费问题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2.
刘熙瑞 《人民论坛》2011,(10):234-235
对于三公消费这样一个难题,我们到底能否解决,又怎么解决?我个人认为,关键是看我们能否把"三公"消费问题纳入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并使群众真正参与进来。这将会使"三公"消费中的"公共性"得到切实彰显,从而取得解决这一问题的不竭动力源泉,可以说是解决"三公"消费问题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3.
从"三公"账单公开起步,温州以改革促公开,以公开消除腐败,着力打造"看得见的政府"。从公务接待到公车管理再到公款出国,温州在一年之内集中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三公"消费问题,果敢而谨慎地率先在全国作出诸多尝试。温州"三公"消费改革,特点十分鲜明:实行全程全面公开,让"三公"经费使用阳光化、透明化。"温州对‘三公’的每个‘公’都要求公示,完善了‘三公’改革的制度,这是职务消费改革的深化。"温州大学行政管理学教授吴玉宗说。  相似文献   

4.
大概在1988年,我写了篇文章,题目为〈权力私化与政治拜权教〉,发表在当时一家被学界誉为"青年思想家摇篮"的刊物上.那篇文章主要是以古典中国的权力运作为根据说事.可时过境迁这么多年,当下的"公权私化"现象,有增无减.其中最典型者,莫过于所谓"三公消费"的概念见诸报端.  相似文献   

5.
老百姓把公车使用,公款接待,公费出国称为"三公"问题。本来,"三公"作为公共事务的必要开支,在现代社会应属正常,历来有之,中外概莫能外。但现在成为公众不满的问题,说明这件事一定超出了公众能承受的正常范围。一是"三公"开支年年增长,据报道去年已达七、八千亿元,纳税人有权了解钱的去处;二是假公济私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公车私用、公费旅游常见诸报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三公消费"的神秘面纱渐渐被揭开,由此而引发的讨论也纷至沓来。从中央到地方,对于涉及"三公消费"的各项改革举措,有赢得喝彩的,亦有饱受争议的。破解"三公消费"改革的困境,除了决心外,更需要经验的借鉴和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三公消费”不独为当下有,早在2000年前秦汉时期就有,而且历代王朝为规范“三公消费”、杜绝铺张浪费花了不少力气,但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8.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2011年将继续压缩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今年6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央财政决算时,将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纳入报告内容,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9.
“三公”经费不合理支出,不仅消耗建设发展资金,而且容易滋生腐败。此次中央要求从上到下公开“三公”消费,既是顺应民意的行为,又是治理“三公”经费不合理支出的重要举措。治理“三公”经费支出,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视点扫描     
S时空三公消费阳光化是顺应民意之举长期被指不透明的三公消费将首次阳光化。近日,财政部新闻发言人戴柏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11年,财政部将公开中央预算部门出国经费  相似文献   

11.
郑方辉 《传承》2011,(16):78
这些年来,作为公共话题,有关"三公"消费的讨论此起彼伏,但上升到施政层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的要求尤其引人注目。"三公"消费涉及文化、制度、体制与  相似文献   

12.
视点扫描     
《新疆人大》2011,(5):2-3
S时空"三公"消费阳光化是顺应民意之举长期被指不透明的"三公"消费将首次阳光化。近日,财政部新闻发言人戴柏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11年,财政部将公开中央预算部门出国经费  相似文献   

13.
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近日公布了"三公"经费情况。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公款购车这"三公"消费,早已为公众熟知并深恶痛绝。与惯常的"三公"消费相比,某种意义上,"公务礼品"的规模也可谓不遑多让。其实在很多发达国家,法律或行政条例对于公务员收礼的权限、范围、流程都有具体而详细的规定。违反规定送礼、收礼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丢掉乌纱帽。  相似文献   

14.
邓聿文 《小康》2011,(8):120
看一个政府是否乱花钱,"三公"消费是最好的镜照。对"三公"经费的公开,必须从整体上有严格的制度、措施安排,从而确保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近期,中央部委三公经费的公布情况不断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据《人民日报》报道,截至7月28日,在应该公开的98个中央部门中,有88个部门向全社会晒出了2010年的三公经费决算和今年的三公经费预算账单。一纸三公经费账本,几多公共利益牵挂。公众之所以如此关注三公消费,是因为这笔开支源于纳税人的血汗钱。公众深知血汗钱来之不易,也明白开  相似文献   

16.
地方“两会”对“三公”经费锱铢必较,刨根究底的精神可赞。“三公”花销多少才算合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三公”经费并非越少越好。我觉得此话应该这么说,在不影响、不削弱政府工作效率的前提下,“三公”经费越少越好。道理浅显,首先,“三公”经费来源于国家税收,节俭意味着可以将更多的公共财政投入民生领域。其次,少花钱有助于减少“三公”消费中的腐败,廉洁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7.
预算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牢牢看住人民的"钱袋子",才能看住政府。国家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度"决心推进预算、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  相似文献   

18.
落差与和谐     
闻道 《创造》2011,(8):72-73
寄生于公共利益之上的利己主义严重的侵蚀着公共资源,影响公共积累,妨害经济增长。今年4月14日,科技部在财政拨款支出说明中率先以文字形式公布"三公"经费预算:"2011年,科技部用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项经费预算4018.72万元"。尽管科技部在公开的支出说明对经费如何使用、经费使用的效果等均未做任何说明和解释,但算是跨越式的一步,标志着被公众热议的"三公"开销已从幕后走上前台。  相似文献   

19.
《浙江人大》2012,(5):61
国务院再次要求"三公经费"公开,这一次剑指省级政府,时间要求在两年内。但是,公开质量如何,公众心存疑虑。"变通"的财务手段是"三公消费"显得神秘莫测、难以捉摸的根本原因。各级政府机关每年会产生  相似文献   

20.
温家宝总理近日就中央机关厉行节约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批示,建设一个廉洁、节俭的政府是我们的目标。强调要从严控制和压缩因公出国出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三项经费支出。据相关媒体调查“三公”消费问题,已位居当前腐败现象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本人认为,要真正控制“三公”消费,须切实完善行政成本约束机制,构建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