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李辽宁 《新东方》2009,(8):25-28
自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soft power概念以来,“软实力(或软权力)”理论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学界的研究如火如荼。经过近20年的理论流变和传播,“文化软实力”成为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一个城市整体发展实力的重要指标,已经从“学者话语”扩展到国家的“政治话语”和“政策话语”,并逐步成为人们的“日常话语”。  相似文献   

2.
软实力的概念最早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国防部前助理部长约瑟夫·奈提出。我国关于软实力的研究很早就开始,目前关于软实力的研究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提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自从党的十七大以来,"文化软实力"这一提法在理论界和各种媒体中被广泛使用。但是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对于文化软实力概念界定问题依然是学者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文化软实力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也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文化越来越引起普遍重视。本文主要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现状、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和外延、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如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措施做一个初步的探讨,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软实力体系中,创新是与文化比肩的另一核心要素,前者面向愿景后者立足既有,创新能力与文化软实力共同决定着软实力的整体强弱。  相似文献   

5.
李宁 《群众》2013,(10):12-13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区域竞争力的主要驱动因素已经发生了重要转变,技术、文化、制度等“软实力”在区域竞争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软实力建设越来越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文化软实力是区域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产业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建设和提升江苏的软实力,使软实力实实在在起到推动江苏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作用,有必要将文化产业发展为江苏的先导产业,把汀苏文化软实力做得更硬更强。  相似文献   

6.
徐冬青 《群众》2011,(2):77-78
以产品和贸易为载体,向世界各地推销、传播自己的文化是美阁的惯用手段。笔者在美研修期间,通过调研与观察,觉得其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有若干做法可供我们参考。  相似文献   

7.
陈宇翔  张武 《求索》2010,(9):147-149
法治在文化软实力提升中起着双重作用,一方面以其自身的完善内化成一种软实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又以其规范的手段来保障软实力的提升。对迅速发展同时又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亟需众采域内外资源,创设一种把中国文化软实力纳入法治视野的宏观框架,并具体化为制度性方案,通过规划法治化蓝图以构建厚重又深具影响的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8.
相较于往届党代会政治报告,十七大报告论述文化的篇幅更大,体现我们党在推进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作用。“文化生产力”是首次出现于党代会报告的新概念。对文化生产力的关注,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目标。一个强盛的国家,不仅要有繁荣的经济,也要有繁荣的文化;不仅要有强盛的经济国力,也要有强盛的文化国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国力的竞争早已从单纯的军事较量转向了软实力的角逐,其中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愈来愈凸显,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竞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要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不断赢得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戴英历 《传承》2008,(2):107-110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要求,表明了我党对文化建设的新认识、新思考和新部署。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根据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内炼硬功——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挺直国家的文化脊梁;外扬张力——加大文化的对外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要求,表明了我党对文化建设的新认识、新思考和新部署.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需要根据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内炼硬功--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挺直国家的文化脊梁;外扬张力--加大文化的对外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我国政府正努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有效、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惠及民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本文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容要素和功能目标上建立二者的联系,分析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时期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于莉莉 《求索》2008,(7):77-78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从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体战略安排出发,将文化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重视昭告于世,提到全国人民的认识和实践面前。并且,对文化建没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在国际社会的力量比较中的突出地位,用“文化软实力”的范畴加以概括和指称。这不仅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没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而且更真实而科学地表达了文化建设、文化功能自身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增长的雄奇而深刻的作用,是文化发展自身力量的突显推动了我们关于它的理解和社会杷握。  相似文献   

14.
《新东方》2017,(6)
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对文化软实力建设在目标建构、文化认同、价值观培育、意识形态引领、国际形象提升层面作出了诸多阐述,深刻揭示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下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科学内涵、当代价值和发展方向,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高度的历史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是新时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遵循。  相似文献   

15.
王茜 《群众》2008,(3):72-72,78
江苏是一个有着优良文化传统的省份。培育和提升文化软实力。对于建设文化强省,增强发展后劲有着重大的意义。笔者认为。当前我省在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应突出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文化资源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才能够实现它的文化价值。进而言之,国家的软实力并不是一种自我确认、自我命名的文化属性,而是一种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与能量转化、并且通过广泛传播之后才能够实现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7.
李平贵 《前沿》2015,(1):112-115
农村文化软实力实质上就是一种区域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农村的集中体现。农村文化软实力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着文化建设投入力度缺失、文化建设人才缺失流失严重、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力与吸引力不足、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不活等诸多问题。因此,要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强化农村基层组织推进文化建设的责任意识,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夯实软实力建设的"硬"基础,培养文化建设人才,稳定文化建设队伍,加强特色文化的开发与管理,提高农村特色文化的传承力和吸引力,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文化民生"。  相似文献   

18.
徐翔 《学习与实践》2012,(4):135-14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与网络传播在城市文化软实力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并使得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构发生了不同于"前网络"时代的重要变化。因此有必要提出城市"网络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这就需要全面发挥网络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大力提升城市的网络文化资源力、网络文化生产力、网络文化传播力、网络文化服务力、网络文化创造力,适应网络时代对城市发展的要求,积极推动网络媒介城市、网络文化产业中心、网络内容中心、网络文化技术创新引领中心、网络总部基地建设等城市文化工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论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与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既是顺应世界上综合国力竞争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与提高文化软实力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具有提高文化软实力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双重功效,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与提高文化软实力都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都引发了人们行为方式的巨大变革。建设可持续发展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应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评价和选择,弘扬积极成分,并吸收国外可持续发展文化的优秀内容。  相似文献   

20.
曹慧滢 《传承》2014,(9):140-14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对文化的要求程度也越来越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国际竞争力的日益增强,都使软实力这一研究热点在中国得到更多关注。我国丰富璀璨的文化资源决定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迫在眉睫,文化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探索文化建设途径的基础之上,寻求更利于文化创新的机制,以期推动我国文化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