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打通共产国际路线"从口号变为实际是1935年11月张浩(林育英)回陕北之后的事.张浩向党中央传达了斯大林的指示:不反对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北方(外蒙方向)和西北(新疆方向)靠近苏联.随后中国红军的渡河和西路军的组成就是这一指示的结果.如果苏联、斯大林不更改这一指示的话,尽管通过甘、凉、肃道路艰辛,困难重重,但到达新疆、接通苏联,取得援助还是可行的.然而西路军西进之中却得到了这样的指示: "远方来电正讨论帮助你们,但坚决反对退入新疆."可见,中共中央及中央军委之所以要组织西路军西进是因为要打通苏联,是因为有苏联、斯大林的许诺,要给接近苏联的红军以军用和其他物资的援助.西路军长时间呆在河西走廊、不进不退、不接近苏联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仍然是苏联、斯大林的指示,即坚决反对西路军退入新疆.这种出尔反尔的指示是导致西路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1935年,陈云参加遵义会议后,受中共中央的重托,到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遵义会议情况,随即留在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1936年12月初,中共中央向代表团发来一份紧急电报,告知红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受重兵阻击,并指示速设法从新疆接济。这  相似文献   

3.
1936年10月下旬至1937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在征战河西走廊期间,根据党中央"打通国际路线"和"建立河西革命根据地"等指示,始终把建立"地方苏维埃政权"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因此,从奉命西渡黄河到最后西征失利,红西路军先后在甘肃永昌、山丹、临泽、高台等4县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并建立了相应的各区、乡、村基层苏维埃政权。红西路军在河西地区积极开展建政工作及取得的成效,为西路军战略任务的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1936年11月中旬,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之九军兵殇古浪,是西路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当时就着重从战术指挥层面作了总结。然而,当我们通过实地考察,结合文献资料从宏观层面作全局分析时,就会发现西路军总部在指导思想、兵力部署、战机捕捉、利用地形等方面也存在一些教训:一是西路军提前集结部队,分南北两路西进古浪,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落实《平大古凉战役计划》关于"首先消灭平番、大靖间马步芳野外部队"的纲领,没有抓住横梁山一带的有利地形和战机,主动组织两个主力军歼灭追敌一两个旅,使敌有所惊惧,从而为红九军兵殇古浪城留下了隐患。二是红九军兵殇古浪,确实存在军事部署指挥欠妥,死打硬拼,没有及早组织突围等问题;从更高层面考察,西路军未能主动组织主力军协调配合,打击追敌,而把主要关注点放在凉州和谈和迅速西进上,也是西路军兵殇古浪不可忽视的原因。三是对红九军的整顿是必须的,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存在对军级干部处分过重的缺点。  相似文献   

5.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在国共和谈局面出现的背景下,河东主力红军的局势日趋好转.此时,西路军奉命继续西进,在临泽、高台地区重建根据地.红五军高台失利后,西路军面临更加恶化的局势.中央为西路军提出了便利击敌、保存实力的行动方针.红西路军在实施这一战略方针时,有得也有先.  相似文献   

6.
西安事变爆发后,在主力红军军事部署重大调整的背景下,配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这一时期红西路军的军事战略方针.在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中央从全局出发,要求西路军东返,以配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应该说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7.
高兴国 《传承》2010,(27):16-18
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西路军战略方针演变的历史经验教训,论述制定和实施战略方针必须遵循"知己知彼"的原则,必须体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必须正确判断和预见战争的不确定性,必须准确把握和充分调动战争的精神因素。  相似文献   

8.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文献卷》因其较高的史料与学术价值,自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被相关研究征引。但其在忠实于文献原文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从"录文对原文做直接改动"、"原文中的一些内容被忽略、误抄,编者擅自添加内容"、"录文中不录"时、分"、"录文的出处和来源存在误记"、"多种问题同时出现"等五个方面对其上册进行了勘误与订正。  相似文献   

9.
黄生秀 《前沿》2013,(17):196-198
毛泽东自始至终关心和关注着西路军,在西路军失败之前领导党中央对西路军展开了政治营救和军事营救,在西路军失败之后,又领导中央对西路军被俘红军指战员展开了各种形式的营救。文章对毛泽东的这些营救活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杨惠娟 《传承》2011,(30):8-9
西路军左支队在党中央的指示下,经过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毅然走出冰天雪地的祁连山,到达新疆后组建成"新兵营",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化的军事技术,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一支英勇顽强、能征善战的红军部队。  相似文献   

11.
丁宏 《前沿》2013,(18):149-151
建立根据地是西路军走向失败的转折。河西走廊客观的地理环境及当地极差的群众条件不适合建立根据地。中央为什么仍然要求西路军在此建立根据地的原因,首先,建立河西根据地是中央、中央军委和红四方面军总部从1936年8月开始便具有的一贯主张;部分原因是由于苏联、斯大林的反对;第三是为了策应河东红军主力和友军的行动;第四是西路军军政委员会领导人陈昌浩的坚持。  相似文献   

12.
石窝会议在生死存亡的特殊条件下召开,标志着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的终结和工作委员会的诞生,成为西路军西征使命的终结点和保存基干力量的出发点。但关于这次会议的内容,不论是官方的定论还是学者们的研究,概都凭借个别当事人几十年后的回忆进行描述,因而无法避免与历史的出入。笔者经过近年来的查证,认为西路军石窝会议的内容应该是两项:徐、陈离队回延安汇报;成立西路军工委会统一指挥剩余部队转战。  相似文献   

13.
高兴国 《传承》2010,(3):14-15
西安事变爆发后,在主力红军军事部署重大调整的背景下,配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这一时期红西路军的军事战略方针。在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中央从全局出发,要求西路军东返,以配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应该说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4.
高兴国 《传承》2010,(6):6-7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在国共和谈局面出现的背景下,河东主力红军的局势日趋好转。此时,西路军奉命继续西进,在临泽、高台地区重建根据地。红五军高台失利后,西路军面临更加恶化的局势。中央为西路军提出了便利击敌、保存实力的行动方针。红西路军在实施这一战略方针时,有得也有失。  相似文献   

15.
元嘉二次北伐中,西路军是刘宋唯一全胜的军队,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牵制魏军南下的战略目标,而且逐渐成为刘宋政局中举足轻重的地域性军事集团.在刘宋政治中尤其是在孝武帝朝.发挥着重要作用的雍州军事集团正是由西路军成长起来的,雍州军事集团正是以元嘉二次北伐为契机,开始迅速崛起并深刻地影响着刘宋政局走向.  相似文献   

16.
陈永清 《前沿》2013,(16):146-149
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第一次向中央提出请求军事援助是1937年1月4日,此时,西路军尚有万余人。而中央组建援西军是1937年2月27日,出发是3月5日,此时,西路军不足四千人,已经基本失败。从提出到实施军事援助已经过了三个月。文章分析了中央为什么迟迟没有军事援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王勤力 《传承》2008,(22):90-91
元嘉二次北伐中,西路军是刘宋唯一全胜的军队,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牵制魏军南下的战略目标,而且逐渐成为刘宋政局中举足轻重的地域性军事集团。在刘宋政治中尤其是在孝武帝朝,发挥着重要作用的雍州军事集团正是由西路军成长起来的,雍州军事集团正是以元嘉二次北伐为契机,开始迅速崛起并深刻地影响着刘宋政局走向。  相似文献   

18.
蓝蔚锽 《传承》2013,(6):22-23
1936年11月,红西路军进驻甘肃省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永昌县,在此驻扎的40余天,建立了西渡黄河以来的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为西路军西进做了大量工作。当时负责在永昌县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黄部长"究竟为何人,目前一些材料和回忆录的说法不一。笔者经考证,初步判断"黄部长"为黄继勇同志。  相似文献   

19.
李菁 《现代领导》2010,(10):38-39
尘封的历史西路军,在中共党史上几乎成了“悲壮”的代名词。1936年10月,以红四方面军为主力的2.18万人西渡黄河,后被命名为“西路军”。在150余天时间里,这支军队在河西走廊血战到几乎全军覆没。  相似文献   

20.
胜利的战争是丰碑,失败的战争则是基石。失败的战争往往蕴含着更丰富、更高贵的精神品质。从历史事实看,聪明的民族总是善于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将它转化为成功的智慧和力量。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的革命精神至少有八种丰富的内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