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古人有云:"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权力要用好,必须要有相应的规矩。老百姓说"权力任性,小鬼难缠,办事太难",其所反映的,不是权力本身的问题,它背后的问题在于:一是掌权用权的人,太过任性,没有规矩;二是制度设计,没有很好地消除掉与权力相伴随的种种任性,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的限制与监督。权力是一种能力,主要是一种外在的影响力和支配力;制度是一种准则,一种规程,表现为内在的指导性和制约  相似文献   

2.
<正>领导科学研究成果表明,领导者的威信通常由两方面构成:一是权力影响力;二是非权力影响力。权力影响力是组织授予的,具有法定的强制性,也称威信的"硬实力";而非权力影响力是指在领导职权以外由领导者的政治素养、道德人格、能力水平等因素而派生的影响力,也称威信的"软实力"。在领导活动中,威信的"软实力"是一种无形财富和潜在资源,较之权力影响力更具有感染力、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那么,领导者如何才能提升威信的"软实力"?笔  相似文献   

3.
《党史纵横》2013,(3):1-1
<正>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权力是一种能力,一种资格,表现为影响力和支配力;制度是一种准则,一种规程,表现为指导性和制约性。"一  相似文献   

4.
<正>杜子在11月10日的《杂文报》上撰文指出:"权力只对权力的来源负责",如果你不是权力之父,没有授予和罢免权力的权力,凭什么监督权力,怎么能够有效的监督权力?群众监督权是由选举权派生出来的一种权利。如果两手空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不少地方政府都制定和推出了自己的"权力清单"。在肯定这种探索的同时,应当看到这一问题上存在的误区。一是将权力清单与"负面清单"简单类比。"负面清单"作为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投资准入制度,是一种相对确定的国际  相似文献   

6.
正所谓"魅力"是指特别的吸引力。领导魅力,是指领导权力影响之外、由领导者凭借声望和信誉,让下属和群众自然敬佩和信服的一种感召力,是领导者基于其个人内在素质和气质魅力,对被领导者所起的一种权力难以达到的、心悦诚服地拥护和信任的影响力。老子《道德经》有言: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这便是对领导魅力的最完整的诠释。领导魅力不代表权力,领导干部握有权力,但能执掌权力并不代表就一定具备掌好权力的能力,更不代  相似文献   

7.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议题,有关"中国模式"的争论也甚嚣尘上。肯定"中国模式"存在的"模式论"本身,对于认识我国的发展实践历程和下一步的路径选择有诸多现实意义:其隐含着一种"必胜主义"的国家命运观,反映"中国梦"的国民心理,投射传统政治文化,为中国的继续发展贡献内在精神动力;其本质是一种权力耦合的结果,一方面肯定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奇迹,另一方面需要探索深化改革的新路径,继续坚持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组合是党执政的权力来源;其引导一种对"普适价值"的中国式理解,反思"普适价值"的内涵,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共识与差异,进而为中国的继续发展铺设外在适宜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8.
沈小平 《实践》2010,(7):55-55
<正>一位领导同志在与新提拔的领导干部任前谈话时说:"作为领导干部,不论从事什么工作,担任何种职务,都要对自己岗位的权力有一种敬畏感;只有对权力心存敬畏,才能干干净净为民工作。"此话道出了领导干部对待权力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9.
《探索》2015,(4)
对领导权力进行制约是重大决策科学化的一个重要保障条件。基于法定程序与领导责任追究,从政策文本、政策工具和整个决策过程出发,可以建立一种以"模块化动态制约"为特征的新型领导权力制约机制,这一机制在内容上具有过程性、网络化和动态性的特征,在运行中包括程序制约和后果制约两大连续性主模块,以及这两大模块对决策权力动态制约的七个分模块。要解决当前重大决策中领导权力制约的两大问题,即决策程序中的过程非连续性问题和决策后果中的权责关系断裂性问题,应以动态制约的思路推进这一新型领导权力制约机制:一是建立连续清单的领导权力动态制约程序;二是建立权责一致的责任追究与倒逼机制;三是动态地组合运用权力制约工具,形成"内外兼施"的领导权力制约态势。  相似文献   

10.
《求是》2014,(14)
<正>首先,美国国内政治面临的挑战显得更加突出。一是政治极化依旧、两党斗争激烈。从深层次看,不管是政府关门还是奥巴马陷入弱势,都反映了美国"否决政体"的弊端。所谓"否决政体",用美国著名评论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话说,就是"从一种旨在防止当政者集中过多权力的制度变成一个谁也无法集中足够权力作出重要决定的制度"。国会制衡权力的  相似文献   

11.
"权力弊病"论认为权力具有使人腐化堕落的内在属性,必然导致掌权者的腐败,这是一种肤浅而又深刻的谬论.这一谬论之所以被国内外不少学者"默认"甚至公开宣讲,是有其深厚的社会心理原因的.针对这种社会现象产生的社会心理,可以作三种猜想,即挫折一攻击假说,权力批判态度假说和权力神经症假说.  相似文献   

12.
项赠  郭文亮 《求实》2013,(7):50-53
社会稳则天下安,天下安则百业兴。针对当前中国维稳不容乐观的现状,运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分析视角,对"权力维稳"和"权利维稳"两种维稳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当前官员重"权力维稳"、轻"权利维稳"的原因,从"权力维稳"转变为"权利维稳"是一种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沈小平 《共产党人》2008,(21):50-50
前不久,一位领导同志在与新提拔领导干部任前谈话时说:"作为领导干部,不论从事什么工作,担任何种职务,都要对自己岗位的权力有一种敬畏感;只有对手中的权力心存敬畏,才能干干净净为民工作。"话虽朴素,却道出了领导干部对待权力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4.
国家权力由经济权力、军事权力、意识形态权力和政治权力构成,其中每一种权力都贯穿着弥散性的意识形态权力,而且意识形态权力是其他权力相互作用的"网络"。意识形态权力的这一国家权力原理意味着,从国内政治到世界政治,话语权之争都关乎着政治共同体的命运。比较而言,已经跻身于世界强国的中国,其国家权力依然存在着结构性问题,那就是意识形态权力的短板。建构话语权成为中国国家建设的"世代工程",但来自体制性张力则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腐败问题可能导致"亡党亡国",提出"建设廉洁政治"。习近平接任总书记后,也多次强调要对腐败保持警醒,指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要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腐败的根源是深扎于人性中的趋利性和权力欲。权力,指的是一种控制力和影响力,强调对社会资源和他人行为的支配力。"权力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当中,不同生活领域的权力现象分别被称为政治权力、经济权力、社会权力和宗教权力"。宗教权力在古代和中世纪显赫一时,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成为资本主义时代的宠儿,唯有社会权力,被关注得较少。按照马克思  相似文献   

16.
唐土红 《探索》2011,(1):150-155
在言及权力时,多数学者均将权力视为一种工具,其实这是一种误读。事实上,权力不仅仅是工具性的东西,除工具性之外,它还具有被人们淡忘的一面,即价值性。工具性只是权力的"外显"性特征,价值性才是权力的"内生"性特征。权力的价值性是权力内在的本质属性,它并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色彩。权力的价值性有三重维度,即公共性、责任性与亲和性。就它们的关系而言,公共性是权力最重要的价值属性,责任性是权力最基本的价值诉求,亲和性则是权力最根本的价值旨归。权力的工具性只有接受权力的价值性规导,权力才能真正走向人间至善。  相似文献   

17.
以数字化互动技术为基础的"媒介权力"开始广泛地嵌入社会治理的权力结构,并推动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的结构重构。媒介权力带着其特有的"二元性"特征,即以直接和间接两种权力形式嵌入社会治理场域。媒介权力的生成源于理性认同,普遍通过行动主体的编制力和切换力而生产,其中算法技术提升了这些能力。媒介权力的运行首先涉及合法性机制的作用,围绕着决策、执行和监督等环节来施加其影响力。媒介权力的嵌入推动了社会治理场域权力体系的再结构化,主要体现在媒介权力对社会权力体系的分割与重构、权力结构的不平衡性与公共性之间的张力特征及与社会的个体化特征和主体性建构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正>一、深刻阐发"依法治国"新含义"依法治国"的新含义可以归纳为:前提是坚持党的领导,把权力关进由法律编制的制度的笼子里,让领导干部的权力真正地为人民谋利益;核心是"依宪治国";目的是尊重和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不受侵犯。"依法治国"的前提是坚持党的领导,把权力关进由法律编制的制度的笼子里,让领导干部的权力真正地为人民谋利益。"依法治国"指的是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以宪法和法律为  相似文献   

19.
司法公信力     
《实践》2015,(2)
<正>公信力是一个具有双重维度的概念,一方面,是指"社会公众"或"人民群众"相信、信赖和认可的力度和程度,是社会公众进行评价的结果,是一种由个体意识集合而成的群体性意识,因此公信力承载着社会公众对权力行使主体、过程和结果的期望、体验、认识和评价,表现了公众对公共权力的信任状态。另一方面,是指国家公共权力及其行使机关所具有的能够被信赖、认可的力量和效力,是公权力内在品质属性和公共权威的表达,因此表明了公权力对社  相似文献   

20.
<正>2011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安徽省调研时说:"在对待党和国家事业上始终保持进取之心,在对待人民赋予权力上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在对待个人名利地位上始终保持平常之心。"敬畏之心,是指人们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敬",体现出一种认识态度,促使人们要"有所作为";"畏"表示一种界限,警示人们应"有所不为"。人民警察手中掌握着一定权力,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稍有不慎,便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敬畏法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到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