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源于习近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观的深刻认识,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而从"共同体"这一范畴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所倡导的共同体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与"共同体"的高度融合和有机联系,是超越"自然共同体"的整体建构;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摒弃"特殊利益"的价值追求,致力于打造价值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是打破"虚幻共同体"的理论武器;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承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贯穿始终的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践行"真正的共同体"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以"共同体"思想创新统一战线理论,蕴含着共同体意识。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共同体意识具有五个构成要素:积极互动、公共空间、关心包容、朋友情感和建构规范;它的早期萌芽表现为:毛泽东的"全民革命共同体"思想、习仲勋的"民族发展共同体"思想和习近平青年时期的"日常生活共同体"思想;新时代其三种发展类型: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带一路"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共同体意识的统一战线工作策略包括唤起共同身份意识、建构道德联系、关切各方利益、实施开放对话和铸牢信任文化。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共同体意识有助于统一战线理念思路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命题就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从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理论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的体现。深入研究二者关系,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如何进一步增强两岸文化交流实效性,是一个在两岸文化交流互动中正在摸索和探求的一个动态的"解"的实践问题,影响这个"解"的主要因素是有能否有效推动建立一个中国架构认同的价值观;能否有效助力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能否不断增进理解、扩大团结面。当前,推动建立一个中国架构认同的价值观是增强两岸文化交流实效的根本要求;助力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是增强两岸文化交流实效的核心任务;增进理解、扩大团结面是增强两岸文化交流实效的着力重点。  相似文献   

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涉及多元民族、蕴含多层内容、需要多方协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视角审视其内生与外延的辩证关系,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论域。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正确处理"一体与多元""古与今""破与立""刚与柔"四对关系,即认同中华民族的"一体"与"多元",构建好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赓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解决国内外交织的民族问题,破立并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刚力"与"柔力"培育的结合,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合力。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本质上讲,共同体是一种"关系体"。以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的共同体论述为研究对象,厘清"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和"人为造成的共同体"的两种经典共同体形态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重点探究"人为造成的共同体"所内含的"物的共同体"和"人的共同体"的两种基本共同体形态及其重要启示。而作为"人的共同体"的现时代形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也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必须采用的治理观。  相似文献   

7.
"群体分化"和"共同体认同"是互联网时代展现社会变迁与社会秩序之间张力的重要社会现象。一方面,"群体分化"是互联网时代快速社会变迁的重要表现之一,反映了社会变迁过程中传统共同体的消解;另一方面,"共同体认同"又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的群体凝聚和社会整合,进而成为新型社会秩序建立的重要表征。因而,在认识到群体分化现象是当前互联网时代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的基础上,需要从包括网络共同体在内的新型共同体切入来达致新型社会秩序的寻求。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沿用"的释义为:动词,继续使用(过去的方法、制度、法令等)。而并没有为"延用"立目。按照苏培成(1995)的观点,汉语中只有"沿用"这个词,没有"延用"这个词。然而,在政府公文、媒体报道及正式出版物中,我们仍然经常看到二词的混用。尽管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明确"沿用"为正确写法,但为何多年来人们仍会频频误用"延用"呢?本文试基于实际语料,描写"延用"的使用情况,并从语义上辨析"沿用"与"延用",顺带提及"继续沿用""继续延用"等语义重复错误;然后运用词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人们误用"延用"可能的原因;最后,再次强调应倡导使用"沿用",以符合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时代的产物,是与现代性问题紧密相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反现代性的现代性",是在批判现代性中重建现代性的,而现代性的批判与现代性的重建都是立足于"共同体"角度的。马克思批判现代性就是要立足于批判"冒充共同体"(包括货币、资本抽象共同体与国家虚幻共同体等)对于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重建现代性就是要立足于重建"真正共同体",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引导个体民族意识健康发展,抑制狭隘的民族情绪,纠正"主体民族"偏差意识;警惕"跨境民族"政治化意识,澄清"中华文化"模糊化意识,深化全体中国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会议时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的"一带一路"战略与此深度契合,助力构建平等共同体、繁荣共同体、安全共同体、文明共同体、生态共同体,不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向现实层面迈进。  相似文献   

12.
资本主义虚幻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有深刻的关联,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虚幻共同体"到"真正的共同体"的过渡形态,两者又是对立统一的。从虚幻共同体理论中得到启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处理好一国利益和多国利益,要充分利用虚幻共同体的合理性,同时还要谨防被异化利用。根据虚幻共同体理论,我国应牢牢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导权,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挫折,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3.
共同体概念是马克思宏大叙事下不可或缺的重要范畴,也是理解马克思"人类意识"价值旨趣的重要工具。通过梳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脉络,辨析不同种类共同体环境下人的发展与自由程度,从觉醒自我意识到认清"虚假共同体",从转向人类解放到揭示"抽象共同体",从建立"真正的共同体"到回顾"自然共同体",都体现出马克思对于人类命运的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14.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人类命运息息相关,世界已处于全球战"疫"的命运共同体之中。深刻洞悉这场全球战"疫"中的教育契机,不断拓展涵育青年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多重路径,提升青年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意蕴、厚植青年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家国情怀、引领青年践行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行为自觉,才能传承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思想的精神基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奉献全球战"疫"的中国青年力量。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任何新理念的构建都需要文化上的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重要的思想因子;文化自信能为解决全球化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挑战,顺利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我们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讲好中国故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将实现人类解放和建构真正共同体作为毕生的理想追求和终极价值。马克思从四个维度阐述了真正的共同体,即真正共同体的经济面相:扬弃"货币—资本"共同体,重建个人所有制是"绝对必须的实际前提";真正共同体的政治面相:"与个人隔离的虚幻共同体归根到底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打倒";真正共同体的精神面相:终结观念支配现实的神话,需要"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真正共同体的交往面相:"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是实现真正共同体的外部条件。这为我们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理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方法论启迪和价值遵循。  相似文献   

17.
<正>在座各位除了我是外行,大家都是内行。关于"警务广场"这个词,我是去年10月份从媒体上知道的,当时的印象很淡薄,以为是市公安局要搞一个活动,像市旅游局搞一个"旅游节"一样,搞一下也就过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的后乡土社会,乡村原有共同体的解体与新的"利益共同体"的产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乡村振兴的语境下,需要超越"利益共同体"以培育"情感共同体"。从理论上看,与西方文化重视"理性"有所不同,东方文化特别重视"情感";情感在社会团结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而且,乡村情感共同体在中国山西省"许村"的乡村建设中已得到了验证。培育情感共同体需要为共同体的互动提供公共空间、需要举行有仪式感的活动、需要打造村庄公共品牌。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从社会现状、政策依据,还是政治实践来看,发展着的统一战线工作都呼唤社会主义学院应该更加有所作为。推进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就要在"政策性与学理性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咨政研究相结合"这个框架下,形成共同的研究对象、共同的研究旨趣、共同的学术规范,构建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共同体,从而以科研共同体建设为战略支点,引领社会主义学院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全面发展,达成社会主义正规化建设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中和"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对当前棘手国际问题的锦囊之计。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传统"中和"文化在当代的创新性展现。借助"中和"智慧打造全球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发展共同体是中国为国际社会发展开出的中国方案。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这需要更为深入地汲取传统"中和"文化的养料,以进一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秉持"致中和"的思想,中国将与世界人民一同推动全球治理的创新性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