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1959年9月30日,赫鲁晓夫率苏联党政代表团前来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庆典。 当天晚上,中苏两国领导人便在中南海颐年堂举行了会谈。 赫鲁晓夫一开始就喋喋不休地谈他的美国之行,谈戴维营会议,又谈美国的工人是怎么富等等。毛泽东听得不耐烦了:“赫鲁晓夫同志,你去和美国人谈,我  相似文献   

2.
1957年中苏关系的发展进入短暂的“蜜月”期,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各个领域都加强了合作,两国领导人的互访也开始增多,中苏迅速走向了同盟的顶峰。然而,同样是在1957年,中苏关系便蒙上了破裂的阴影。在莫斯科机场,毛泽东便对赫鲁晓夫“留了一手”;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毛泽东与赫鲁晓夫之间更是产生了不小的分歧,当毛泽东把原子弹比喻为纸老虎时,赫鲁晓夫浑身就像被开水烫了似地惊叫起来。而两人在对共产主义认识上存在的差距,则直接引发了以后两国在建设共产主义上的竞赛……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把邓小平介绍给赫鲁晓夫 1954年9月29日,赫鲁晓夫率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副主席米高扬等乘专机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并参加中国国庆庆典。9月30日,毛泽东率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主要领导人,会见了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政府代表团成员。 当时邓小平并没有引起赫鲁晓夫的太多注意。在赫鲁晓夫的印象里,他只是很多副总理中的一位,中苏友协名誉理事之一。凡是有关对外的事务,他都表现克制,让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人出头露面。  相似文献   

4.
《世纪桥》2012,(14):24-24
1958年7月31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访问中国。访问期间,赫鲁晓夫同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讨论了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等问题,并发表了《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会谈公报》。在这以前,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于4月份致函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建议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  相似文献   

5.
苏联在斯大林之后有两个知名的领导人,一个是赫鲁晓夫,一个是戈尔巴乔夫。他俩都感到邓小平这个人很厉害。1960年,56岁的邓小平奉命率中国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国际共产党26国会议,苏共中央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赫鲁晓夫等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全部参加。赫鲁晓夫同邓小平坐在一起。当时,苏共对中共有很深的成见,落座不久,赫鲁晓夫就从阿尔巴尼  相似文献   

6.
周红 《党史文汇》2009,(5):13-15
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后,曾多次访问中国.本文记述的是他第二次访华的前因后果.时间:1958年7月31日至8月3日;地点:北京;方式:秘密而来,公开而去.  相似文献   

7.
1959年9月30日,赫鲁晓夫访美结束后,匆匆率苏联党政代表团访华,参加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并于10月2日同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会谈。然而,在这次会谈中,双方发生了激烈争论,以致赫鲁晓夫提前结束访华回国。此后,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关系开始急剧恶化。当时,我们作为中办翻译组的成员,参加了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的接待和翻译工作,见证了中苏关系史上这不平静的一幕。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的历史背景从1958年下半年起中苏关系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诸如毛泽东拒绝赫鲁晓夫提出的“共同舰队”建议、中国人民解放军炮轰金门、苏联撕毁《国防新技术协定》…  相似文献   

8.
1959年9月底.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在访美结束后应邀抵达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庆典。正如《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下册)》指出的那样.“他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宣传苏美和解和所谓的‘戴维营精神’.并试图压中国向美国让步,以利于苏美改善关系。在同中国领导人的会谈中.赫鲁晓夫要求中国在台湾问题上不再使用武力.还指责中国把尼赫鲁推向西方阵营。台湾问题和中印边界问题事关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中国领导人对赫鲁晓夫的言论据理予以驳斥。会谈不欢而散”。  相似文献   

9.
正1964年4月17日是赫鲁晓夫的70岁寿辰。苏联党和政府为他举办了隆重的庆典,其规模和声势仅次于1949年庆祝斯大林的70岁寿辰。祝寿活动上,党中央主席团成员和中央书记来到赫鲁晓夫的寓所。勃列日涅夫宣读了由全体苏共领导人集体签名的贺信,向"最亲密的朋友和同志,表示特殊的敬意"。勃列日涅夫还代表党和政府,给赫鲁晓夫颁发了第四枚金星勋章,并亲吻了他三次,晚上还举  相似文献   

10.
前苏联最高领导人访华,有两次最引人注目:一次是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另一次则是30年后的戈尔巴乔夫访华。赫鲁晓夫的访问标志着中苏关系由“蜜月”期逐步走向破裂,而戈尔巴乔夫的访问则是中苏经历了10年沦战、10年武装对抗、10年谈判之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因此,戈氏的访问在当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前苏联最高领导人访华,有两次最引人注目:一次是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另一次则是30年后的戈尔巴乔夫访华。赫鲁晓夫的访问标志着中苏关系由“蜜月”期逐步走向破裂,而戈尔巴乔大的访问则是中苏经历了10年论战、10年武装对抗、10年谈判之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因此,戈氏的访问在当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成为继斯大林之后苏联党和国家的新一代领导人,在他的领导下,中苏两国关系经历了一段非常曲折的过程。1954年10月,赫鲁晓夫亲自率领苏联最高领导集体访华并兑现此前承诺,表示出对中国的重视和礼遇;然而1959年以后,苏联不仅单反方面撕毁中苏多项协议,撤走在华援建专家,甚至两国不断加强边境军备,以致发生珍宝岛流血冲突事件,中苏同盟由亲密无间的兄弟转至关系破裂也不过十载。  相似文献   

13.
李华 《党的文献》2002,(2):59-66
195 9年 ,印度挑起了中印边界武装冲突。当年 ,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赫鲁晓夫基于印度总理尼赫鲁标榜“社会主义”、苏印友谊、亚洲地缘政治利益、中苏边界领土纠纷、苏美关系改善诸因素考虑 ,采取了袒护印度指责中国的不公正态度。赫鲁晓夫偏袒印度 ,恶化了中苏关系 ,加深了印苏关系 ,助长了印度对华侵略扩张。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成为继斯大林之后苏联党和国家的新一代领导人,在他的领导下,中苏两国关系经历了一段非常曲折的过程.1954年10月,赫鲁晓夫亲自率领苏联最高领导集体访华并兑现此前承诺,表示出对中国的重视和礼遇;然而1959年以后,苏联不仅单反方面撕毁中苏多项协议,撤走在华援建专家,甚至两国不断加强边境军备,以致发生珍宝岛流血冲突事件,中苏同盟由亲密无问的"兄弟"转至关系破裂也不过十载.  相似文献   

15.
新圣女修道院公墓位于莫斯科西南,自古以来就是俄国社会名流的陵园。“十月革命”后,其地位仅次于克里姆林宫墙下的陵墓。埋葬在这里的都曾是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每座墓碑风格各异,墓中主人也都有着自己不平凡的故事。陵园里最引人注目的应数赫鲁晓夫墓。赫鲁晓夫———这位前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本应葬于克里姆林宫墙下,同已故的苏联高级领导人在一起。可是他未被获准进入红场。由于他的墓前常有凭吊者,并不断有人献花。公墓曾一度被列为禁区,直到戈尔巴乔夫执政才重新开放。80年代末,曾有人呼吁将赫鲁晓夫墓迁移到红场,因遭到一些政界人士…  相似文献   

16.
徐平 《党史博览》2002,(6):49-51
1957年,是中国经济建设进行得最好的年份之一。到1957年下半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都按着预定目标顺利发展。中央领导人心情舒畅,踌躇满志。此前,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  相似文献   

17.
李兴耕 《党史博采》2005,(1):113-116
赫鲁晓夫是苏联领导人中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直到目前为止俄罗斯国内对他仍然众说纷纭,评价不一.有的认为他是修正主义者;有的认为他的改革没有触及斯大林模式的灵魂;有的认为他既有巨大功绩,又有严重错误;有的否定他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有的认为这是他一生的主要功劳;有的认为他对个人崇拜的批判是不彻底的.赫鲁晓夫具有两面性.他进行了体制改革的初步尝试,但是没有取得成功.他在理论上既有右的东西,也有左的东西.通常是左和右混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正>东欧四国党代会上的反华闹剧1962年11月至1963年1月,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国的共产党,相继召开代表大会。伍修权率中共代表团与会。1963年初夏,伍修权向我们北京外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同学们,介绍了会上与赫鲁晓夫等苏共大员斗争的情景,记得他用"无理取闹,骇人听闻"八个字,来形容会场的恶劣气氛。在前两次党代会上,气氛相对好一些,与会的苏共领导人及一些  相似文献   

19.
1958年夏天,在中苏两国关系日益紧张的关头,赫鲁晓夫急飞北京,力图说服毛泽东主席接受苏方此前从其本国利益出发、向中国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并设法消除两国间已经出现的分歧.但令这位苏联领导人始料不及的是,他这次竟几乎一无所得,最后悻悻而归.  相似文献   

20.
"秘密报告"是国际共运史上反对个人崇拜的重要文献。它来源于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要为斯大林时期所制造的大量冤假错案进行审查和平反的想法。报告明确提出反对把党和国家领导人看作是"无所不知、洞察一切"的超人。从六个方面总结了"秘密报告"的主要内容。这些给我们启示,要正确看待党的领导人所犯的错误,要正确解决领袖和党的关系问题以及对党的最高领导人的监督问题,要吸取没有正确对待个人崇拜而导致"文化大革命"大动乱的惨痛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