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翌日上午,苏联政府宣布予以承认;10月3日,中苏两国建立外交关系。1949年12日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访问苏联。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莫斯科签字。1952年9月,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为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  相似文献   

2.
中苏关系恶化的滥觞——评苏共二十大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苏关系史上,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它对后来中苏关系的演变影响很大。然而,应如何估计这种影响,多年来人们众说纷纭,学术界的看法也不一致,至今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1989年5月15日至18日,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对我国进行了正式访问。邓小平同志与他举行的会见,宣告了邓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转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只有创造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我们才能集中精力搞建设。因此,必须调整同一些重要国家的关系。有些事情,如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两国恢复邦交等,毛主席、周总理在世时就已经做了。至于香港问题,按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当时已开始同英国进行谈判。当时真正剩下的重大国际问题就是中苏关系问题。邓小平经过对国际形势和我国周边环境的冷静观察和科学分析,从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依据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指导我们党和国…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转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只有创造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我们才能集中精力搞建设。因此,必须调整同一些重要国家的关系。邓小平经过对国际形势和我国周边环境的冷静观察和科学分析,从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依据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指导党和国家凋整战略,从根本上改善了同苏联的关系,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苏联曾经是中国的“老大哥”,但后来中苏关系交恶了。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后,清醒地认识到:中苏关系不改善,中国将难以得到真正的国家安全,就不可能安心搞建设,才有了——《邓小平力促中苏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7.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国际和平环境不行。只有创造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我们才能集中精力搞建设。因此,必须调整同一些重要国家的关系。有些事情,如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两国恢复邦交等,毛主席、周总理在世时就已经做了,中英香港问题也已经开始同英国进行接触。当时,真正剩下的重大国际问题就是中苏关系问题。经过对国际形势和我国周边环境的冷静观察和科学分析,邓小平从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依据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指导我们党和…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的中苏关系主要是围绕两个相互交织的过程展开的。其一是两国不断寻求国家关系正常化的原则、基础,并通过谈判和交往逐步累积共识;其二是双方同时在全球、地区和双边等三个层次展开战略博弈。1989年5月中苏峰会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是这两个过程演变的结果。苏联解体后中苏关系能够平稳过渡到中俄关系这一事实表明,两国关系已经有了相当稳固的基础,中苏关系正常化既是战略博弈的结果,也是水到渠成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改革开放的头十年,正好是中苏关系正常化经历酝酿——实施——实现的十年。我作为外交部主管司——苏欧司的副处长、副司级参赞,亲历了这一正常化的全过程。“中苏关系正常化”七个字,与“邓小平”这三个字是紧密相连的,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0.
第一部完整反映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1991年苏联解体期间,中苏关系复杂曲折历史全过程的权威力作——《中苏关系史纲》,日前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中苏关系史纲》提出了一个与以前不同的观点:中苏之间的原则性分歧并非产生于苏共二十大或1956年。书中指出,在1956—1957年,  相似文献   

1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国际和平环境不行。因此,必须调整同一些重要国家的关系。有些事情,如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两国恢复邦交等,毛主席、周总理在世时就已经做了,中英香港问题也已经开始同英国进行接触。当时,真正剩下的重大国际问题就是中苏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与中苏关系正常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万民 《学习论坛》2005,21(3):18-21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邓小平以非凡的胆略与远见卓识,审时度势,开启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大门,坚持苏联必须消除三大障碍的原则立场,“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主导了这一影响世界局势的重大事件的全过程。此后,他又从构筑后冷战时期多极世界的战略高度出发,关注中苏新型国家关系的健康发展,为改善我国的国家安全环境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皖东 《党史博采》2004,(3):9-13
为向苏联传递改善中苏关系的信息,邓小平指示说,为了不引起外界无端的猜测,可由外交部苏欧司司长以视察使馆工作为名,先前往莫斯科,并同时前往华沙 20世纪8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自里根总统上台后,加紧扩军备战,和苏联展开全方位争夺,并大幅提升对台军售,其势咄咄逼人。与此同时,苏联自1979年12月入侵阿富汗后,陷入阿富汗举国一致的人民战争泥潭,从对外扩张的顶点衰落下来,  相似文献   

14.
苏联于1957年10月4日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一消息对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来说当然是天大的喜事。没想到好事连连,聂荣臻率团赴苏联谈判传来佳音:于同年10月15日双方达成协议,苏联答应在火箭和航空等方面援助中国,还许诺向中国提供一个原子弹教学模型和生产原子弹的一些技术资料。虽然这些东西当时已经过时了,但对于一张白纸的中国还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15.
三句话的新闻发布会 1982年5月,我出任外交部副部长,开始主管苏联、东欧事务.  相似文献   

16.
1989年5月16日,邓小平同志与来访的戈尔巴乔夫举行最高级会见,共同宣布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实现。这是20世纪的一个重大事件。这一正常化的历程包括三个方面:就消除影响正常化实现的"三大障碍"进行政治磋商,恢复中断多年的中苏边界谈判,遏制苏方在对台湾关系方面越过底线。笔者作为这一正常化的见证人,查核了大量官方资料,现对其艰辛历程作一个粗线条回顾。  相似文献   

17.
曹强 《党史纵横》2010,(2):25-26
建国后从1951年起,我国就开始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其中大量的是教育部派出的学生,此外还有军事留学生、青年团留学生和实习生。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和中苏关系的发展,派遣留苏学生的数量大大增加,1953年更是成为派遣工作的一个高潮期。到1959年,我国共向外派遣留学生16152名(大学生5805名、  相似文献   

18.
孟兰英 《党史纵横》2010,(10):32-34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对世界范围内的战与和问题作出了新的判断,决定改变总体外交战略。在大体上理顺了中关关系之后.提出要缓和并改善中苏关系。但是如何才能使相互对抗已20年的两个国家重修旧好呢?邓小平运筹帷幄,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中苏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苏联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两个最重要的国家。两国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同志加兄弟"般的密切联系,由于意识形态及苏联大国"老子党"的原因,双方在五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一直处于"名存实亡"的外交状态。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放弃了一直奉行的"一条线、一大片"的全球反苏统一战线,苏联的对华政策也有所松动,双方在八十年代进行了长达十二轮的会谈,终于在1989年实现邦交正常化。探讨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具体历程,对于我国对外关系的开展和当前新型大国关系的建立,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世纪桥》2017,(6)
抗日战争后的中国充满了各种变数,由于在抗战中美苏对中国的援助,使得战后美苏想获得各种在华利益。在雅尔塔协定的背景下,苏联获得的相当的在华利益,但是随着局势的不断变化,苏联对国民党与中共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导致这种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从国民党对东北的门户开放政策、中美新约的签订、美苏冷战的爆发和中共的不断胜利这四点,本文拟通过对这四点原因的分析来看中苏关系的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