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洋 《党建文汇》2008,(8):53-53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迪特尔·扎普夫教授近日警告说,假装微笑对身体健康有害。职业化微笑会让人们承受更高的压力。扎普夫教授对这一课题进行了两年的研究,4000名志愿者在一个模拟的呼叫中心接受试验。研究人员把他们分成两组,一组志愿者可以在幕后回答问题而无须面带微笑,而另一组则需要天天有职业化微笑。结果发现,第一组的人尽管有短暂的心跳加快的现象,但很快就会平息下来。而职业微笑、的一组即使在呼叫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仍表现出压力征兆,  相似文献   

2.
学会攀比     
把自己和别人进行对比,人们谓之"攀比".提起攀比,人们褒之者寡,而贬之者众,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对待攀比,我们应该多些青睐而少些白眼,因为只要正确地解决了为什么攀比这个问题,攀比确实是利大于弊或者有利而无弊.  相似文献   

3.
没有病就是健康 当不断出现失眠、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并伴有烦躁不安等症状时,你可能已进入“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是介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第三状态,基本特征是身体无明显疾病,但体力降低,适应能力减退,精神状态欠佳。“亚健康”可以间断或持续地出现,但通过科学调理,又可明显消失,恢复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4.
对比与攀比     
对比是实践检验的一种方法,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对比能比出长短高低,比出好坏优劣。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由于“左”的错误影响,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同世界几乎隔绝,信息不灵,根本看不见也闻不到大千世界的变化,年年只好拿出老黄历,对比过去贫困艰苦的年代,还沾沾自喜生产如何发展,生活如何提高,甚至说不断创历史最高记录,二三十年就沉醉在“夜郎自大”之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实行对  相似文献   

5.
最近,笔者在调查了解反腐败斗争情况时,有个单位的领导同志流露出这样一种想法:反腐败斗争是一项很敏感的工作,抓不出成效,说你工作不扎实;抓出成效,又说你那地方问题多;而且以往多次惩腐倡廉,纠得快的地方都吃了亏。因此,想边抓边看,既不落后,也不冒尖。据了解,持这种反腐败怕“吃亏”、搞攀比思想的领导干部,在一些地方并非个别。 当前,虽然不少单位存在腐败现象,但不是所有单位情况都是一  相似文献   

6.
学生之间攀比在当今校园极为盛行,目前攀比之风不仅仅表现在穿名牌衣服、用高档学习用具等方面,而且还“与时俱进”,他们比谁的生日宴会盛大,女生比谁的“男朋友”帅,男生比谁的“女朋友”多,一些干部子女或家庭条件较好的中小学生,还把自己父母担任的职务、家庭收入也写在名片上,四处炫耀……攀比现象越来越走向怪圈。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反映出现代的中小学生不良的心理和价值观,同时也折射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些误区,应该引起各方面的关注,研究对策,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7.
谈“攀比”     
正落马官员的悔过书总能提供别样启示。比如,收受违纪违法赃款近2000万元的安徽省蚌埠市原副市长刘亚在其悔过书中说:"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个人利益、个人享受至上,暗地里总爱攀比:比谁的房子好,比谁在省里‘关系硬’,比谁提拔得快。结果比出了腐败思想,比出了不平衡心理,比出了低级庸俗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读过刘亚的悔过书,人们不难发  相似文献   

8.
<正>攀比不仅会花光你的银行余额,还会对健康造成损害。据英国《幸福研究杂志》日前报道,新加坡国立大学杜克医学研究生院的学者发现:不如邻居富裕会使得人们更容易患上高血压。研究者考察了15万多名参与者的血压水平,并把他们的财富与住在  相似文献   

9.
今日阅读报纸,发现<金钱美色绊倒三厅官>--又有三名厅官"落马".一时间,不由想起一些贪官的"落马史",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顽症:就是攀比--失衡--堕落.  相似文献   

10.
<正>赵朝文在4月16日的《新华每日电讯》上编译: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最近研究人员发现,拥有豪宅、豪车以及百万存款,丝毫不会减弱人们好攀比的特性。而如果周围有和自己社会地位相近的朋友、邻居,那更是会让你脆弱的神经雪上加霜。"我们的车子已经很快了,但邻居的车子更快,所以在他们面前我们体会不到  相似文献   

11.
所谓攀比心理,就是刻意将自己的智力、能力、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别人进行比较。并希望超越别人的一种心理状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学生的生活、学习条件越来越好,但个别学生不顾家庭的实际情况盲目攀比。异化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同时又给家庭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因此,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攀比现象不能掉以轻心、任其发展,更不能盲目迁就,助其发展,而应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12.
<正>在案件查办中,一些被调查人时常感到自己很冤屈,认为自己的错误很小,比不上别人那样严重,更比不上那些大贪官,根本算不了什么错误;尤其看到尚存的个别恣意腐败分子尚未被惩处,甚至逍遥自在时,更认为捞  相似文献   

13.
司马牛 《实践》2005,(9):47-48
“攀比”一词大多用于贬义,其 实,所谓“攀比”无非是“援引事例比 附”之谓。“援引”什么“事例”攀比, 不仅大有讲究,其结果也往往大相 径庭。 全国优秀组工干部祁爱群, 1980年16岁时,曾面临“留藏还是返 沪”的人生选择。举棋不定问,祁爱 群“攀比”了自己的父亲——一个 “老西藏”,比比20世纪60年代进藏 的父辈,一切艰难困苦又算得了什 么?最后,祁爱群作出了扎根西藏的 人生抉择。正是这种“攀比”精神,促 使祁爱群扎根高原,献身藏区。 而被判处死缓的原北京市交通 局副局长、大贪官毕玉玺的“攀比”, 则显露出他龌龊的灵魂。他和同事 比,觉得自己资历老却升得慢;和上 级比,他认为自己水平高却屈居人 下;和大款富翁比,他觉得自己贡献 比他们大得多却远不如他们富裕、 阔绰……结果越“攀比”越觉得委 屈,越“攀比”越心理不平衡,于是恶 从胆边生,伸出了罪恶之手。最终, 钱是捞得够惊人的了,受贿多达 1304万余元,几辈子都花不完,但他  相似文献   

14.
15.
所谓攀比心理,就是刻意将自己的智力、能力、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别人进行比较,并希望超越别人的一种心理状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学生的生活、学习条件越来越好,但个别学生不顾家庭的实际情况盲目攀比,异化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同时又给家庭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因此,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  相似文献   

16.
赵畅 《求是》2000,(10)
相比之心,人皆有之。然而“比”有两种:比干劲,比奉献,这是一种比;比待遇,比享受,则是另一种比。前者方向、方法对头,能激人奋起,使人进步。所谓“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即此之谓也。后者则相反,这种比法,会把人比得猥琐不堪,趣味低俗,惶惶不可终日。 比待遇,比享受,无疑会使人的欲望成为脱缰的野马,决口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许多社会成员萌生了互相攀比的心理。这种攀比心理具有极大的消极作用,它消腐着人们的工作积极性,阻碍着改革的深化。因此,从理论上和现实上分析攀比心理形成的原因,正确地认识它,并找出克服的措施,就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社会任务。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先探讨一下公平心理和公平理论。一、公平心理和公平理论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2,(4):60-60
孩子想要什么就想尽办法满足,尽管有些根本不是正常需求。在这样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因一刻也不愿“耽误”,被称为“现在就要一代”。近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81.7%的受访者感叹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现在就要一代”。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副校长程凤春表示,  相似文献   

19.
财富传奇     
《先锋队》2013,(18):58
小人物,大智慧;小故事,大启发。读财务传奇,走你自己的财富人生。本书精选央视王牌经济节目《财富故事会》栏目中的28个故事,以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经理的创业经历或财富故事为切入点,发掘我们身边每个人都  相似文献   

20.
感受财富     
有人说有钱便拥有财富,其实不然。人的一生有许多除金钱以外的财富,需要我们去好好地珍惜。 年轻是财富。一位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总是感叹自己太穷。一位老人问他:“给你 100万元,你愿意马上变成80岁的老头儿吗?”年轻人说:“不愿意!”老人又问:“给你1000万元,你愿意立刻就死吗?”年轻人还是回答:“不愿意!”老人哈哈大笑说:“你不是很富有吗?你已拥有了1000万!”其实,年轻就是财富,生命如初升的太阳,充满无穷活力,它能创造出许多你无法想象的奇迹。 健康是财富。在为一些朋友英年早逝惋惜时,更多的人悟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