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船王"包玉刚一诺千金,可建饭店的1000万美元却无人敢接 在庄炎林负责筹建建国饭店的过程中,还同时进行着另一个饭店的筹建工作,那就是兆龙饭店. 兆龙饭店的投资者是有"世界船王"之称的包玉刚.1949年初,包玉刚携家眷南下香港创业,经过20多年的奋斗,建立起庞大的"海上王国"--环球航运集团.1978年,他拥有200多艘巨型船只,载重吨位2000万吨以上.翌年,包玉刚被国际独立油轮协会(总部设在挪威奥斯陆)推选为主席,国际航运界为之瞩目.  相似文献   

2.
“船王要回国,好事嘛”北京兆龙饭店的投资者是有“世界船王”之称的包玉刚。自1949年初辞去上海市银行副总经理、携家南下香港创业以来,包玉刚经20余年奋斗,建立起庞大的“海上王国”——环球航运集团。  相似文献   

3.
罗元生 《党史博采》2006,(11):23-24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一代伟人宽广的胸怀、远大的目光和无穷的魅力,广泛接纳四方宾朋,世界船王包玉刚就是其中之一。1918年11月16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市镇海县庄乡钟包村的包玉刚,22岁就进入了银行界。1949年初,上海解放前夕,他和父亲及家人,离开大陆来到香港,凭着父亲多年积蓄下的一点钱,开始另闯天下。香港有天然的深水泊位和码头,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由贸易的条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船只。1955年,37岁的包玉刚开始了他的“船王”之梦。包玉刚敏感地发现,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复苏,各地之间的贸易往来增多,船运是最廉价的运…  相似文献   

4.
兆龙饭店的投资者是有“世界船王”之称的包玉刚。1949年初辞去上海市银行副总经理、携家南下香港创业以来,包玉刚经20余年奋斗,建立起庞大的“海上王国”——环球航运集团。1978年,他拥有200余艘巨型船只,载重吨位2000万吨以上,超过美国或苏联国家所属船队的总吨位。翌年,他被国际独立油轮协会(总部设在挪威奥斯陆)推选为主席。国际航运界为之瞩目。  相似文献   

5.
1984年12月17日,包玉刚应邀来到北京,他的身份是香港《联合声明》基本起草委员会成员,18日,他作为港澳一百零一人代表团团员,前往北京机场迎接前来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19日,出席了签字仪式,邓小平当时对撒切尔夫人的讲话,包玉刚听得十分真切,他说:“我们两国的领导人就香港问题达成协议,为各自的国家和人民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香港问题不解决,在我们两国之间人民之间总是存在着阴影,现在这个阴影消除了,我们两国之间的合作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前景光明。”也就是在仪式结束时,包玉刚接到通知,…  相似文献   

6.
正"史上最偏心遗嘱"近日在台湾诞生。这份遗嘱中,"台湾船王"张荣发将自己价值500多亿元(新台币)的财产和家族企业全部留给二房之子,大房的子女们则连名字都未提及。张荣发1927年生于台湾宜兰苏澳,1968年创立了长荣海运,从一艘旧货船出发,历经17载奋斗,建立起全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船队,成为"世界集装箱航运之王"和"海上皇帝"。  相似文献   

7.
王玉琴 《廉政瞭望》2014,(10):58-59
上世纪30年代,当时的“中国船王”陈顺通将“顺丰”、“新太平”两艘轮船租借给一家日本公司,但轮船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神秘消失。此后,陈家四代人耗尽心血,相继在日本东京、中国上海提起诉讼。77年后,船王的曾孙陈中威终于打赢了这场跨国官司。日前,陈中威向本刊特约作者讲述了这起“中威船案”背后跌宕起伏的曲折故事。  相似文献   

8.
英国船王老哈特,在选择儿子小哈特能否接班时,表现得犹豫不决,他拿不准儿子是否能担起船王的重任。于是,他开始向世人征求意见,发布消息:凡是了解儿子的人都可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3,(11):121-121
希腊船王奥纳西斯,1906年出生于土耳其西海岸的伊密尔,1922年全家逃难到希腊。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经济复苏阶段,很多人没有摸准市场的脉搏,拼命地扩大再生产,不久就出现市场过剩,物价迅速下跌。  相似文献   

10.
陈克鑫 《湘潮》2011,(11):46-47
◇一个男人的一百个同性朋友,也不足以代替一个好女人。好女人是好男人寻找自己、走向自己,然后豪迈地走向人生的百折不挠的力量。船王奥纳西斯生前说过:"如果女人不存在,世界上所有的金钱都将失去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英国船王老哈特,在选择儿子小哈特能否接班时,表现得犹豫不决,他拿不准儿子是否能担起船王的重任。于是,他开始向世人征求意见,发布消息:凡是了解儿子的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看看小哈特的身上都有什么缺陷,尤其是那些致命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去年12月11日,香港特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董建华在会上当选为香港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筹委会主任委员钱其琛表示,由港人自己来选择最高行政首长,在香港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它标志着香港回归祖国后即将开始一个全新的时代。 董建华1937年5月29日生于上海,为已故船王董浩  相似文献   

13.
《正气》1997,(6)
船王之子(二)──香港候任行政长官董建华董建华曾告诉记者,他最崇拜的政治人物是邓小平,其次是英国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和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当公司与友人谈生意时,他都是让手下去谈,尽可能的将私谊与公事分开处理董建华为人诚实、平易近人是香港各界无不称道...  相似文献   

14.
香港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宁波帮在香港有一定地位。宁波帮的杰出代表王宽诚、包玉刚、安子介、马临、董建华、范徐丽泰、邬惟庸等,积极落实“一国两制”战略构想,对香港前景充满信心,拥护中英联合声明,在《基本法》制定中认真负责,对于组建香港特别行政区与“临立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亲历回归与合作,在香港回归祖国过程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与黄炎培谈话时曾指出:"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有四个实业界人士不能忘记,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卢作孚去世后不久,周恩来在政务院讨论民生公司公私合营问题的一次扩大会议上,对卢作孚的一生作出了高度评价:卢作孚先生不仅对祖国的交通运输事业作出了贡献,而且对中国的经济建设也作出了贡献。1980年,中共四川省委为卢作孚作出政治结论:"卢作孚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卢作孚的名字为很多人熟识:他是一个企业家,是中国的船王,他从经营一艘小客轮起家,用了不到10年时间,缔造了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民生公司。1938年,在他的指挥下,几万名人员和代表当时国家工业精华的物资和设备从宜昌码头经长江水路抢运到重庆及四川后方,创造了"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撤退",为抗战保留了重要命脉。其实,卢作孚一生当中,还做了许多值得称颂的业绩。他从17岁参加辛亥革命,到59岁新中国成立后完成民生公司公私合营,终其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和乡村现代化建设的一生,就是为"中国梦"奉献的一生。2013年,是卢作孚诞辰120周年。在此,我们希望能通过部分片段式的记录,让更多人了解这位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的一生,并以此纪念这位可敬的前辈。  相似文献   

16.
<正>如果说贪污腐败是党和国家的"致命伤",那么"庸政"、"懒政"则是党和国家的"慢性病"。不管"致命伤"还是"慢性病",都会危及党和国家的健康肌体,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因此,中央在"打虎拍蝇"的同时,铁腕惩"懒"治"庸",对忽视民生、"为官不为"的"庸政"、"懒政"者"动刀子"、"出重拳"。同时,多地也纷纷出台问责新规,向"为官不为"的现象说"不"。伴随着一  相似文献   

17.
"两学一做"的实践逻辑表现在:一方面,"一做"是"两学"的落脚点。"做"合格党员的实践不但是"两学"认识的来源,而且是"两学"学习教育的目的和归宿,还是检验"两学"认识发展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两学"是"一做"的理论指导。"两学"是"一做"的时代指引,只有严格的"两学"才能推动"一做"取得成功,,实际工作中要反对走样的"两学",防止"一做"走向形式主义,最终确保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与"做"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8.
"Diktatur/Dictatorship"一词在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外辞典中被译作"主国之职"或"独裁官之职"。马克思主义德语原著术语"Diktatur"在十月革命实践推动下进入日语,日本社会主义者按早先传入日本的《英华字典》模式造词,以和制汉字词"独裁"对译,并会通英语词"Dictatorship"。留日旅日中国人早期多采用"独裁"译法,同时还配词"专制"、"专政"、"专断"等对译英语、法语文献词。中共成立后,直接从德语母词和俄语母词"Диктатура"翻译。"独裁"、"专断"、"专制"和"专政"作为语素与"平民"、"劳农"、"劳工"、"劳动阶级"、"无产阶级"等词搭配,形成"平民独裁政治"、"劳动者专断"、"劳动独裁"、"劳农专政"、"劳工专政"、"劳工阶级专断政府"、"无产阶级专断"、"无产阶级专制"、"无产阶级独裁政治"、"无产阶级者独裁制"等"无产阶级专政"概念的多种译法。"Proletarian Dictatorship"在中国经历了从多种译法到统一译法的概念发展史,并完成了从"无产阶级专政"到"人民民主专政"概念的中国化延伸,"专政"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19.
霞飞 《党史博采》2008,(5):48-53
了解"文化大革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文革"初期,红卫兵有过"天派"和"地派"。两派曾经打得不可开交。但是,这两派的首领,都被称为红卫兵领袖。"天派"领袖是韩爱晶,而"地派"的领袖,就是王大宾。王大宾在"文革"初期也曾呼风唤雨,横行一时。但他在"文革"前并不坏。让我们来看看他的历史吧。  相似文献   

20.
《理论与当代》2014,(7):58-58
正凌河在5月23日的《解放日报》上撰文指出:广东省纪委近日发出通知,规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一律不准使用"老板""老大"等庸俗称呼。其实,称"老板"也好,呼"老大"也罢,都不只是个"称呼问题"。重要的是在"老板"和"老大"背后,往往有一个"小圈子"——"老板"只是"圈子"内众所依附的一个对象,而"小圈子"的核心,往往有一个"领导",他不但调整"圈内"的关系,摆平"下面人"的纷争,更以封官许愿的方式,把一顶顶"乌纱"戴在"子弟兵"的头上。刘志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