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一、中国—东南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尽管各国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程度呈现出差异①。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出现了冲突,经济的迅速发展使该地区许多国家摆脱了贫困问题,但也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在东南亚各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环境压力、空气的跨国污染、工业化和城市化所造成的水资源破坏、热带雨林的锐减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严重地制约了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因经济发展而造成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东盟便开始有了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官方合作,并取得明显…  相似文献   

2.
日本环境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环境产业是改善环境和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技术条件,也是促进日本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和激活其地区活力的强大动力.目前,日本的环境产业已从少数产业部门扩展到几乎所有产业部门,未来将同汽车业和建筑业并驾齐驱,成为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主导支柱产业之一.促进日本环境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强化环境法规的限制,推动经济政策的绿色化,完善企业的环境管理和发展绿色消费.  相似文献   

3.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手段。以东北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框架为基点,从空间布局角度研究分析东北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即"一轴三极七基地",通过区域内合理的空间布局促进产业的合理分工与链接,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和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宏观层面的构想,为具备区域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探索可行路径,以期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 ,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环境问题属于开放系统问题 ,国际合作项目加深了环境问题的国际化趋向。然而经济发展是不可避免的 ,国际合作已经成为国家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如何处理国际项目中的环境问题、协调各国的环境准则是关系到经济合作项目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中俄合作建设俄扎鲁比诺港应关注环境生态影响 ,并采取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姚桂梅 《亚非纵横》2006,(3):23-27,37
当前非洲经济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前景良好,这为中非经贸合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物质基础,继而在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使中非经贸合作朝着互利共赢的方向发展,中国政府和企业应立足长远,放眼未来,在纺织等行业给非洲国家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在资源开发领域,力争让非洲人民受益;在农业领域,加大合作力度,推广多种经营模式,解决非洲粮食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经济的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吉林省的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扩大,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应尽早转变以往的粗放增长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杨光 《西亚非洲》2007,(12):10-16
2000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飙升,居高不下,为中东石油输出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历史机遇。中东石油输出国的经济发展政策呈现新特点: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保护本地人就业;改善外国投资环境;推动产业结构多样化。但这些国家仍需解决经济结构单一化、对外国企业投资石油工业上游领域的闭门坚守政策,以及扩大经济自由度等问题,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越南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资源富饶 ,物产丰富 ,居住环境宜人。但几十年来 ,不当的经济活动以及多年的战争 ,使越南的环境遭到破坏 ,并给该国人民的生活、健康和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这已引起越南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的关注。越南与我国山水相连 ,一国的环境问题往往会变为跨境环境问题。近年来 ,国内学界对越南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作了大量的报道和研究 ,但对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介绍和研究较少。现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 ,对越南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作一论述。一、长期乱砍滥伐森林 ,移民毁林开荒 ,造成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越…  相似文献   

9.
论循环型社会目标下的日本地区经济的绿色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冬 《东北亚论坛》2004,13(6):68-72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问题的发展 ,绿色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日本从本国国情出发提出的建设循环型社会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 ,而地区经济的绿色化发展则是实现这一纲领的基础和保证。由于日本各地的产业基础和自然状况的差异 ,其地区经济的绿色化发展也存在着各自的特点 ,并表现为不同的类型。日本地区经济绿色化发展的动力在于市场驱动下的企业经营绿色化、日益成熟的绿色消费者群体和具有日本特色的产、学、官、民合作体制。  相似文献   

10.
王继东  王杰 《东南亚纵横》2009,(10):102-106
实践已经证明生态经济是一条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发展生态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论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传统的区域开发模式是一种“资源开发模式”,由于缺乏对资源与环境加以补偿、保护和改良的内在机制,其后果不仅是区域经济结构失调,而且使脆弱的生态系统长期超负荷支撑,区域环境总体质量不断下降,自然生态退化严重。因此,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区域开发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开发道路。在区域开发中自觉地对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四大系统的协调关系进行科学的调节和管理。  相似文献   

12.
印度经济特区的发展思路符合发展经济学中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理论。印度经济特区的四个发展阶段反映了经济特区生命周期、经济特区政策、对外贸易和引进要素等方面的发展思路和逻辑。后金融危机时代印度经济特区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好好把握机遇,整合好经济特区发展的制度性要素、资源性要素、知识性要素以及文化性要素。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科学发展观,全面系统地回答了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的历史命题.科学发展观不但是新世纪指导中国和平发展的科学思想体系,也是协调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大战略构思,将指引中国外交为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4.
"变通发展战略"(ADS)是20世纪9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发展理念,已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变通发展战略的内涵和意义,然后以泰国雷东发展计划为例,对泰国如何利用"变通发展战略"理念来促进落后农村地区的发展和扶贫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总结了该理念对我国农村发展和建设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彰显了中国的发展道路是和平发展的道路。和平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要在建立和平发展的国际战略环境、维护和平发展的国家安全环境、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的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6.
17.
18.
In the year of 2007, while maintaining general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steady economic growth, Africa also enjoyed enhanced role and leverage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It also once again demonstrated the power of Africa by strengthening itself through unity.  相似文献   

19.
泰国经济与社会国家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国家发展规划),是二战后泰国政府为获得西方经济援助制定的国家发展总体规划。长期以来,泰国仅将国家发展规划视为获得西方援助的工具,而忽视国家发展规划对国家发展的指导作用。《泰王国2017年宪法》首次以宪法的形式规定国家"二十年国家战略"、国家发展规划为泰国国家总体发展规划,政府政策和预算必须依照国家发展规划制定。这标志着第十二份国家发展规划真正成为泰国国家发展的蓝图,同时也是泰国政府未来5年内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指引。  相似文献   

20.
In his Report to the 17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 Hu Jintao,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pointed out that, "All Party members must fully understand the content and grasp the essence of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be more conscious and determined in applying it, change notions that are not in line with it, work hard to solve major problems that affect or constrai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direct the whole society's enthusiasm for development to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apply this outlook to every aspec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at means that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s of universally great significance. It is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when we are making a study on the question equally important to carry out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